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育軍:為中小企業發展拓寬融資渠道  

    在我國國民經濟中,中小企業已經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它們用不到1/8的資産,實現了全部國有及規模以上非國有工業企業1/5以上的銷售收入、1/4以上的就業和l/3以上的利潤。然而,相比之下我們對中小企業的融資問題關注是不夠的。在如何拓寬融資渠道、促進中小企業發展方面,有許多工作可做。

    

    1、提高對中小企業及其直接融資重要性的認識

    

    首先要認識到中小企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性和直接融資對中小企業的重要性。無論是世界的經驗還是中國的實踐均表明,中小企業在經濟增長、增加就業、提高持續競爭力和實現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都起著重要作用。直接融資對中小企業絕不是可有可無,這是由它不可替代的篩選和監督機制,即達標機制、籌資機制、風險共擔機制、社會監督機制和企業家培育與規範機制決定的。當前,需要特別強調的是,這種認識應該體現在政策中,落實到行動上。

    

    其次要認識到開闢直接融資渠道,任務越來越緊迫、時機越來越成熟。

    

    説任務緊迫,一是加入WTO後給予中小企業留下的時間實在太少,而直接融資體系真正發揮作用需要有一個較長的過程;二是海外各國政府在推動中小企業直接融資方面不遺餘力;三是中國中小企業迫切需要拓寬直接融資渠道。

    

    説時機成熟,是因為今天的經濟條件和市場環境,與證券市場初期相比,已大為改善。一是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居民儲蓄穩步增長,社會穩定;二是證券市場法律法規體系和監管體制初步建立;三是技術手段不斷完善,市場化程度和國際化程度日益提高,投資者承受風險的能力明顯增強。

    

    最後要認識到發展是解決證券市場矛盾和問題的關鍵。

    

    作為一個發展中的新興市場,中國直接融資體系還處於發育階段,本身需要發展。同時,直接融資中存在的問題,屬於發展中的問題,只有依靠發展才能得到最終的解決。至於風險問題,一是資本市場經過10多年的發展,已經積累了相當多防範風險的經驗,成熟市場也有許多有益的經驗可供借鑒,完全可以把風險控制在一定程度和一定範圍內;二是相對於直接融資的收益來説,確實值得冒一定風險,更何況資本市場本身具有分散風險的功能;三是防範和駕馭風險的能力,只有在實際操作中才能磨練出來,才能從容把握。

    

    2、完善資本市場結構,拓寬中小企業直接融資渠道

    

    我國中小企業直接融資渠道不暢通,原因是多方面的。中國資本市場的制度缺陷是一個重要原因。應大力完善資本市場結構,建立多層次的市場體系,拓寬直接融資渠道。

    

    適時推出針對中小企業直接融資的新市場;建立和健全包括中小企業可以方便融資的公司債券市場;落實國家對風險資本的相關政策,促進風險資本的規範運作和對中小企業的投入;鼓勵中小企業利用海外市場。

    

    3、建立和健全支援中小企業直接融資的法律法規體系

    

    "中小企業促進法"需要有相關的配套法規和實施辦法,以便使我國中小企業立法形成一個科學、完備、有序的體系。在直接接融資方面,建議在以下幾個方面的進一步予以加強。

    

    根據《公司法》和"中小企業促進法",制訂專門針對中小企業直接融資的新市場的法規和實施細則;研究制訂公司債券市場的相關法規;適時制定《風險投資法》;借鑒國際經驗,考慮制訂《中小企業投資促進法》,促進中小企業資本形成。

    

    4、理順中小企業直接融資機制

    

    中小企業規模小,不能按大企業的要求來處理,需要理順相關的機制。

    

    一是要適當降低新市場中企業發行上市門檻。如果按照大型企業標準來套,既對小企業不公平,又會使支援中小企業直接融資變成一句空話。二是簡化程式,便捷服務,提高效率。三是要盡可能減少籌資成本。

    

    5、完善中小企業直接融資的風險控制措施

    

    中小企業的規模少、穩定性差,面臨的市場風險、經營風險相對較大,二級市場股價操縱和內幕交易等欺詐行為難以避免,有時會更嚴重。為更好控制風險,一是需要健全中小企業的內部控制制度和約束機制,健全公司治理結構,提高透明度。二是在相關的制度安排上考慮週全,注意發行上市的行業結構,設計合理的交易制度和資訊披露制度。三是強化市場監管,堅決打擊違規和欺詐行為,維護市場的"三公"原則和投資者信心。四是建立市場化的退出機制,實現優勝劣汰。五是借鑒海外"資格投資者"制度,研究建立對投資者的分類制度。

     (上海證券報/深圳證券交易所總經理 張育軍博士) 2002年7月23日

    

    


周小川:以創造性思維解決中小企業融資
曹鳳岐為中小企業融資支招
中小企業如何獲得貸款?
中小企業發展面臨五大障礙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