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辯論——選舉?選秀?  

    8月25日德國民眾見識到了一種新的競選方法———現任總理施羅德與其主要的競爭對手聯盟黨的埃德蒙施托伊貝爾在電視上進行公開辯論。這也是德國競選史上首次舉行電視辯論。

    政治候選人的辯論制度即通過公開政治辯論來競選公職的制度源於西方,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臘時期。而將這一制度與電視媒體結合在一起則是美國的首創。1960年,8500萬美國人第一次通過電視現場直播,目睹當時的兩位總統候選人———民主黨的肯尼迪和共和黨的尼克松進行辯論。在電視辯論前,肯尼迪和尼克松的支援率幾乎不相上下,有時肯尼迪還稍稍落後。但肯尼迪憑藉其在辯論中的出色表現,最終擊敗了時任副總統的尼克松,難怪肯尼迪在大選後説:“不是別的,而是電視扭轉了大選的勢頭。”

    要舉行電視辯論必須具備三個前提條件:兩位候選人都認為自己在電視辯論中有優勢,並願意參加;有全國性的電視臺願意為競選提供一個媒體平臺;電視辯論本身被視為改革競選活動的一部分。在這三個條件中,關鍵在於競選對手同意參加。早在施羅德1998年參加競選時,就曾向其前任提出過進行電視辯論的要求,但遭到拒絕。

    在如今這個講究視覺形象的時代,電視辯論不啻于一種政治廣告,因此候選人都全力以赴,因為對他們來説,電視辯論可以幫助自己加強已有的選民基礎,同時為選舉結果做“最後一搏”。而對選民來説,電視辯論則提供了一個與候選人“見面”的機會,説得通俗一點,就是看看哪個候選人更具“總統/總理相”。但是,政治畢竟不是“選秀”,只有“相”是不行的。有學者擔心電視辯論會使候選人的電視形象成為選民投票的關鍵因素,把政治領導人評選變成電視演員評選,而好的電視演員不一定是好領導人。此外,電視辯論對於大選的最終結果究竟有多大影響?目前尚無定論。一般認為,只有在候選人雙方的支援率異常接近的時候,電視辯論才會對大選結果産生舉足輕重的作用。看來,形象固然重要,但是關鍵還在於施政綱領和施政能力。(王珍)

    《解放日報》 2002年8月27日


德國總理候選人首次電視辯論
水災導致德國政治氣候變化
德國兩位總理候選人將舉行電視辯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