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全球化:非洲的機遇與挑戰  

    當前,“經濟全球化”已經成為人們耳熟能詳的一個詞語。隨著科技進步和制度創新,以及伴隨産品、生産、服務、人員和資訊的跨國界流動,經濟全球化正在成為不可逆轉之勢,任何國家都無法回避,只能參與其中。然而,由於國際新秩序尚未建立,世界各國經濟發展水準差異巨大,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發達國家因處於主導地位而成為最大的受益者,廣大發展中國家則面臨著巨大的風險和挑戰,尤其是非洲國家甚至面臨日益被邊緣化的危險。因此,每當非洲領導人和學者談及經濟全球化時總是憂心忡忡,給人一種“未見其利,先睹其害”的感覺。

    經濟全球化為非洲帶來眾多機遇

    其實,世界上許多事物在發展過程中都是利弊共存的,不少有識之士將“經濟全球化”稱為一把雙刃劍是不無道理的。面對經濟全球化,如何趨利避害,已經成為擺在廣大發展中國家面前的一大課題。對於非洲國家來説,經濟全球化也並非是“有百害而無一利”,關鍵在於如何儘早適應這一潮流發展趨勢,實施正確的發展戰略和政策,強化自我保護意識,審時度勢,通過制定符合本國實際的經濟政策,防範和化解風險,振興和發展經濟,維護自身經濟安全。從某種意義上講,儘管非洲國家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面臨著嚴重挑戰並將為之付出沉重代價,但機遇和希望同樣也是存在的。

    可以增強非洲國家在國際事務中的發言權 由於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必然導致宏觀經濟調控和監管的國際化,這就需要儘早建立適應經濟全球化發展的一套新的國際經濟制度。然而,當前經濟全球化處於起步階段,因制度創新滯後於技術進步,而與經濟全球化相關的國際經濟運作機制遠遠不適應其需要,有待加以改進和完善。儘管發達國家在制定新的國際經濟規則時總是處於主導地位,但非洲地區國家眾多,遭遇相同,國情類似,立場相近,只要聯合起來,形成合力,用一個聲音説話,並注意協調同其他發展中國家的立場,就能夠在制定新的國際經濟制度方面發揮作用。發達國家出於全球戰略和自身利益考慮,會在一些問題上對發展中國家做出一定程度上的讓步,如在債務等問題上的讓步就是例子。

    有利於加快全非經濟一體化進程 非洲國家越來越認識到,只有加強聯合自強,加速全洲經濟一體化進程,以經濟區域化和集團化應對經濟全球化,才能增強自身抵禦風險的能力。早在1991年6月非洲統一組織第27屆首腦會議簽署了關於分階段建立《非洲經濟共同市場條約》,並於1994年5月開始生效後,又于1994年制定了《非洲人文和社會發展問題的共同立場》。近年來,圍繞如何應對經濟全球化問題,除每年一度的非洲統一組織首腦會議和不定期的“非統”特別首腦會議外,還召開了一系列有關加強經濟聯合的全非性會議,如1998年5月在辛巴威首都哈拉雷舉行的“非洲管理論壇”會議;同年7月在尼日利亞首都阿布賈舉行的“非洲復興”問題會議;2000年5月在南非比勒陀利亞舉行的“非洲合眾國”國際學術研討會;2001年5月在阿爾及利亞首都阿爾及爾舉行的討論促進非洲復興的“非洲國家財政部長與經濟和社會發展部長會議”等。這些會議無疑有利於統一非洲國家對促進經濟一體化的認識,加快經濟一體化的步伐,防範和抵禦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風險。

    能夠發揮成本、資源和市場優勢及促進傳統産業的升級換代 由於經濟全球化可以使生産要素得以跨國優化配置,這不僅能夠深化相互依存的全球化分工體系,還可以促進全球範圍的資本流動、産業轉移和技術“共用”,因此,非洲國家可以利用參與經濟全球化的機會,發揮其勞動成本、豐富資源和本土市場的優勢,擴大參與國際分工與協作的空間,通過引進並借鑒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設備、資金和管理經驗,實現非洲傳統産業的升級換代和促進現代工業和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從而有可能在一個新的高起點上實現經濟跨越式發展。

     有助於推動非洲國家積極參與“南南合作”和“南北對話” 非洲國家領導人認識到,要想改變非洲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困難處境,單非洲自身的力量是無法實現的,在加快非洲政治經濟一體化基礎上,必須大力開展“南南合作”和積極推動“南北對話”。近年來,非洲國家提出了“非洲需要世界,世界需要非洲”的口號,注意加強和發展同世界各國的雙邊交往,尤其重視多邊國際合作,呼籲聯合國改革要具有更廣泛的代表性,積極參與多邊貿易談判,努力維護自身利益,取得了可喜成果。在非洲國家團結鬥爭下,發達國家已經開始調整對非政策。美國提出構築21世紀“美非新型夥伴關係”,增加對非投資並鼓勵非洲國家擴大對美出口。歐盟加強了同非洲的經貿關係。日本已經答應繼續向非洲提供援助。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承諾將增加對非洲的援助,加快減免非洲窮國債務步伐,並幫助非洲産品進入發達國家市場。2000年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減免了包括18個非洲國家在內的世界22個貧困國家340億美元債務。

