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後的中國高等教育

    中國加入WTO後,如何趨利避害,迎接挑戰,贏得機遇,成為專家、學者們研究的重心。這些研究歸根探源,都折射在人的素質上。我國高等教育能否適應“入世”後的新形勢,在提高全民族整體素質上擔負起更加重要的責任、起到更加積極的作用,成為眾所共同關心的問題。

    順應時勢善加引導

    “入世”後,中國教育與世界接軌已是大勢所趨。“入世”後,中國可與世貿組織140多個國家和地區進行互惠的教育合作,真正實現中國向世界所有國家和地區開放。為更好做到這些,以下問題需要注意:

    引進優質教育資源,把好入關口。一般來説,發達國家掌握比較先進的教育技術和教學方法,學習和借鑒它們的先進經驗非常重要。可以最大程度發揮中外合作辦學的積極作用,如積極借助國外先進教育經驗,引進優質教育資源,加強高新技術短缺人士培養,緩解社會教育需求的壓力等等。但特別需要鼓勵優質教育資源的進入,防止魚目混珠。一些發展中國家“入世”後,過度開放教育市場,讓一些低品質的教育機構辦學,貽誤學生,造成損失。這樣的教訓,中國應該汲取。

    堅持教育主權,校長是關鍵。因為校長作為學校日常工作的最高領導,具有管理教師和教學的權力,能夠把握學校教育和教學的正確導向。中國教育界已意識到了這一點,例如,目前清華大學、國家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和中國基礎教育職業教育資訊網決定聯合開展中小學校長職業化培訓工作,並成立了清華校長職業培訓中心。

    開放教育市場,積極又慎重。從一些發展中國家“入世”後教育市場面臨的挑戰來看,國家主權、社會道德和民族文化繼承等是否受到經得起衝擊是個難題。各國政府在開放教育市場時,態度都十分慎重。在WTO的14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目前只有40個國家簽署了開放教育市場協議,且其中30多個國家也是有限開放本國市場。“入世”後,義務教育我們不能松手,高中和高等教育只能是有限制的合作。據介紹,迄今,我國已有幾百家高等教育機構以及高中與國外教育機構合作辦學。

    法律監管必須要加強。開展中外合作辦學的根本目的是促進我國教育事業發展。我們需要在國家法律中規範中外合作辦學行為,對中外合作辦學依照法定程式實行審批,實施監管和評估。對於管理與教學狀況不佳的學校要堅決給予處罰,甚至關閉。

    面向世界培養人才

    教育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關鍵是人才。中國“入世”後,最需要的人才是什麼?專家認為,從需求的角度看,主要是農業、資訊、金融、財會、外貿、法律和現代管理等領域的專業人才;生物技術、環保技術、新材料等領域的高層次科學技術人才;熟悉世貿組織規則、適應國際競爭需要和能夠參與解決國際爭端的專門談判人才;了解國際慣例、符合需要的外語人才,尤其是專業外語人才;跨領域、跨行業、跨學科的複合型人才。

    為解決急需的緊缺型人才問題,我國人才隊伍建設的戰略重點已確定:堅持以高層次人才培養為重點,下大力氣抓好以學術技術帶頭人為代表的高層次人才隊伍的建設,形成一支在國際競爭中陣容強大的國家隊;堅持以高新技術和複合型創新人才、高級金融管理人才等急需緊缺人才培養為重點;堅持以培養年輕人才的創新能力為重點。國家主管部門提出,到2005年,我國專業技術人員將達到5400萬左右,在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影響重大的學術技術領域裏,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先進水準的學術技術帶頭人;到2015年,隊伍規模發展到8800萬左右,培養大批從事科技知識創新和高新技術産業化的領導、骨幹人才,同時培養出一些金融、資訊、法律等領域的專門人才,建設比較完善的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配套的人才管理體制。

    借鑒發達國家經驗,加快高校課程調整。我國高校擔負著為國育才的重任,現在還遠不能適應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必須加速體制、機制方面的改革,加快高校課程的調整,以適應“入世”後的新形勢,積極參與國際競爭。美國和歐洲大學的轉型之快是前所未有的,走在變革大潮浪尖上的是一些最有實力的名牌大學。這些學校大刀闊斧地改變教學計劃等相應內容,不再是一些專家“閉門造車”,而是直接來源於對企業需要的調查,根據企業對人才的具體要求來教學生,以加強教學中的薄弱環節。我國一些高等院校也已開始進行院係、課程設置的調整。這項工作還剛剛開始,速度還需加快,力度還可加大。

    加強繼續教育、職業培訓。據專家分析,低學歷、低技能的人受到淘汰的趨勢將越來越強。如何對低學歷、低技能的人施與繼續教育、職業培訓,這是所有WTO裏發展國家面臨的一個嚴峻問題。一般來説,繼續教育和職業教育是個人和企業行為。但它必將推動一個國家民眾整體素質的提高。中國的勞動人口中低學歷、低技能的人為數眾多,加強繼續教育和職業教育更是一項急迫的任務。充分調動國內的高等學校、企業和社會的教育資源,大力發展成人教育、網路教育、函授教育、技術培訓,大力提高勞動人口的素質,應當大有可為。

    善用國外資源,面向世界辦學。中國高等教育長期存在需求與供給嚴重不足的矛盾,長期處於“賣方”市場的狀態之中。知識經濟的到來使人們對高等教育的需求不斷升級。中國高等教育市場的潛在價值及發展空間早已被發達國家看好,尤其是中國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的市場價值引起他們的極大興趣,發達國家的教育機構、企業已進入中國教育市場。只要善用這種資源,我們就能面向世界辦學,培養面向世界的人才,對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無疑是有益的補充。這樣,越來越多的人可以在國內學到與國際接軌的知識。在國外教育資源走進來的同時,中國的教育也會積極地走出去。“入世”後,中國文化在世界上的地位會不斷得到提高,中文教育也將上升到高層次的國際性水準,特別是資訊技術的應用將推動全球學中文的浪潮更為持久、更為熱烈。教育課程調整可借鑒西方國家經驗。

    人才有出有進,促進教育事業發展。從古至今,人才都是國家強盛的根本。有人擔憂,“入世”後人才流失會損害國家的利益;更多的人則認為,弊和利往往相輔相成,人才有出必有進。中國“入世”後,市場必將逐步規範,競爭和人才流動也必將加劇,由於規則透明,投資環境有所改善,個人待遇有所上升,來華投資、就業的外國人及歸國的留學生會越來越多。他們帶來的資金、資訊、科學技術和先進的管理方法,會促進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和人才的成長。

    可以相信,通過吸取一些發展中國家“入世”後教育市場發展中的經驗和教訓,“入世”後,我國的教育市場會獲得更加健康的發展。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01年12月25日第九版)

    

    

    

    

    

    

    


廣東貼息30億發展高等教育
經濟全球化影響下的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的困惑
2001年高等教育國際論壇舉行
充滿活力的女性高等教育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0/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