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完善的會計手段制約突擊重組

     大多數上市公司趕在年末進行重組是為了一份看得過去的年報,然而這樣的重組對提升公司的持續盈利能力是否真有益處,就不能不打上一個問號了。

    記者在對去年11月份發佈重組公告的40余家公司調查後發現,拿今年的中期業績與去年同期相比,多達九成的公司不見起色,逾半數的公司甚至不升反降,只有3家進行了換血式資産置換的公司,業績才有比較明顯的提高。

    看來,不具備實質性內容的年末重組,對提高上市公司的品質沒有多大的幫助。海通證券的高級研究員胡吉吉指出,年末突擊重組,對證券市場的負面影響不小。因為,靠突擊利潤撐門面的報表,沒有反映上市公司的基本面,這樣的報表並不能起到引導理性投資的作用。虛盈實虧的報表形成市場泡沫,反而對證券市場的發展埋下了隱患。

    事實上,針對年末突擊重組等現象,管理層一直致力於擠掉上市公司會計報表中的水分。由於新會計準則的出臺,以往年末重組中常見的債務重組、非貨幣性交易等方式已經無法增加當期收益。一些公司今年就另辟蹊徑:鉅額應收帳款要提大筆壞帳準備,就拿它與控股股東的資産進行置換;固定資産要提減值準備,乾脆賣掉了事。

    年末重組年復一年,一些公司總能繞過政策禁區,玩出新花樣。

    雖然我們在證券市場相關制度的建設上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上市公司和管理層“捉迷藏”現象的存在,説明我們的制度建設不夠完善,還存在比較多的“灰色地帶”。胡吉吉認為,要解決這一問題,就應該繼續推進包括會計準則國際化在內的制度建設,利用越來越完善的制度加大“鑽空子”的成本,從而迫使上市公司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主業經營上。

    中國證監會首席會計師張為國在不久前的一次演講中就明確指出,目前我國會計準則的發展和完善主要應該針對灰色地帶的法律空白,針對不斷出現的新問題。他説,美國的會計準則可能是世界上最發達的,其逐步完善的過程就是通過不斷出臺新的準則和問答,解決市場上出現的新問題。

    談及年末重組這個話題,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部總監周勤業也表示,目前我們還需要更多的會計手段來制止上市公司的報表重組行為。例如台灣地區就有規定,一次性資産買賣之類關聯交易産生的利潤,遞延三年以後確認,這不失為規範關聯交易的一個好辦法。

    

     《上海證券報》2001年12月3日

    

    


上市公司資産重組行為亟待規範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0/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