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淮:中國沒搶日本人飯碗

    記者:近年來,在日本朝野有一種流行的説法,説“中國搶了日本人的飯碗。這種説法從何而來?

    陳淮:日本目前面臨比較嚴重的就業問題。最新資料顯示,2002年日本的社會失業率達5.5%,為日本過去30年來的最高點,甚至超過了20世紀70年代初期“石油危機時的社會失業率水準。

    日本大量的製造業企業把生産基地轉移到海外,其中相當多是轉移到中國。儘管日本總體的國民生産總值與原來沒有多大變化,但社會利益構成卻發生了變化。因為投資海外的資本家掙到了錢,而國內的老百姓並沒有掙到工資,政府沒有收到稅。為了轉移國內矛盾視線,一些人就説是因為日本企業在華投資帶動了中國的就業,造成了日本工人的失業,“中國搶了日本人的飯碗。

    記者:那麼日本的失業率高漲是否是由於中國的經濟發展造成的?

    陳淮:不能只看在華日資企業為中國創造了多少就業機會,更應看這些企業生産的産品都賣到哪去了。眾所週知,中國是目前世界上潛力最大的市場。比如,國內外的專家們預測,中國在未來10年左右的週期內,平均每年的汽車銷量將達到1300萬輛。而目前全世界的汽車生産能力不過5400萬輛。競爭力強大的日本汽車製造業清楚無誤地瞄準中國本土的汽車市場,而絕沒打算在中國生産銷往日本的汽車。雖然日本企業在華投資為中國帶來了一定的就業崗位,但這些就業崗位的增加是以中國市場的急劇擴張為依託的,是中國自身的需求增量帶來的,根本不存在中國製造業“搶誰的飯碗的問題。同時,還應該看到,在中國的投資反倒會帶動日本國內的就業。比如日本的“豐田汽車預計2004年要在北京擁有15萬輛“威馳轎車生産能力。這15萬輛其實都是SKD、CKD形式的組裝車。由此而來,大量的汽車零部件將從日本進口,這樣大的需求説明,其實是中國為日本國內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

    其次,日本失業率的高漲,不是因為從中國買了太多的東西。在1995到2001年間,中國對日出口總額從284.67億美元上升為449.58億美元,升幅為57.93%;但與此同時,中國從日進口總額也從290.05億美元上升為427.97億美元,升幅為47.55%。就是説,中國也同樣沒有少從日本買東西。特別值得指出的是,目前日本從中國進口的商品總額只佔日本國內生産總值的1%。至少到目前為止,中國商品對日本經濟的影響微不足道。

    記者:那麼,中國的就業是否真的受惠于日本製造業向中國的轉移?

    陳淮: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在1995年到2001年期間,中國製造業中的就業總人數從9803萬人下降為8083萬人,減少1720萬人,降幅為17.55%;其中同期國有製造業的就業總人數從3326萬人下降為1194萬人,減少2133萬人,降幅為64.10%。而1995年到2001年,中國城鎮就業人員總數從19093萬人增長到了23940萬人,增長4847萬人,增幅為25.39%。顯而易見,中國過去幾年就業崗位的增長完全沒有受惠于製造業。即或按照日本專家的資料,目前在華“日係企業僱員不過58萬人。這個數字只佔中國過去6年城鎮新增就業崗位的1.20%,佔目前中國城鎮就業總人數的0.24%。

    記者:從這個問題的探討上看,以後要如何看待中日貿易關係?

    陳淮:中日貿易是互惠互利的。日本經濟要走出衰退的泥潭,必須進行結構調整和産業升級。日本製造業向海外轉移是産業結構調整所致。日企投資中國促進了日本産業結構的調整。比如,現在一項新技術的投資回收期限已經縮短為18個月。18個月收不回研發費用,企業就一定虧本。一些日本企業依靠第一時間在中國市場上的大量銷售,實現了研發的連續性。再如,近兩年來日本旅遊業的新增客源主要來自哪?無可爭辯地來自中國。在世界市場緊縮之時,如果不是有中國市場的依託,日本經濟的通縮恐怕早就導致危機了。(張玉玲)

    新華社 2003年1月28日


中國的崛起是機遇不是威脅
中國發展快 中日都有利
胡鞍鋼:日本正經歷産業升級不是産業空洞化
中日經濟發展差距懸殊
加入WTO後的中國經濟及中日關係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