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濟動態
財經資訊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地方通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抗議讓全球化何去何從

    ■背景解碼

    反全球化大事記

    2000年2月,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一家麥當勞店被抗議者搗毀。

    2000年4月,華盛頓世界銀行和貨幣基金組織會議,抗議者在市區舉行大型示威遊行,迫使會議延期。

    2000年9月,布拉格世界銀行和貨幣基金組織年會,有12000抗議者參加遊行,並與警方發生衝突。

    2000年9月,墨爾本世界經濟論壇,抗議者在市區設置路障,阻止與會代表入場。

    2000年12月,法國尼斯歐盟首腦會議,抗議活動使會議一度中斷。

    2001年1月,達沃斯——蘇黎世世界經濟論壇會議,抗議活動使會址由達沃斯轉至蘇黎世。

    2001年4月,魁北克美洲國家首腦會議,警方首次動用催淚瓦斯和高壓水槍。

    2001年6月,哥德堡歐盟峰會,4萬人進行示威遊行,抗議者投擲石塊,造成流血衝突,警方以實彈鎮壓,造成至少三人受槍傷。

    為期三天的八國高峰會議于本月22日在義大利熱那亞落幕。與會議取得的一些成果和共識相比,本次會議的真正亮點,大概要算大會門外轟轟烈烈的抗議大軍了。近兩年,凡有西方富國參與或主導的國際性會議召開,必然出現大型示威,且一浪高過一浪,幾乎每次都演變成暴力衝突。那麼,抗議者究竟為什麼要舉行抗議活動?八國峰會將走向何方?全球化又會給我們帶來什麼?為此,記者採訪了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全球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員宿景祥博士。

    記:此次八國峰會中,抗議者舉行了聲勢浩大的抗議示威活動,他們這樣做的目的是什麼?

    宿:通常來講,抗議活動的基本目的都是擾亂會議的正常進行,從 1999年12月舉行的西雅圖會議開始,歷經華盛頓、達沃斯、布拉格、尼斯、哥德堡舉行的國際財經組織會議,到此次熱那亞八國峰會,都“吸引”了大批示威者前來抗議,就是為了達到這一目的。這些事件的發生,有其深層次原因:在西方國家,自資本主義制度確立以來,一直存有自由主義和保守主義兩種思潮。其中,自由主義思潮逐步轉化並轉移到社會力量上來,而社會力量中的激進分子成為自由主義思潮的前沿代表,與恪守保守主義的政府始終衝突不斷。

    近些年來,由於全球化進程的進一步加快,自由主義與保守主義之間的衝突不斷激化,終於演變成為大規模的示威抗議,學術界稱這種現象為 “全球化製造了全球化的反對者”。就拿此次抗議事件為例:第一,抗議隊伍國際化。據報道,在抗議的人群中,有不少是歐洲知名的非政府組織,如成立於20世紀30年代的“反納粹行動”,經多年發展現已遍佈世界;第二,由於因特網、手機以及許多現代通訊方式的普及,使抗議活動變得簡單易行。事實上,根本不用像以前那樣成立中央機構;第三,共通的語言和便利的交通為抗議活動提供了條件;第四,抗議活動自身的世界性聯繫,如布拉格會議的抗議活動就是由參加過美國西雅圖會議的抗議者進行組織的。抗議活動發展至今,已表現出它的“有組織的無政府主義”特點。

    這次八國峰會期間抗議者是打著反全球化的口號舉行活動的,但是,並不是所有參加者都是反全球化的抗議者。他們中有的來自發展中國家,他們認為本國在不平衡的相互依賴中越來越貧窮,有的來自發達國家,主要是工會、失業者和一些農民,他們認為在全球化的過程中,發展中國家廉價的勞動力和商品正在奪去他們的飯碗,比如美國勞聯——産聯底下類似于鋼鐵工人工會這樣的專業工會。 另一類重要人群是環境主義者;還有堅持某種信仰的人,他們經常揮舞著象徵“世界團結”的大紅旗;有些參與遊行的是無政府主義者,無政府主義的縮寫字母經常出現在條幅上、衣服上,甚至臉上…… 最近有一個新趨勢,示威者中針對美國的人越來越多,因為美國向來被認為是在全球化中受益最多的國家。

    對相當大一批人來説,示威只是“一次愉快又刺激的冒險,一次反抗維持秩序者的狂歡派對”,就像在哥德堡的那次騷亂中,一名被擊傷的德國男子斯坦因(音譯)就是以此為目的的。

    記: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流血衝突後,您認為八國峰會會有怎樣的前景?

    宿:當大型的抗議示威活動演變為流血衝突後,政府和抗議者實際上都陷入了兩難境地:對政府來講,一方面舉辦國煞費苦心地籌辦會議,不惜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另一方面,會議討論的問題僅只是停留在紙面上,落實起來十分困難,更何況,大規模的騷亂還將使舉辦國蒙受鉅額損失;同時,對於抗議者來講,流血衝突也使他們不得不進行反思,因為採取這種失控的方式很容易失去公眾的支援,事實上,在這次熱那亞抗議中,就有一些組織明確表態不參加此次活動,因此,鋻於它“無政府組織”的特點,抗議活動雖會對八國峰會帶來影響,但決不會使之終結。

    記:近兩年來,反全球化的示威愈演愈烈,這種現象是否表明諸如八國峰會這樣的國際組織其實已成為小部分人謀取利益的手段?

    宿:首先應當明確,八國高峰會議的前身是成立於1975年的西方工業七國集團,其實質是富裕國家討論國際事務的“富人俱樂部”,後雖將俄羅斯拉入,但其性質並沒有發生改變,它代表著西方發達國家的利益,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由於全球化時代的到來,八國峰會作為西方國家管理國際事務的一種機制,勢必涉及重要的全球事務,然而若將其放在全球化的範圍來考慮,它的作用卻是微不足道的。對此,《時代週刊》作出這樣的解釋:反全球化的現象表現出一個突出特點——全球範圍內沒有力量中心,即便是資本、商品、服務高度發達的美國也不能成為這樣的中心,因為在力量中心的各主要因素中,人口因素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但人口力量的分佈是很分散的,因此,全球化是由世界力量共同推動的,沒有人可以阻止它的進程。

    記:您認為我們應該怎樣客觀、理性地分析世界經濟全球化問題?

    宿:過去,我們對全球化的理解只是停留在經濟的層面,缺乏更深層次的研究,事實上,“全球化”本身應該是一個涵蓋社會、文化、意識形態等更大範圍的綜合概念。目前,我國正處於社會主義事業的上升階段,在這個階段我們是大力倡導經濟全球化的。

    經濟全球化與其他任何事物一樣都有利有弊,對於受益最多的西方國家,特別是工業發達的國家來説,由於製造業已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其國內産業基礎受到了相當大的削弱,它們也遭受到一些由自由貿易帶來的損害,因此,國內出現一些反對全球化的呼聲;而我國卻恰恰相反,我國正處於製造業迅猛發展的時期,這決定了我們在經濟上倡導自由貿易,至少是工業品的自由貿易,取消保護主義的貿易壁壘。儘管從短期看,我國的部分行業會遭到一些衝擊,但從長遠角度講,中國有充裕的人口、教育基礎,中國在製造業的優勢會逐漸顯現出來,中國必將成為世界製造業的中心,沒有一個國家能與之形成競爭。

    《北京青年報》2001年7月26日

    

    

相關新聞

距離燃燒彈爆炸只有5分鐘 警察排險拯救熱那亞

反全球化運動的“全球化”

“全球化”之下的國際戰略運勢與兩岸關係前景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