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國防部長訪美 兩國軍事合作加快

    16日,印度國防部長費爾南德斯率領一個8人組成的高級代表團開始了對美國進行為期6天的正式訪問。儘管印巴邊境的緊張局勢以及國際社會為此頻繁展開的外交斡旋,使費爾南德斯此行未成為國際輿論的焦點,但作為3年間第二位訪美的印度國防部長,費爾南德斯此行被此間輿論認為意義重大,不僅徹底結束了印美兩國自1998年印度核子試驗以來冷淡的國防合作關係,標誌著印美軍事合作的全面恢復和加快,而且還為兩國國防合作在新世紀注入了實質性的內容。

    儘管去年4月,印度外交部長辛格曾以兼國防部長的身份對美國進行過訪問,鋪平了印美關係全方位改善的道路。但此間分析人士普遍強調,由於辛格在費爾南德斯因去年3月的軍火醜聞案被迫辭職之後臨危授命,因此辛格訪美當時更多的是側重於外交突破,而非國防合作。之後,儘管包括美前任參聯會主席謝爾頓上將和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也先後在年內接踵訪印,為兩國新世紀國防合作關係進一步掃清了障礙,但前者屬於即將卸任前的出訪,後者則是美在對阿富汗軍事打擊如火如荼之時進行的,主要是尋求在反恐戰爭中印方的合作和支援,因此當時兩國軍事合作關係總體上務虛成分還略多了一些,實質內容缺乏,尚處於恢復和剛剛起步階段。

    據此間輿論披露,推動美國向印度加速出售軍事裝備是費爾南德斯此行肩負的重要任務。冷戰時期,由於印度與前蘇聯交情甚密,印美軍事關係幾乎無從談起。從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印美開始改善軍事關係,但1998年印度核子試驗給剛剛升溫的印美軍事關係予以重擊,軍售之夢再度告吹。之後3年多時間裏,印度軍方不但無法獲得美制裝備,就連關係一向不錯的英法等西方國家在向印度出售裝備時也瞻前顧後,束手束腳,生怕開罪美國。印度海軍先前購買的英制“海王”直升機、“海鷂”艦載戰鬥機,因為部分零部件採用了美國技術,一旦出現故障就只能“趴窩”。印度自行研發逾10年的國産輕型戰鬥機,但在關鍵的發動機問題上總是品質不過關,無法批量裝備部隊。此外對於印度而言,軍方目前70%的武器裝備都源自俄羅斯,為進一步推動武器來源多元化,加快現有裝備的升級換代,購買先進的美制裝備迫在眉睫。

    儘管“911”事件後,美國取消了自1998年以來對印度實施的制裁,去年12月印美“防務政策小組”會談中,美方還對印度提出的一系列軍備購買清單採取了“逐項審議”的方式,最後同意向印出售包括雷達、印度國産輕型戰鬥機所需的關鍵部件在內的7項裝備,此外美方還允諾迅速審議印度急待購買的其他一些武器裝備。雙方還同意建立一種“穩定、長期的”防務供應關係對於兩國全面戰略合作具有重要意義。為此還專門決定成立一個旨在縮短防務供應的出口許可證審批和銷售過程的“安全合作小組”,處理防務供應關係問題。但由於目前正值印巴重兵對峙、南亞局勢緊張之時,為確保南亞戰略和軍事力量平衡,美國是否能真正兌現先前這些停留于書面的協議,印度心裏一時還沒有底。加上由於近來媒體多次渲染,美國政府考慮到印巴關係緊張,已暗中向以色列施壓,要求其推遲向印度出售先進的“費爾康”空中預警機和“箭”式反導防禦系統的交易,讓一直渴望獲得上述裝備的印度軍方較為緊張。因此印度不僅希望通過費爾南德斯此行推動美國進一步加速此前雙方達成的軍售協議,而且也暗中將此視作考驗布希政府對發展印美關係誠意的“試金石”。

    從目前各方媒體反應的情況看,費爾南德斯此行收穫不小。訪美期間,費爾南德斯與美國副總統切尼、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國家安全事務助理賴斯舉行了會談,兩國不僅簽署了保護機密軍事資訊交流的《軍事資訊總體安全協定》,還在美加速審議印方軍購清單和國防交流與合作等一系列問題上達成了共識。在18日五角大樓的聯合記者招待會上,費爾南德斯還專門澄清了媒體此前的報道,並得到了在場的拉姆斯菲爾德的默認。他表示美方已保證不會向以色列施壓,推遲 印以兩國這筆高達10億美元的敏感交易。此外,美國參聯會主席邁爾斯上將與印度陸軍參謀長帕德馬納罕上將將於近期互訪。今年,印美兩國還計劃相互進行軍事訓練以及特種部隊間的聯合軍事演習。近來,印度媒體甚至還披露,作為兩國達成的又一項共識,印度海軍今後將可能在馬六甲海峽為裝載重要軍事物資的美國船隻護航。

    此間分析人士認為,出於對目前南亞局勢和美印關係發展的綜合考慮,美國加快對印軍售,一可達到拉攏印度,進一步拓展兩國合作領域,深化雙邊關係的戰略目的,二可借此擴大美對印度的影響力,為化解目前的印巴危機增加自身的發言權。令人擔心的是,為確保南亞戰略均勢和軍力平衡,美國恢復對巴基斯坦軍售也將是個時間問題,屆時南亞地區新一輪的軍備競賽恐怕將在所難免。(錢 峰)

    人民網 2002年1月22日


美國駐印度領事館遇襲 5人死亡,17人受傷
印度謀求與以、土結盟 南亞軍事平衡受威脅
印美重啟防務合作意欲何為?  
美印究竟有多親
布希等人要訪印 美印關係將升溫
美印最近很熱乎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