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淮:中國不缺對策 世界不缺油

    編者按:不久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副所長陳淮博士接受英國金融時報記者裏查德麥克格瑞格(RichardMcGregor)先生的採訪,回答了他關於中國石油戰略儲備的問題。文中的提問與作答均忠實于原採訪內容。

    問:您好。我是英國金融時報駐上海記者站的記者RichardMcGregor。我希望了解中國石油戰略儲備的一些問題。

    陳淮:歡迎您的採訪。

    問:目前中國的石油戰略儲備問題是已經形成最終決策了呢,還是仍然停留在討論階段?

    陳淮:“建立國家石油戰略儲備,維護國家能源安全”早在兩年前的2001年3月就已經明確寫入了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通過的“十五”計劃中,並公開向全世界發表。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的這個中長期發展戰略是一個具有法律意義的文件。所以今天再問“是否決定”的問題似乎太晚了一點。

    問:對建立石油戰略儲備是否存在什麼爭論?各方理由如何?

    陳淮:石油戰略儲備作為中國能源戰略的重要一環,有爭論、有不同聲音並沒什麼可奇怪的。美國布希總統上臺不久就在2001年5月宣佈了他的“新能源計劃(new energy plan)”。當時我恰好在紐約石油期貨交易市場考察。但美國政府的這個決策並不妨礙美國的學者和社會輿論至今仍對是否開發阿拉斯加的石油進行爭論。

    事實上,只有極少的學者對建立戰略儲備質疑。他們認為戰略儲備對解決中國的石油短缺以增強中國對國際石油市場的抗風險能力沒有太大意義。這些質疑的聲音是值得重視的。但是提出這個觀點的學者忽略了一個事實:石油戰略儲備本來就不是為應對“短缺”而建的。這是一種應對重大國際政治、軍事危機的政府儲備,不是為企業應對國際市場價格風險而建的儲備。坦率説,石油戰略儲備是一種防禦性的威懾力量。就像核武器,可能一輩子都不扔,但不能沒有。

    問:美國對伊開戰的可能性是否加大了中國對建立石油戰略儲備的重視?

    陳淮:中國建立石油戰略儲備是出於對自身安全的戰略考慮,不是出於這個世界上誰對誰開戰的考慮。中國也不是今天才知道這個世界有局部戰爭的危險存在。二戰後的50餘年中,世界上的各種衝突有過消停的時候嗎?

    具有新聞敏感性的記者本來應當知道,在過去一到兩年中,影響國際石油價格的因素並非只有對伊開戰一件。俄羅斯作為重要的油氣生産國已經使石油輸出國組織無法控制世界石油市場的供給,巴拿馬運河提價12%,委內瑞拉兩次政治危機(一次總統政變,一次工人罷工),中東的巴、以武裝衝突不斷升級等。這些因素中的任何一項對油價的影響都並不比對伊開戰小。但我們判斷,所有這些因素都只是影響油價的短期因素。目前,全世界的石油供給能力不是短缺,而是過剩。這才是影響油價的長期因素。毫無疑問,中國很重視對伊開戰對油價的影響。但我們同時也知道,目前一些國際輿論“炒作”對伊開戰的目的是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在國際石油期貨市場上接過價格已被拉高的倉單。那些過度渲染戰爭對石油供給影響的輿論,人們有理由懷疑他們是些“油托”。這些輿論我們在2000年第三季度時已經領教過了。那時國際油價上漲到36甚至37美元一桶,歐洲的電視臺把計程車司機、漁民抗議示威的畫面演給全世界看,美國説自己已經動用戰略儲備了,日本也站出來説日本的儲備還應當增倉。結果是從2000年末開始到2001年美國911事件之後,油價一路下滑到17美元一桶。

    最近若干年來,我們聽得最多的消息是石油輸出國主動增産或減産以調節油價的消息。當石油輸出國組織還可以用增、減産來影響油價,也就是全世界的石油供求關係仍主要受供給政策影響的時候,就説明這個世界並不缺油。當人們經常聽到的消息變為美國打算對私人汽車實行汽油配給制度,或者日本政府打算拿出更多錢用於石油代用品的技術開發時,也就是這個世界得用需求政策來調整石油的供求關係時,石油短缺才算真的到來。

    問:如果中國已就石油戰略儲備作出決策,迄今推遲實際行動的原因何在呢?

    陳淮:顯然的道理是,中國建立石油戰略儲備的時間表是不會公開告訴市場的。中國人沒傻到那種地步。你會在一個競價市場上公開告訴賣方你打算“勢在必得”麼?一年多前英國政府拋售黃金而提前宣佈,那是戲弄投機者的把戲,真實意圖是試圖干預已不能真實反映黃金供求關係的市場價格。中國古代有兩個典故,一個叫“增兵減灶”,一個叫“減兵增灶”。這説的都是兵家戰史上的成功範例。所謂“此一時也彼一時也”。

    事實上,有誰説過中國推遲了建立石油戰略儲備的實際行動了嗎?人們的共識是,中國的石油安全戰略至少包括六個層次,戰略儲備只是其中之一。這六個層次,一是在技術進步基礎上調整能源生産結構和消費結構,減少對油氣的依賴。譬如煤炭的氣化、液化利用,繼續開發核電等;二是建立資源儲備,譬如封存部分已探明儲量,恢復和保持生産能力與後備資源之間的合理比例關係,即“採儲比”;三是建立戰略儲備;四是逐步建立需求大戶的企業義務儲備;五是發育風險分散的市場化力量,譬如開闢石油期貨市場或者遠期合約交易制度。六是建立期貨儲備,譬如參與國際期貨市場投資,通過在期貨市場上的適度持倉影響市場價格、攤低進口成本等。中國已經做了和正在做什麼,對照這樣六個層次,從公開新聞中就不難找出對應的事件。

    問:是否中國承擔不起戰略儲備的成本或缺乏儲備容器?

    陳淮:中國到2002年底的外匯儲備近2800億美元,居世界第二位。不論是儲備實物形態的石油還是儲備石油期貨倉單,都和儲備外匯是等義的。這是個經濟學常識。至於儲備容器,可以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中國人早就學會了一個簡單辦法:打一個山洞,在內壁上噴上一種塗料,就可以很容易地建一個儲藏500萬噸的油庫。英國記者應當知道,這好像還是英國人發明的辦法。中國不缺山,也就不存在缺乏儲備“容器”的問題。

    中國經濟時報 2003年1月27日


中國要建戰略石油儲備
國際油價突破30美元 石油儲備爭奪刀劍出鞘
預防市場風險,歐盟增加石油儲備1/3
美國增加戰略石油儲備
我國將加快建立國家石油儲備體系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