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評論 ] [ 列印文章 ] [   ]
美國出現反駁“中國威脅論”聲浪
中國網 | 時間:2006 年6 月8 日 | 文章來源:人民網

“中國威脅論”在美國有很多版本,主要包括“中國軍事威脅論”、“中國經濟威脅論”和“中國軟實力威脅論”等。這些論調在美國曾經一度相當有市場,很少出現與之針鋒相對的反駁的聲音。但是最近一段時期以來,尤其是2006年度美國的《中國軍力報告》出臺後,美國社會各界針對“中國威脅論”出現了大規模的批評聲浪,許多有影響力的美國專家學者都紛紛站出來説話。這表明,美國的輿論環境正出現巨大的變化。真理越辯越明。可以預料,隨著辯論的進一步深入,隨著中美各個層次的交往越來越密切,一個真實的中國將越來越真切地展現在美國人面前。

美國辯論“中國軍事威脅論”

美國國防部炮製的2006年度《中國軍力報告》可以説是美國國內煽動中國軍事威脅論的最新教材。該報告由國防部綜合評估辦公室負責,寫作班子集中了美國國內學術界主張對華強硬的鷹派學者。美國助理國防部長羅德曼是直接負責該報告的國防部官員。此人曾當過美國國務院政策計劃室主任、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副助理、國家安全委員會特別顧問等。

《中國軍力報告》出臺後,即遭到一些嚴肅的美國學者和媒體的抨擊。《紐約時報》駐中國上海分社社長霍華德·W·弗倫奇是美國的大牌記者,撰寫有不 少頗具影響的中國報道。弗倫奇6月1日在《國際先驅論壇報》上發表一篇文章,題為《中國來鴻—美國正栽入“歷史的錯誤”中》。文章批判説,五角大樓新近發佈的《中國軍力報告》表明,美國正在犯“歷史性錯誤”。裴敏欣博士是著名智庫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中國項目主任和高級研究員。他説,《中國軍力報告》並非完全代表美國的對華政策,儘管它對美國有關中國的安全政策有不可低估的影響,但不會改變華盛頓的總體對華戰略。美國知名外交政策研究專家、卡托研究所副總裁卡彭特説,“無論按照什麼標準來看,美國的軍事預算都過於龐大。五角大樓之所以要刻意把中國塑造成美國的軍事對手,就是為了給它的新國防和武器預算找到通過的理由”。卡彭特還説,五角大樓預測未來20年到30年內中國將成為美國的軍事戰略對手,“如果五角大樓預測不準,國會應該找它們算帳”。布魯金斯學會東北亞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卜睿 哲説,大部分專家都會把“威脅”定義為實力和意圖的結合,沒錯,中國是在增強它的軍事實力,“但中國並沒有表現出希望使用這些實力來攻擊美國的意圖”。

美國辯論“中國經濟威脅論”

最近一兩年來,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突飛猛進和中美經濟聯繫日益密切,中國經濟威脅論也在美國甚囂塵上。中國聯想集團收購IBM個人電腦部門遭遇國會強大阻力,中海油集團收購美國尤尼科功敗垂成,都是美國朝野鼓吹“中國經濟威脅論”的結果。美國著名經濟學家、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克魯格曼甚至在《紐約時報》發表專欄文章稱,今天的中國比日本(在經濟上)更有威脅力。美國著名社會學家、地球政策研究所所長萊斯特·布朗博士前不久在一份調查報告中宣佈,在糧食、肉類、鋼鐵、石油和煤炭等5種主要産品的消費上,中國已經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消費國。毫無疑問,布朗的報告為一些鼓吹“中國經濟威脅論”的人士提供了新的彈藥。就在該報告發佈之前,國際媒體還熱炒了一陣“中國石油餓虎論”,認為中國的巨大石油消費是推動國際油價節節飆升的罪魁禍首。至於人民幣匯率問題,不僅不少專家學者都鼓吹人民幣大幅度升值,就連美國政府也連連向中國政府施壓,強逼人民幣大幅度升值,認為人民幣幣值被嚴重低估是造成美國巨大貿易逆差的重要原因。還有工作機會外包問題,也一度成為美國國內不少人士大加撻伐的對象,認為美國公司將大量工作機會外包到中國,等於是搶走了美國工人的飯碗。

