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美關係背後的鴻溝  

    近來德美關係顯得很不協調,德國小弟大膽地開始向美國大哥叫板,使美國人感到驚訝,特別是最近德國媒體公佈了德司法部長葛梅林把布希與希特勒相提並論的講話在美國引起很大反響。

    和當年希特勒一樣

    據德國某地方報紙報道,9月19日德司法部長葛梅林在與工會幹部的一次談話中稱,布希急於對伊拉克實施軍事打擊無非是想轉移人民的視線,以緩解國內的各種矛盾,這與當年希特勒的做法如出一轍。該講話在美引起強烈反響:美政府發言人立即做出反應,認為這種説法不可思議;安全事務顧問賴斯口氣強硬地説,最近美德在許多問題上很不愉快,德國人的表現讓人難以接受,把納粹分子和美國總統相提並論毒害了兩國間的氣氛;國防部副部長沃爾佛維茨也表示,柏林政府把國際社會在伊拉克問題上的團結一致當兒戲是十分危險的,並威脅説,如果美德關係如此發展下去,美將考慮減少在德駐軍。甚至,在德國大選,施羅德獲勝以後也沒有收到美國總統布希的賀電,這在以往是不可想像的。

    美國的媒體反應也十分強烈,“德國人瘋了”“德國人想幹什麼”一類標題多見報端,這些文章反覆提及美在冷戰時期給予德國的幫助,大罵德國忘恩負義。

    為了緩解德美矛盾,近日施羅德親自寫信給布希,為司法部長的講話進行解釋。施羅德在信中表示,他對於人們傳説的德司法部長把布希比作希特勒的言論傷害了美國人民和布希總統本人的感情表示遺憾,並保證他的政府裏不會容納任何傷害美國總統的人。但他強調,據了解葛梅林並沒有把布希與希特勒相提並論,那是媒體的誤解。美並未對此做出任何積極反應,賴斯聲稱,即便這個司法部長的講話只有一半是真的,美國也不能接受。日前,美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在華沙召開的北約國防部長會議上拒絕會見德國防部長,他説:“我不知道德國防部長會不會來,我沒有計劃見他。”聯繫到最近德國政府處處與美國作對,美國人都在問德國人怎麼了?德國人到底想幹什麼?實際上由於大西洋兩岸各自的傳統不同,歷史經驗和文化背景有較大差別,內政形勢和政治機遇各異,德美雙方分歧在所難免。

    德國是美國的奴婢

    德國《圖片報》曾有文章這樣形容過英、法、德與美國的關係:英國與美國是老夫老妻,雖然他們之間沒有了愛,但不會分手,法國是美國的情人,儘管經常鬧點彆扭,但誰也捨不得離開對方,德國是美國的奴婢,心裏十分憎恨美國人,表面上還得做出馴服的樣子。這種比喻形象地揭示了德美關係的本質。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特別是在冷戰時期,美國一直充當著德國的保護人,德國雖然逐步成為經濟上的“巨人”,但在政治上卻是個“矮子”,因此只能忠於美國為領導的西方聯盟。同時德國人更懂得,美國是當今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主導著世界格局走向,德國要取得世界大國地位,必須借助美國的力量。1998年德國社民黨和綠黨聯合執政後,施羅德總理不顧千頭萬緒的組閣工作,親自與屬於綠黨的外交部長前往美國,旨在向美國方面表示,即使是綠黨人士主導外交,德國也將一如既往地忠於美國。當時的德美關係可以説是合作多於爭奪,從屬多於抗爭。

    作為二戰後出生的德國領導人施羅德和菲舍爾,有老一代德國政治家那樣身負的歷史包袱,隨著德國經濟實力的強大,德國尋求獨立和要求與大國具有平等地位的意識日漸加強,因此推行大國外交的步子明顯加快。布希上臺後在導彈防禦系統計劃、退出京都環保協議、美俄間諜戰、中美軍機相撞事件、金大中的“陽光政策”等等重大國際問題上,採取了一系列單方面強硬態度和措施,引起了德國對美下一步戰略意圖的質疑。“911”事件後,布希堅持單邊主義政策,拋出“邪惡軸心”論,宣佈退出“反導條約”,增加軍費預算,擴大戰爭規模並堅持尚武冒險等政策加深了德國的不滿。在今年5月布希訪德期間,作為聯合執政的綠黨領袖竟然也走上街頭,參加反美集會。德國民眾中反美情緒更是強烈,德國《明鏡週刊》的一份民意調查顯示,70%的德國人不能認同美國的現行外交政策。從布希訪問德國那天起直到結束每天都有一二萬德國人走上街頭示威,他們高呼反美口號,一些人燃燒美國國旗,並與維持秩序的警察發生衝突。

