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華時報:國産電漿暴露三大軟肋

    當彩電業還在為“電漿元年”來臨而激動時,已經有企業開始迫不及待出手。昨天,海信在全國範圍內將其一款42英寸電漿狂降1萬元衝擊高端彩電市場,每台售價降至2.98萬元。與此同時,康佳也在緊急往北京、上海、廣州等重點城市鋪貨,電漿降價的居心日趨明朗。而隨著電漿彩電的第二輪大戰戰幕揭開,本土廠家在價格、産能和核心技術上的三大軟肋也漸漸暴露出來。

    降價聲急(事件)

    據海信電器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湯業國介紹,此次降價的兩種機型在全國範圍內敞開供應。相對於此前創維與TCL40英寸電漿降到29800元,海信的價格實際已具有一定優勢。

    據業內人士透露,其實在海信之前,另一本土巨頭康佳醞釀電漿降價已經很長時間。康佳原計劃于2月17日在京宣佈其電漿降價的消息,但由於北京等一些重點城市的鋪貨沒有到位,降價行動被迫推遲。但記者還是輾轉從業內獲悉,康佳原計劃中的降價幅度與海信相當,降價後的最低零售價將與創維、TCL等同列一條水準線。與此同時,在北京的國美、大中店內,也悄悄出現零售價最低至33800元的LG電漿,與本土廠家僅4000元的價差,預示LG也有所圖謀。

    2002年8月,松下在中國市場將其電漿彩電悄然從8萬元下調至5萬元,引發創維、TCL跟風將電漿降至3萬元以下,從而爆發電漿彩電首輪價格戰。此輪價格戰使本土品牌在彩電的高端市場初步站穩腳跟,並使行業內普遍預測2003年將是中國電漿市場出現爆發性增長的一年,即“電漿元年”。而此番海信、康佳的舉動,無疑將新一輪價格戰推向電漿市場。

    洋兵壓境(背景)

    按照彩電行業慣例,春節過後並非旺銷季節。非旺季就如此迫不及待跳水,在國産電漿降價急促的背後,是跨國家電巨頭紛紛將電漿生産線移師中國、洋電漿將大舉上市産生的巨大壓力。

    據了解,2003年,幾乎所有的日、韓家電巨頭都有電漿增兵中國的重大計劃。如南韓三星在中國的電漿生産線去年底剛在天津投産,三星高層已放言,將把三星電漿價格從5萬元降至3萬元左右;大連東芝計劃今年起每月生産3000台電漿彩電,還考慮購買松下在上海的一家零部件廠;日立、三洋也均有在中國生産電漿的計劃。

    家電大鱷新力更是在上月宣稱,將首次進入中國電漿市場,其電漿彩電將於3月率先在廣州、北京、上海、深圳四地銷售。由於新力在行業內舉足輕重的地位,其電漿3月上市後,勢必將對洋品牌電漿産生很大影響,尤其其5萬元左右的預期價格會對松下、LG現有部分産品形成擠壓。因此業內人士預測,3月份洋品牌電漿價格將會出現較大波動。此次海信搶先出手,顯然是想先期取得價格優勢。

    軟肋1 價格被動

    從表面看,目前國産彩電廠家創維、TCL、上廣電、海信的電漿價格都已降至3萬元以下,與洋品牌保持著4000元以上的價格優勢。但從整個電漿市場看,國産電漿價格的競爭力實際上並不明顯,價格的市場主動權仍然被洋品牌掌控。

    從電漿的生産成本看,電漿彩電的主要成本構成是電漿屏與電路,這兩部分成本佔整機成本超過60%。由於本土廠家沒有一家能掌握電漿的關鍵技術,全部是從國外進口電漿屏後在國內套裝整機,因此本土廠家不具備大規模降低成本與價格的可能。

    洋家電在此則優勢明顯。如日立就稱,在2002年內實現每英寸1萬日元的32英寸電漿彩電。按此計算,其32英寸電漿售價僅合人民幣2.2萬元。而松下新推出的37寸電漿,在日本市場售價折合人民幣也僅為2.74萬元。而據業內人士透露,如果日本廠商對其在中國現有的生産普通陰極射線管電視的生産線加以改造,再配合中國較低的人力成本,電漿彩電的生産成本至少可以減少20%。

    國內著名家電專家羅清啟此前接受採訪時曾表示,從去年3月開始,受新一代高清晰度電漿彩電上市的壓力,香港、日本市場老一代電漿急劇降價,42英寸電漿的售價從6萬多港幣降至2萬多港幣。對比這一價格,本土電漿在價格上顯然並沒有優勢。

    軟肋2 産能不足

    據國美電器高層透露:北京國美去年8月前單月電漿銷售只有二三十台,而去年8月TCL、創維降價後,單月銷量超過100台,今年春節前月需求已超過400台,銷售主要集中在3萬元左右的40、42英寸電漿電視上。但由於廠家普遍存在産能不足的情況,春節前夕,北京家電市場創維、TCL、LG、三洋等一些品牌電漿曾出現斷貨,如松下就曾有50多臺的缺口。

    據了解,春節前1個月,TCL曾生産了2000台電漿彩電,但仍然出現斷貨。創維佔地35萬平方米的PDP生産和出口基地還在建設中,目前産能是月産近千台,春節期間42英寸、46英寸電漿也無法滿足市場需求。

    儘管大部分本土廠家都宣稱自己的電漿基地已開始動工建設,年生産能力可達5萬台以上,但實際上大部分廠家每月的生産能力僅有一兩千台左右。上海松下電漿是中國惟一覆蓋電漿生産全過程,擁有全部核心技術的廠家,目前也僅有5萬台的42英寸電漿年生産能力。

    而投資一條電漿螢幕生産線需20億元人民幣,年産量要達到5萬到10萬台才有利潤。且不説目前中國彩電企業很難有這個投資實力,而開工一條新生産線至少需要2年時間,也就是説,國産電漿2-3年後才會解決産能不足的情況。

    軟肋3 核心受制

    據了解,儘管目前國內已有不少企業投産電漿彩電,但其“心臟”電漿顯示屏,全世界僅有松下、LG、三星、先鋒、NEC、富士通6家企業有能力生産,去年需求量已達70萬台。因為電漿屏等關鍵部件的生産開發需要15億元以上人民幣。中國彩電企業無力進行如此巨大的投入,所以缺乏對電漿掌控的主動權。

    TCL集團TV事業部新聞發言人劉步塵在接受採訪時坦然承認技術是制約本土電漿的瓶頸。劉稱,電漿電視由5個模組和一個屏組成,而TCL電漿彩電的技術難點正在於屏和5模組中的驅動電路上。目前,國內無一家企業具備電漿屏生産能力,使本土廠家在電漿生産上只能受制於人。

    創維彩電事業部總裁張學斌也表示,春節期間電漿斷貨一個關鍵因素,是因為中國企業沒有核心技術,一般要提前3個月定貨電漿屏。春節期間,掌握電漿屏核心生産技術的韓日企業方不能夠提供足夠的電漿屏供應全球市場,出現供需失衡,所以春節期間出現了緊急斷貨情況。國內企業對此根本沒有靈活調整的主導權,只能幹著急。

    《京華時報》 2003年2月21日


電漿彩電錶演“高臺跳水”
火爆超出廠家預料 電漿電視年前貨源告急
電漿市場前景堪憂
電漿電視爆發標準之爭
電漿彩電處境尷尬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