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報:經營城市:以人為本以服務為依歸

    畢竟,一個“看上去很美”卻不適於居住的城市,實際上已不再是城市,而只是一處景觀

    一條長安街,就是一部發展史。走在這條街上的每一個中國人,無不為祖國建設取得的成就感到驕傲和自豪;走在這條街上的每一個外國人,也無不為這個古老的國家煥發出的生機與活力而驚嘆。被譽為“神州第一街”的長安街,早已不僅僅是一條街道,它承載著太多的內容,不能不引起人們持久的關注和深入的思考。

    正因為如此,為了“給遊人留下更美好的印象和更多的方便”,由首都規劃學會牽頭,聯合清華大學等6家單位組成的課題組,對長安街進行了細緻的調研。課題組從環境行為學的角度,對西長安街街道沿線行人的行為進行調查、分析和研究後發現,長安街還有不少不完善和不合理之處。

    課題組指出,長安街有些人行過道間距過長,行人通行不便;沿街公交站點均無候車棚,不利於乘客驕陽下和陰雨天乘車;在長安街不準上、下計程車,不許旅遊大客車行駛的規定,不便於遊客觀光;缺少飲料商亭;公廁數量少且標識不明顯;無障礙設施不完善;綠化景觀與行人的親和力不強。因此,課題組建議,要設法增強街道的公眾性和親切感,增強街道的歷史文化內涵(據《北京青年報》1月9日報道)。

    所謂環境行為學,是國外學者在上世紀後半葉開始研究並形成的關於人類行為與人類生存環境如何結合的一門學科,它為規劃設計提供了新的研究手段和啟發了新的設計理念。這門學科根據城市化進程發展的現狀,提出了改善城市環境品質的要求:一是環境的高效、方便、衛生等物質條件,二是要有高情感的精神享受和滿足。對照這兩個看似簡單的要求,反觀我們的城市建設和管理,不能不承認,我們並不是都能做得到和做得好。

    街道是讓人走的,房屋是讓人住的,這是再樸素不過的常識。但是,不少地方在城市建設中,更多地注重了外在的美觀,而忽視了市民的最基本訴求。為了街道的整齊劃一,一些地方人為地限制了它的指向和用途;為了建築的“視覺效果”,一些地方強制性地規定了它的外形和顏色。當然,為了城市的整體規劃,有時限制和規定是必要的,但不注重“環境行為學”的改變和規定,無疑是舍本逐末。畢竟,一個“看上去很美”卻不適於居住的城市,實際上已不再是城市,而只是一處景觀。至於那些為了一時的需要而毀壞文物、踐踏歷史的行為,則根本不是建設而是破壞。

    建設是如此,管理也一樣。近幾年,“人性化管理”備受人們認同,原因也正在此。其實,管理即服務,它的最高境界,就應該是為最大多數的人們提供盡可能的方便,而不是相反。比如,交通管理,應該是為了人們行路更通暢;安全管理,應該是為了人們居停更放心;市場管理,應該是為了人們交易更自如……管理同時蘊含著約束,但這個約束針對的只是少數人的不守“社會契約”的行為,它不能以其他人的利益為代價。如果管理使人們寸步難行、動輒得咎,這樣的管理也就違背了它的初衷和本義。這些年,一些地方在城市管理的基礎上,接受了“經營城市”的概念並開始實施。應該説,這是一個更市場化、更現代化的提法。但在如何經營城市上,我們還需細心和耐心鑽研。就目前來講,以人為本、以服務為依歸,是我們應該秉持的宗旨。而很多城市的成功經驗讓我們高興地看到,這一點正在成為越來越多的人們的共識,也正在引導我們的城市走向“內外兼修”,走向城市與人的和諧,並最終走向人與人的和諧。(董迎春)

    

    工人日報 2003年1月13日


全球化影響下的中國建築之路(摘要)
城市規劃強制性內容暫行規定(全文)
城市形象設計的戰略意義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