    參與經濟全球化非洲面臨嚴峻挑戰

    按現行國際慣用的指標衡量,長期以來非洲的社會、人文和經濟發展指數一直排列在世界各地區的末位。冷戰結束後,在經濟全球化迅猛發展和西方“多黨民主”風潮的衝擊下,非洲國家深層次矛盾激化,政治局勢發生動蕩,經濟建設受到干擾,“邊緣化”趨勢日漸突出。鋻於非洲國家目前社會經濟發展水準、經濟性質、經濟結構、經濟規模以及在資金、技術、人才資源等方面的境況,特別是在現存的國際經濟秩序中所處的地位及其在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中所扮演的角色,非洲在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中面臨著嚴峻挑戰,存在著巨大風險。

    可能進一步拉大非洲與發達國家的差距 非洲人口超過7億,佔世界總人口的11%以上,但國內生産總值僅佔世界的1%,每人平均不足500美元,對外貿易僅佔世界貿易的1.5%。特別是非洲産品單一,出口多為初級産品,資金、技術和人才短缺,市場體系不完善,投資和儲蓄低,外債負擔沉重。儘管經濟全球化可以增加全球財富,但財富的分配卻往往是不均衡的。發達國家憑藉雄厚的經濟實力,佔據著國際分工的制高點,而非洲國家則處於最低層。在經濟發展水準懸殊的國家之間展開競爭,其結果是顯而易見。因此,許多非洲國家領導人甚至包括非洲學者一再提醒人們注意:經濟全球化將進一步擴大南北差距,尤其是拉大非洲國家與發達國家的差距。

    可能對非洲國家內部市場帶來衝擊 經濟全球意味著國際競爭將進一步加劇。然而,現實情況是非洲國家的經濟發展資金匱乏,技術水準不高,勞動生産率低下,在與資金雄厚、技術先進、管理水準發達和行銷經驗豐富的發達國家進行自由競爭時,必然處於極為不利的境地,許多國內産業、特別是內部市場將遭受嚴重衝擊。儘管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非洲經過20年的經濟改革和結構調整,初步實現了經濟體制轉軌的目標,但仍然處於市場經濟初級階段,許多國家的經濟結構中還帶有一定程度的非市場經濟成份。這种經濟現狀,既妨礙了非洲國家實現現代化的進程,也會使自己在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中陷於被動境地。

    可能對非洲國家的經濟安全構成威脅 非洲國家經濟基礎脆弱,而且許多國家的經濟屬於依附性的外向型經濟,極易受到外部因素尤其是金融風險因素的影響,對自身經濟長期穩定發展帶來不利。例如,在1997年至1999年期間,由於受東南亞金融風暴的衝擊,非洲的對外貿易和經濟增長率均顯逐年下降趨勢。另外,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非洲國家在生産、貿易、金融等多方面同外界的聯繫與交往將越來越密切和廣泛,一方面會進一步加劇非洲經濟對外依賴的程度,另一方面也會導致國際範圍內的各種因素、尤其是金融風險因素對非洲國家的經濟安全構成威脅。

    非洲國家正在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

    客觀分析,經濟全球化未必就會産生全贏全輸的“零和效應”,每一個國家在參與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有得必有失,有失也有得。十分可喜的是,非洲新一代領導人對經濟全球化和非洲經濟形勢有比較清醒的認識,他們對待經濟全球化的態度已經從抵觸、否定轉向面對、務實,從自身實際出發,本著趨利避害原則,採取維護自身權益的策略,爭取更大發展空間。

    為了適應新世紀經濟全球化迅速發展的新形勢,非洲國家深切感到需要在政治、經濟等多方面的合作上一個新的臺階。去年7月非洲統一組織第37屆首腦會議宣佈“非洲聯盟”正式成立,今年將完全取代非統,“非洲聯盟”的誕生有望成為21世紀非洲振興的新起點。非洲國家還決定於2025年前建立全非自由貿易區,實現非洲經濟一體化目標。

    去年非洲政治形勢繼續好轉,戰亂較過去明顯減少,引起世界輿論關注的剛果(金)和平進程不斷向前推進,正在朝著實現非洲大湖地區和平方向發展。尤其是非洲國家經過多年的努力,在調解內部衝突方面已經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維和機制,並成功地依靠自身力量完成了對獅子山、賴索托、莫三比克、蒲隆地等國家的集體維和行動。這自然有利於“非洲聯盟”的進一步完善,更有效地制止戰爭、維護和平、發展經濟、穩定社會,為應對經濟全球化挑戰奠定基礎。

    在經濟領域,非洲已經連續5年實現了約4%的經濟增長速度。10個區域性經濟組織在推動非洲一體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成效。非洲大陸第一個自由貿易區——東南非共同體已經成立;東非經濟共同體、南部非洲發展共同體等區域性組織已經陸續建立貿易區協議,並已開始逐步實施。去年7月非統首腦會議通過了旨在使非洲全面復興的“非洲計劃”。非洲聯盟在今年過渡期結束後將在這一基礎上進一步優化非洲的資源、人力、資金和技術配置,增強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加快非洲經濟一體化進程,以迎接經濟全球化的挑戰。

    總之,經濟全球化目前只是處於興起階段,現在就對非洲國家參與其中的利弊得失做出評估還為時尚早。

    人民網 2002年2月21日


南部非洲國家會議召開
哈瓦那全球化論壇閉幕
世貿組織總幹事穆爾呼籲西方國家向非洲開放市場
胡鞍鋼:全球化不是免費午餐
發展中國家如何從經濟全球化中受益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