鷹派VS鴿派 布希選擇誰?  

     拉氏VS鮑氏

    要不要對伊拉克實施軍事打擊,這成了令布希政府目前最感棘手的問題。9月12日,布希將在聯合國大會演講中對伊拉克下達最後通牒,美國對伊拉克的軍事行動也將進入倒計時。但是,目前布希身邊仍然有兩個截然對立的陣營,鷹派的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一直叫囂“給薩達姆點顏色看看”,而鴿派的國務卿鮑威爾則堅持由聯合國出面説服伊拉克同意核查 從而避免軍事衝突,那麼拉姆斯菲爾德與鮑威爾的這場爭鬥將以哪方的勝利而告終呢?

    布希更寵信拉氏

    早在布希剛剛在總統大選中擊敗對手戈爾之時,拉姆斯菲爾德就向布希提出建議,美國政府在過去幾年間所表現出來的立場過於軟弱,這容易使美國成為遭受攻擊的靶子。“911”事件之後,拉姆斯菲爾德更是上躥下跳,不停地敦促布希“重振美國雄風”,最終布希聽從了拉姆斯菲爾德的建議向阿富汗採取了軍事行動。但是,伊拉克並不是阿富汗,這一點布希比誰都更清楚。

    現在,即便是美國的媒體和政客也認為缺乏對薩達姆動武所需的理由,因為並沒有確鑿的證據表明巴格達正在研發或使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無論如何,布希要想對伊拉克採取行動至少首先需要獲得美國國會的許可,而參眾兩院目前的態度卻仍然是模棱兩可。對此,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國際研究學院的教授科恩稱:“布希政府正站在一個十字路口中央,到底何去何從沒有人能夠最後拍板,布希也許只好跟著感覺走了。”

    與拉姆斯菲爾德一向咄咄逼人的氣勢形成強烈反差的是,國務卿鮑威爾總是一副小心謹慎的模樣。在倒薩問題上,鮑威爾主張不要採取過於激烈的行動而應該循序漸進慢慢來。支援鮑威爾的政治人士包括曾經給老布希當過顧問的斯考克羅夫特以及前國務卿貝克爾。

    但是,以拉姆斯菲爾德和副總統切尼為首的鷹派現在明顯佔據上風。值得一提的是,就在上個星期聯合國地球峰會在南非約翰內斯堡召開之時,布希讓鮑威爾代表自己與會,他本人卻和軍事高官在拉姆斯菲爾德的家中小聚,共同商討倒薩事宜,布希親誰冷誰,明眼人一看便知。

    不過,到目前為止,布希仍然未就到底是採納拉姆斯菲爾德的強硬態度率先向伊拉克發難,還是聽從鮑威爾的勸説在徵得聯合國的同意之後再向伊動武做出明確的最終抉擇。9月12日,布希預計將在聯合國大會上發表措詞強硬的演講,可以基本肯定的是,布希本人還是傾向於對伊動武,而且這意味著美軍很可能會對巴格達採取先發制人的空中打擊。

    與此同時有消息稱,美軍已悄悄開始為武力入侵伊拉克展開了大規模的軍事部署,並將於10月由本土派遣兩萬名精銳的海軍陸戰隊士兵前往中東,這些官兵將從位於加州的基地出發,同72架A-10戰鬥機一起抵達海灣。

    鮑氏溫和受人歡迎

    如果説拉姆斯菲爾德是一隻好鬥的公雞,那麼鮑威爾就顯得較為溫和,前者想通過武力獲得勝利,而後者則希望以溫情來打動人心。軍人出身的鮑威爾擔任國務卿以來一直試圖改變美軍充當世界警察的形象,鮑威爾認為美軍四處出擊容易樹敵太多,這將使美軍在同一時間打贏兩場地區性衝突的軍事戰略面臨嚴峻的挑戰。

    於是,就有了現在處處採取中間路線、溫和待人的鮑威爾,他信奉的格言自然也就與拉姆斯菲爾德迥然不同,鮑威爾堅信“在所有代表權勢的表現當中,克制力往往能夠給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象”,而拉姆斯菲爾德則常常引用羅斯福總統的原話説:“為正義而戰是世界上最令人尊敬的事情。”

    事實是,現在的世界局勢與當年海灣戰爭時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大多數美國的西方盟國並不像以前那樣支援美國的做法,尤其是伊拉克的一些阿拉伯鄰國也不太贊同對伊動武,這些國家更認同鮑威爾較為溫和的立場。在以色列,政府方面雖然極力支援美國的倒薩行動,可以色列民眾卻擔心一旦巴格達遭到美軍的空襲,薩達姆的部隊會立即對以色列採取報復性的軍事打擊。

    拉氏顯得殺氣騰騰

    拉姆斯菲爾德與鮑威爾之間的爭論反映了華盛頓政府和美國軍方內部最基本的兩種立場。“911”事件之後,拉姆斯菲爾德原本就極具進攻性的態度變得更加強硬。雖然這種過於鋒芒畢露的風格讓拉姆斯菲爾德很快被貼上了“魯莽的好戰分子”的標簽,但他卻也從不掩飾自己的好鬥精神。拉氏講話時喜歡使用諸如“屠殺、滅絕”一類殺氣騰騰的詞語,而且總是對傳統的做法和觀點表示出不屑一顧。但是,凡事做過了頭也許就只能産生相反的作用,就連拉姆斯菲爾德的一些親信也擔心地表示,聽過拉姆斯菲爾德演講的人恐怕都不會稱他為鬥士而是賭徒,因為他的看法有時太過偏激,這可能導致那些原本就不太支援對伊動武的人更加堅定了原先的想法,他們認為如果按照拉姆斯菲爾德的計劃,美國將會冒比聽任薩達姆為所欲為更大的風險。