針對上述論調,許多美國學者都進行了針鋒相對的批駁。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高級研究員蓋保德、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中國經濟問題專家彼得·博特利爾、摩根斯坦利首席經濟師羅奇、國際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拉迪、卡托研究所貿易問題專家伊肯森、哥倫比亞大學教授蒙代爾等一些有影響的經濟學者都在各種場合批判所謂的“中國經濟威脅論”,認為中國經濟的發展對美國來説是件好事,美國不應該經濟領域煽動極端民族主義。至於記者接觸到的美國許多企業界人士都認為,中國經濟威脅論”不值一駁,因為他們都非常看好中國市場,而且從與中國企業合作當中得到了大量實惠。

美國辯論“中國文化威脅論”

中國文化威脅論是美國最近幾年出現的一個新現象。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華盛頓的智庫學者們興起了一股研究中國“軟實力”的浪潮。最典型的標誌當屬美國《外交》雜誌對中國軟實力的集中曝光。5月18日,被美國人視為“重大國際事務權威觀點發源地”的《外交》雜誌刊登了一篇題為《中國的軟誘惑》的文章,列舉出許多中國軟實力崛起的例子。文章這樣評説:“伴隨著中國飛速的經濟發展,被稱作‘軟實力’的文化、外交等方面,中國的影響力已經滲透到世界許多角落,無論在東南亞、拉丁美洲,還是在非洲你都可以發現中國的影響。”

美國學者由此得出結論,中國文化的影響在世界上對美形成“咄咄逼人之勢”,中國軟實力的上升已經“開始對美國的利益産生威脅”。《中國的軟誘惑》的作者埃斯特·潘甚至危言聳聽地説,“隨著美國國際地位的喪失,中國正在試圖予以取代”。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中國項目訪問學者約書亞?科蘭滋克在5月《新共和》雜誌上撰文《中國的非洲戰略》。文章在談到中國在非洲的軟實力擴張時也説,“中國在非洲不斷增加的影響力是以犧牲美國的利益為代價的,對美國來説,中國在非洲不斷增長的影響應該敲響警鐘”。

對“中國文化威脅論”,美國主流學者做出了理智的回應。“軟實力”概念的提出者、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日前在接受《環球時報》採訪時就強調説,中國軟實力的崛起和美國軟實力的提升,兩者並不矛盾。相反,這兩者應該相互補充,只有這樣才能保持良好的中美關係。他甚至建議中國在國際上推廣傳統儒家文化,以此來提升中國的軟實力。

前不久在中國成都參加美中教育聯合會第十七屆國際學術年會的美國學者們也都認為,在美國傳播中國文化是一件好事,美國不能只了解一個片面的中國,把中國“軟實力”的崛起看成是威脅的論調“是對中國傳統文化內涵的誤讀”,美國肯尼索州立大學副校長弗羅拉説:“中國的儒家思想以‘和’的觀念為主,在這個準則影響下,千百年來中國人對內珍視家庭團結,對外與友鄰和睦相處,這也是中國要向世界展示的文化核心。” 弗吉尼亞州立大學世界研究學院的帕特拉教授説:“與麥當勞、好萊塢在中國的風靡相比,美國人對中國的了解實在太少了,他們需要更多了解這樣一個既古老又現代的東方文明。”

還有更多美國學者指出,在美國主流文化在世界上無孔不入的今天,把美國剛剛出現的漢語熱和中國在國際上建孔子學院當成中國實行文化入侵的證據,這種人不是別有用心就是見識不足。

