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品行業怎樣走出“信譽危機”  
梁捷

    本報記者:梁捷

    特邀嘉賓:中國保健科技學會秘書長 朱康年

    中國消費者對保健品産生“信譽危機”,保健品市場大幅度滑坡,60%以上的企業及其産品處於“亞死亡”狀態。與此同時,近400個進口保健食品獲得批准陸續登陸我國。面對保健品市場前有阻截後有追兵的緊急形勢,中國保健科技學會作為我國保健品行業最具代表性的社團,正在制定措施,積極探索帶領全行業突出重圍、尋求建樹之路。

    記者:剛剛結束的中國保健科技學會第三屆全國會員代表大會,確立了本屆學會的工作重點是制止保健品市場總産值下滑,提升産品信譽,使保健品走出信譽危機,重新樹立消費者信心。如何理解這一工作思路?

    朱康年:20世紀80年代,人們開始接觸“保健品”。從1993年到1995年,全國保健品企業就增加了30倍,年銷售額增加了12倍,成為全國發展最快的一個行業。當時保健品生産企業多達6000多家,2.8萬個品種,年銷售額達500多億元人民幣。由於眾所週知的原因,消費者對保健品産生“信譽危機”,導致保健品市場大幅度滑坡,一些叱吒風雲的大企業也紛紛落馬。面對這種情況,新一屆中國保健科技學會,作為我國保健品行業最具有代表性的社團,將在未來的工作中積極參與、協調、營造和規範保健品市場,支援和維護企業的合法權益,扶持、建立滿足市場經濟、企業運作、社會需求的行業支撐配套體系,推進行業標準化和規範化的建設,協助政府、服務社會、造福人類健康。

    記者:近幾年,我國保健品市場從巔峰落入低谷,60%以上的企業及其産品處於“亞死亡”狀態,您認為阻礙中國保健食品發展的主要問題是什麼?

    朱康年:保健食品生産經營企業面臨複雜多變、形勢嚴峻的市場競爭,我認為阻礙中國保健食品發展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保健品市場出現嚴重的信譽危機,由於一些企業的粗製濫造、誇大宣傳和違規經營,使保健品在消費者當中的信譽度不斷降低,消費者不僅對保健品的功效宣傳産生懷疑,而且對其食品的安全性也存有疑慮;二是由於保健食品審批程式及技術要求與藥品審評政策相比要寬鬆一些,加之一些企業投機心態嚴重和缺乏科技投入,急於挖到“第一桶金”,只想在短期內完成資本的原始積累,不注重技術創新和産品創新,造成大量的重復開發和申報,致使一些企業出現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現象;三是企業在産品配方及功效成分上存在的相似性,造成了企業同質化過度競爭,直至發展到為了企業的生存和發展而不擇手段地在同行業間進行惡性競爭。

    記者:這麼説,無論是從總體發展水準還是從經濟運作品質上考察,中國保健品産業都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朱康年:是的,近兩年來,保健品在“信譽危機”中經受了“洗禮”和考驗。2000年,保健食品年銷售額下滑到306億元;而到了2001年,保健食品年銷售額僅為175億元。但是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保健品市場之一,這一點外國的保健品企業看得很清楚。就在國內保健品企業紛紛落荒而去的時候,洋品牌保健品已經紛紛搶灘中國市場。到2001年底,已有近400個進口保健食品獲得批准陸續登陸我國保健品市場。雖然説外國的保健品進入中國後要有一個本土化的過程,但這一事實已給我國的保健品行業敲響了警鐘:中國的保健品企業只有知恥而後勇,步入市場經濟的快車道,才能突出重圍,尋求建樹。

    記者:面對這種現象,我們怎麼辦?

    朱康年:機遇和挑戰是共存的。我們高興地看到,世界正在興起的“天然與綠色”、“整體醫學”、“循證醫學”的理論與中醫藥學是吻合的,中藥保健品恰恰大多取材于綠色天然植物,安全有效,中國的保健品行業是大有前途的。關鍵在於經過反省和整合,重新振作起來,不僅要讓中國消費者重新樹立信心,而且要讓中國保健品走向世界,參與國際競爭。我國的保健品企業正在合力衝出“信譽危機”的陰影,由中國保健科技學會發起的“中國保健品行業信譽保證”活動,正在呼喚保健品企業加強行業自律,加大科技投入,凈化保健品市場,重新贏得消費者青睞,一個健康有序的可持續發展的保健品市場必將成熟發育。近期內,學會將擴大充實專家委員會力量,用科學和法律手段維護生産者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在公正、客觀、科學的基礎上,研究已獲准上市的保健品的科學內涵及功效,提高消費者的認知能力,從而提高生産企業的信譽度,達到搞活市場的目的;通過《保健品人群使用科學研究與評價》工作,拉動與展開行業標準的制定,最終達到行業標準化的管理。

    《光明日報》 2002年8月8日


香港中藥界呼籲用奈米技術發展中藥
上海七成以上消費者對保健品半信半疑
市場有關性保健産品都未經批准
中國未批准性保健品 有關産品均屬違法
衛生部:8月開始全國集中整治保健食品
衛生部:13種保健品被撤(附名單)
中華預防醫學會鄭重聲明:從未推薦任何産品
權威人士:六大問題困擾中國保健品市場
專家:含褪黑素保健食品確實有助睡眠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