    德美矛盾進一步公開化是在建立國際刑事法院的問題上。德國人實在不能容忍美國這個超級大國提出的傲慢説法:“你們可以成立你們的國際刑事法院,但美國人不受它的約束”。更使德國不能接受的是,美國還在暗中破壞國際刑事法院的工作,它公然向一些國家施加壓力,以削減軍事援助和其他方面支援相要脅,要求一些國家同他們簽訂給予美國士兵豁免權的雙邊協議。這使德國和歐盟其他國家感覺受到愚弄,表示出極大憤慨。德國各媒體對美國立場的批評聲音越來越強烈。德國外長菲舍爾口氣強硬地説,國際刑事法院設立的目標是避免重刑犯逃避法律的制裁,而美國的做法無疑將使這一目標破産。德國“法彙報”載文指出,美國剛剛在國際反恐鬥爭中將北約的角色邊緣化,現在又居高臨下地對國際法院的建立橫加干涉,這種霸道行為讓人難以接受。

    在美國準備對伊拉克進行軍事打擊的問題上,施羅德一反“911”事件後德國積極靠攏美國的立場,在不同的場合一再表態德國絕不會參與這一冒險行動,即使聯合國同意,德國也不會參加。施羅德甚至表示,德國要走自己的路。施羅德這種對美國打擊伊拉克堅決説“不”的態度頗得人心,極大地促成了他此次大選成功。

    説“不”的深層次原因

    德美之間更為深刻的分歧是雙方在用不同的思維看待這個世界。正如德國戰略研究機構——政治與科學基金會美國問題專家撰文所述,德國人在處理某個國際事件時通常考慮到各種國際條約、各種機構和各個國家觀點的交流,因此社會和經濟措施在可能採取的行動上成為首選,具體講就是通過經濟援助促進民間社會結構的變化而不是通過軍事行動摧毀對方。德國的軍費支出比美國要少的多,原因不僅在於兩國在內政和外交政策上有不同的優先權,更主要的是兩國對軍事手段的作用看法不同。而美國往往以傳統超級大國的眼光看待世界,它認為國家利益、國際事務中的領導地位和軍事能力是至關重要的,而國際條約和國際準則只會限制美國的利益。比如布希在不同意簽署京都議定書時沒有否定該協議是解決全球氣候變暖的好辦法,而是強調履行京都議定書的代價比美國所希望承受的代價要大。

    德國人常常通過引證二次大戰後出現的各種國際組織來證明建立多邊機構的必要性。自1945年以來,一系列多邊機構如聯合國、北約、關貿總協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和歐盟的建立都對加強世界貿易和國際安全起到積極作用,德國人認為美國現今奉行的單邊主義將有可能會破壞一個穩定和繁榮的世界。

    深刻的反美情緒

    德國的反美情緒還有更深的社會和文化背景。以死刑為例,德國早于幾十年前就廢除了死刑,對美國仍然熱衷於“落後野蠻”的死刑制度表示極其不解和蔑視。德國媒介凡談到美國社會制度的文章無不提及布希在德克薩斯任州長時處決包括弱智犯罪者和未成年犯在內的死囚一事,德國人私下把布希稱為德州屠夫。德國外交部德美關係協調人弗格特在談到德國人與美國人的差異時認為,美國與德國社會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宗教文化差異,布希上臺後,美國保守的宗教勢力開始上升,布希甚至破天荒地提出要教會和宗教組織參預政府的各種社會福利計劃,直接挑戰美國立國以來的政教分離傳統。一個不可忽視的現實是,基督教信仰仍然是美國社會和政治生活的重要成分。據《華盛頓郵報》近來報道,95%的美國民眾表示信仰上帝。與此不同的是在德國僅有不到40%的人是虔誠教徒。弗格特認為,德國實際上已漸成為一個世俗社會,傳統的宗教教義及其社會影響在德國日益衰弱。德美兩國宗教文化的差距,將深刻影響各自的價值觀念,它對德美之間的分歧將産生不可估量的潛在影響。

    在德國人的眼中,美國永遠是狂熱地宣講《聖經》,卻同時喜歡炫耀武力,口上説環境保護,開的汽車卻如同龐然大物,給地球帶來無盡的污染。在這個所謂自由國家裏,政客只是一些企業巨頭手中的玩物。而美國人對德國人的看法是,經濟制度上僵化,心理上神經過敏,沉迷于消磨人意志和違背自由民主的國家制度……

    幾年前只要美國説什麼,德國總是毫無疑問地跟隨。現在,德國人希望與美國建立一種磋商與信任的關係,德國謀求成為一支與美國具有平等地位的獨立力量,希望成為美國在跨大西洋夥伴關係框架下的平等競爭者。鋻於雙方存在的政治差異和缺乏聽命他人的態度,才導致德美矛盾的深化。

    《光明日報》2002年9月27日

    


德國防長重申德反對美對伊進行先發制人打擊
施羅德希望英國幫助修補德美關係
德國採取兩項措施欲與美修好
美國有意冷淡施羅德連選連任
施羅德大選獲勝後重申反對攻伊的立場不會改變
從德國大選看該國目前的經濟與外交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