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波恩氣候會議引發的思考

    出席在德國波恩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第6次大會後續會部長級會議的與會各方經過激烈的爭論,終於在關鍵時刻作出妥協,于23日上午就履行《京都議定書》達成了一項政治協議。輿論認為,這個協議的達成引發了世人更多的思考。

    波恩氣候會議達成的協議是對美國無言的鞭撻。今年3月,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第一大戶美國正式錶示退出《京都議定書》。在布希總統的歐洲之行中,他以保護美國利益為由堅持這一立場。眾所週知,要使《京都議定書》生效需要得到55個國家簽署,這些國家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需佔1990年全球總排放量的55%。美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佔全球排放總量的36%,它的退出是否會扼殺《京都議定書》呢?事實恰恰相反,沒有美國的參與,國際社會一樣可以推動世界環保進程。經過與會各方的協商,在作出各種讓步和妥協的情況下,會議最終達成了協議。大會主席、荷蘭環境大臣普龍克指出,這一協議説明瞭在聯合國內多邊合作的成功。他的這一評價贏得了與會者的陣陣掌聲。正如一位代表所説,該協議反映的不僅僅是氣候變化問題,還體現了為實現全球共同目標而進行國際合作的重要意義。

    波恩會議的成果還説明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美國為了一己之利,不顧溫室氣體排放引起氣候變暖等嚴重後果,拒不執行《京都議定書》,這種自私自利的作法不僅引起了廣大發展中國家的不滿,也遭到美國盟友的唾棄。會上,歐盟等國力求挽救《京都議定書》,日本和加拿大毅然同意加入國際社會的統一行動,從而使美國在波恩氣候會議上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

    根據《京都議定書》,工業國家在2008年到2010年間溫室氣體排放量要在1990年基礎上減少5.2%。而按照波恩會議達成的協議,由於一些工業國家可將其森林和農作物對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的吸收作用來抵銷一部分《京都議定書》規定的各自溫室氣體減排份額,這些國家實際只需將溫室氣體減排1.8%。儘管如此,波恩氣候會議達成的妥協畢竟使《京都議定書》起死回生,使國際社會得以向著全球氣候保護目標邁出重要一步。因此,與會各國代表紛紛指出,這是一個歷史性的勝利,其意義將超出氣候保護領域,它反映了國際社會拒絕單極世界的堅定意志以及不可阻擋的世界多級化趨勢。

    中國國際廣播電臺2001年7月26日

    

    

    

    

    

    

    

相關新聞

波恩會議就《京都議定書》妥協方案達成一致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