    美國政界的分析人士指出,拉姆斯菲爾德是那些曾經在野多年好不容易才重新奪回權力的一批政客和軍事要人的典型,他們往往成名很早,但隨後又在政壇銷聲匿跡,直到最近才有機會東山再起,因此他們必須讓世人充分意識到自己的存在,他們要向過去25年形成的五角大樓傳統文化發出挑戰,要讓那些對風險總是極力避讓的保守人士靠邊站。

    出生於軍人家庭的拉姆斯菲爾德從普林斯頓大學畢業後就參了軍,像父親當年一樣穿上了海軍制服。據拉姆斯菲爾德以前的戰友稱,他一向是一個非常敢於玩命的軍人,他駕過飛機,跳過傘,還開過摩托車。大學裏的同窗則回憶説,拉姆斯菲爾德那時總是一門心思地學習,恨不能把圖書館裏所有的書都看個遍,這也許是後來他能夠在30歲時就成為眾議員,42歲時就擔任白宮辦公廳主任,而且43歲時就升任美國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國防部長的原因吧。

    2001年拉姆斯菲爾德重返美國政壇。但是,離開政界多年也使得拉姆斯菲爾德很難在短時間之內建立自己的權力圈。國防部長開始變成一個徒有虛名的職位。但是,拉姆斯菲爾德卻很想耍一耍國防部長的威風,他不想僅僅當個傀儡,於是他開始下達命令,而且事必躬親,一副要甩開了膀子大幹一場的架勢。

    拉姆斯菲爾德認為,應該在美軍內部進行大規模的軍事改革。他上臺之後與那些改革派的高層軍事領導人打得火熱,這無疑發出了一個強烈的信號。拉姆斯菲爾德的目的是明確的,他希望國防部在美軍的發展建設當中扮演主角的角色,而“911”事件正好給了拉姆斯菲爾德一個運用國防部長權力的大好機會。

    在拉姆斯菲爾德的極力勸説下,布希同意向阿富汗發動軍事打擊,儘管僅僅用了12天,美軍第一支特種作戰分隊就已經部署到了阿富汗境內,但拉姆斯菲爾德的一位助手卻開玩笑地説:“這12天對於拉姆斯菲爾德而言就好比是12年,他等得都望穿秋水了。拉姆斯菲爾德就是那種雷厲風行的人,説幹什麼事馬上就幹,一秒鐘都不願耽擱。他經常問我們,‘兩個月前我讓你做什麼事來著?’我們就會回答説,‘不是兩個月,是兩天前,部長先生’。”

    不和已是公開秘密

    在拉姆斯菲爾德眼裏,傳統的繁雜的軍事作戰程式根本沒有必要,他認為戰地指揮官只需將作戰計劃呈報給參聯會,參聯會再詢求國際部的批准就一切就緒,而國防部的批准是最重要的而不是一個走過場的手續。事實上,從走馬上任一開始,拉姆斯菲爾德就極力確立自己的權威,對阿富汗實施軍事打擊的作戰計劃並非是在參聯會的會議室裏制定下來的,而是在拉姆斯菲爾德的辦公室裏最終出爐的。在整個軍事打擊過程當中,拉姆斯菲爾德每天都會與戰地指揮官、中央司令部司令弗蘭克斯將軍通上三四次電話。

    拉姆斯菲爾德這種大權獨攬的作風自然使他在國防部甚至美國政府內部樹敵不少,其中鮑威爾就對拉姆斯菲爾德頗有微詞,儘管兩人仍然是朋友,以鮑威爾的為人也絕不會在背後給拉姆斯菲爾德出陰招,但鮑威爾已經明確表示,他不想在任期之後繼續擔任國務卿,很顯然與拉姆斯菲爾德的不和讓鮑威爾感到壓力很大。

    白宮的政治分析人士指出,如果拉姆斯菲爾德在對伊拉克發動攻擊的問題上過於咄咄逼人,也許鮑威爾會提前辭職,一位資深政府官員透露,就連布希也擔心拉姆斯菲爾德過於強硬,甚至給人身兼國防部長和國務卿兩職的感覺。對於布希而言,現在是他最需要獲得美國公眾和國際社會支援的時候,他當然不想縱容美國政府的內訌。

    但是,白宮圈內人士認為,雖然表面上布希對鮑威爾恭恭敬敬,而且也十分願意傾聽鮑威爾的觀點,但骨子裏面布希還是傾向於與拉姆斯菲爾德同舟共濟。尤其是“911”事件之後,布希的態度也變得趨於強硬,更願意用行動而不是外交渠道來解決問題。雖然布希肯定也擔心打擊伊拉克可能會帶來一定的政治風險,但至少從現在看來,布希更有可能聽從拉姆斯菲爾德的建議,那就是對伊拉克動武,徹底讓美國滑向戰爭邊緣。

    如果意見一致,這可能是一個有效率的團隊。但如果觀點相左,這三人只是“團結”的幌子。

    《北京青年報》2002年9月12日

    

    


白宮高官紛紛出來為“倒薩舉證”
鮑威爾:是否對伊動武意見不一
鮑威爾承認美倒薩問題有分歧
只派鮑威爾去聯合國地球峰會
鮑威爾的外交哲學:惜時如金,如風而動(圖文)
鮑威爾重申美方堅定奉行一個中國的政策
鮑威爾將於8月5日會見巴勒斯坦代表團
鮑威爾稱為防"侵略"美將在亞洲保留10萬兵力
鮑威爾稱印巴可能就克什米爾問題會談
鮑威爾表示不會辭職
鮑威爾稱美國正調查以色列使用美制武器情況
鮑威爾稱阿拉法特可當“名義”領袖
美伊關係再成熱點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