人民日報:宏觀調控目標為何八個變四個?

    在十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國家計委主任曾培炎所做的《關於200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0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的報告》中,有一個顯著的變化,即將我國國民經濟宏觀調控目標從八個調整為四個。這一變化的原因是什麼?意義又何在?

    改革開放以前,我國實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管理體制,主要注重設置産品産量等具體指標。改革開放以後,經過長期探索,特別是隨著黨的十四大提出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後,宏觀調控目標體系進一步調整並逐漸完善。1993年,提出了八大主要目標:經濟增長、固定資産投資、金融財政、外貿進出口和外匯儲備、商品零售、物價、經濟效益及人口自然增長率。經數次調整,1997年宏觀調控八大目標確定為:(1)經濟增長率,(2)固定資産投資,(3)價格,(4)財政收支差額,(5)貨幣發行量,(6)外貿進出口總額,(7)人口自然增長率,(8)城鎮登記失業率。1998年以後,這八個目標的體系被稱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

    黨的十六大報告確定了宏觀調控的主要目標是“促進經濟增長、增加就業、穩定物價、保持國際收支平衡”,這意味著我國宏觀調控目標體系的定位將更加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

    宏觀調控目標體系明確為四個基本目標,一是內涵豐富,覆蓋面廣。經濟增長是衡量經濟全面發展的主要指標,是一個寬泛、綜合的概念,投資和消費需求的增減最終會體現到經濟增長的變化上來。增加就業能夠更加充分地利用勞動力要素,而且能促進城鄉居民收入增長,這既是經濟健康發展的標誌,也是社會公平和穩定的體現。穩定物價是經濟健康、平衡發展的保證,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變化一般都會引致物價的變動。國際收支是在一定時期內一個國家或地區與其他國家或地區之間進行的全部經濟交易的系統記錄。隨著開放型經濟迅速發展,保持國際收支平衡,實現外部平衡,可以為內部平衡(物價穩定和充分就業)創造良好的條件。

    二是借鑒了國際經驗。大多數西方學者認為,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政策目標主要集中在效率、穩定和公平三個問題上。由於通貨膨脹(或緊縮)、失業以及國際收支失衡,都會導致利益在不同主體之間的重新分配,是造成經濟不平等、導致影響穩定和公平問題的原因。因此,為履行好現代市場經濟的政府職責,各國基本上都將經濟增長、充分就業、價格穩定、國際收支平衡列入基本的宏觀調控目標體系。

    三是有利於促進政府職能轉變。四個基本目標更具宏觀性、戰略性,是第一層次的目標,把它們作為宏觀調控目標體系,國家計劃的著眼點將更加集中到抓大事、謀大局、促發展上來。

    同時,為在宏觀調控下更好地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處理好速度和結構、品質、效益的關係,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各种經濟政策還有不同的具體目標,即其他輔助性指標。這些指標也非常重要,宜在各項工作任務中列出。(曹玉書)

    

    人民日報 2003年3月7日


曾培炎:今年經濟宏觀調控四大目標
有形的手與無形的手
——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宏觀調控方式可能變化
——李培林預測社會發展形勢
國家計委宏觀院院長:解讀宏觀調控四大目標
中國經濟持續增長得益於4項宏觀調控政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