“中國威脅論”影響將越來越小

實際上,“中國威脅論”在美國由來已久,可以追溯到19世紀後期的“排華浪潮”。新中國成立之初,美國曾炒作過一陣“中國威脅論”,不過這一時期的“中國威脅論”出現在美蘇冷戰的大背景下。今天的“中國威脅論”主要起自冷戰結束後。大的背景就是蘇聯威脅消失了,而中國正逐步走向富強。

迄今為止,“中國威脅論”已經經歷了好幾波。眼下最新的一波最具有實質性,對中美關係的正常發展干擾最大,這是因為“中國威脅論”已經全面開花,波及到美中兩國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科技教育等各個領域。“中國威脅論”雖然經不起推敲,但也是應者雲集,鼓噪者和炒作者基本來自美國國防部、國會,還有傳統基金會、企業研究所、“美國新世紀”計劃等右翼思想庫,《旗幟週刊》、《華盛頓時報》等右翼媒體則在其中扮演煽風點火的角色。來自上述單位的這些所謂的中國問題專家其實很多都從來沒有去過中國,對中國了解有限,但出於自己的反華意識形態立場和某些方面的政治需要,卻屢屢發表言論,誤導民眾。

不過從“中國威脅論”的演變歷史看,即無論炒作多麼厲害,終究未能撼動中美關係發展的大局。這裡有兩個原因。

第一,美國是一個輿論多元化的社會,在渲染“中國威脅論”的團體之外,還有一大批嚴肅的智庫和學者在認真地關注中國的發展,並得出相對公允的結論,他們的觀點對右翼保守觀點形成了有效的制衡。比如布魯金斯學會、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外交關係委員會等主流智庫相比之下就比傳統基金會、企業研究所、“美國新世紀”計劃等更了解中國國情,因而對中國的看法也更加客觀。眼下,隨著美國在伊拉克陷入泥灘,隨著鷹派勢力在布希政府中逐漸削弱,上述主流智庫的聲音越來越強大,對布希政府的對華決策影響也將日益顯著。記者在美國當常駐記者已經兩年多,兩年多來的切身體會是,無論是聯繫採訪美國政要,還是聯繫採訪主流專家學者,還是聯繫採訪大學校長和公司總裁等社會主流人群,都正在變得越來越容易。不少採訪對象説,我們之所以願意接受中國記者採訪,就是為了讓中國讀者看到,在中國威脅論喧囂的背後,還有另一種對中國的看法。記得前不久在採訪美國眾議院美中工作小組共同主席裏克·拉森時,拉森笑著告訴記者,“退回到幾年前,我們不可能接受你的採訪”。這一切都表明,美國的對華輿論環境正在發生變化,美國社會各界願意也希望通過中國媒體讓中國讀者聽到來自美國社會的不同聲音。這一切也將使得“中國威脅論”越來越沒有市場。

第二,雖然美國政府在對華決策前會聽取多方面的聲音和意見,但真正到決策階段時,白宮高層一般還是會以美國的國家利益為重。右翼保守的“中國威脅論”雖然聳人聽聞,很多時候還打著愛國的招牌,但很難上得了決策的臺面。 (人民網駐美國記者 唐勇)

相 關 新 聞
· 散播"中國威脅論" 評美2006《中國軍力報告》
· 巴達維批評“中國威脅論” 中國發展對亞洲有利
· 英國前外交大臣斥“中國威脅論” 指其毫無根據
· 日本外相麻生再次鼓吹“中國威脅論”
用戶名 密碼 匿名
 
*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關法律、法規,尊重網路道德,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中國網擁有管理筆名和留言的一切權利。
*中國網新聞留言板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您在中國網留言板發表的言論,中國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
*如您對管理有意見請向留言板管理員反映。
*參與本留言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文明辦網文明上網舉報電話:010-68993056 舉報郵箱:jubao@china.org.cn
編輯信箱 ] [ 列印文章 ] [   ] [ 關閉窗口 ]
國內新聞24小時排行
國際新聞24小時排行

Manufacturers, Exporters, Wholesalers - Global trade starts here. 阿里巴巴中國
阿里巴巴公司庫
商業資訊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