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廣東高校各出奇謀應對

    11日,中國正式成為世界貿易組織成員。中國多年來一直相對穩定的高等教育正面臨著極為嚴峻的挑戰:跨國公司大肆進高校“搶人”,發達國家每年吸納走數十萬中國留學生,外資進來辦校成為可能……面對競爭,我們怎麼辦?

    序幕 開放的教育市場快速成長

    按照WTO總協議,教育是一種服務産品。目前,在135個WTO成員中,有111個已明確把本地教育不同程度地向世界開放。雖然中國首次公佈的向外資開放的行業中暫時還沒有包括教育,但不容置疑的是,一個世界性的開放的教育大市場正在悄然快速成長。

    這不是危言聳聽。不少發達國家早已把目光投向中國的教育市場,每年吸納走數十萬的中國留學生,吸納走大量的科研精英,有些跨國公司甚至投鉅資設立獎學金,培養屬於他們的中國人才。可以預見,隨著中國大門的打開,這種吸納將變得更為便利。

    面對WTO,中國高等教育是到了非戰略性調整不可的時候了。

    政府早已預感這場風雨的到來:原中山大學與原中山醫科大學合併,實現強強聯合,為更激烈的競爭奠定基礎;教育部與廣東省重點共建新中大、華工大,投入16個億解決資金短缺問題;各高校專業大幅調整,實施“名牌專業”戰略;首次公佈高校畢業生一次就業率,在專業建設中引進市場機制……

    而當與各高校的書記校長們訪談時,我們發現,其實每所學校也都在緊張地謀劃,以適應WTO可能帶來的變化。

    中大 引進加輸出 國際“爭一流”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省委書記李長春今年6月8日視察華南理工大學時明確指出,要在廣東建設一兩所“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高水準大學”。這種“爭一流”的提法,給廣東各高校的辦校思路帶來巨大啟迪。

    在新中山大學的首次教學經驗交流會上,校長黃達人開宗明義:“入世”給高校的挑戰首先就是觀念和意識的挑戰,轉變觀念、樹立競爭意識至關重要。他認為我們的眼光要越過長江、黃河,越過太平洋,要敢於與國內一流的大學比一比,與世界一流的大學比一比,總體實力暫時比不上,就在某些方面力爭勝過他們。

    中大認為,入世後中國高等教育面臨的一個最大問題,就是國際化問題,也是“爭一流”根本所在,它包括“進”和“出”兩個方面,“進”是引進國外先進教育體制和成功經驗,“出”則是向周邊國家尤其是東南亞地區輸出我國的教育資源。

    例如,與國外著名大學建立交換學生制度。中大設想讓優秀學生在學期間有半年時間在世界名校中學習,雙方互相承認學分,互免學費。或者在國際交換生制度未出臺前,先在國內與各名校建立起一個聯盟:學生可在大學中的一個學期在名校聯盟中選擇一所大學,去上若干門課,這樣各高校間可形成優勢互補,學生的視野也開闊了,就不會僅僅滿足於廣東,而是要到全國、國際上去爭地位。

    與此同時,中大正利用自身的地理優勢,探索建立與粵港澳大經濟圈相適應的高等教育合作模式,共同開發高等教育市場。該校正考慮與香港的大學合作,在珠海校區設立教學點,共同培養讀兩年的“副學士”層次的學生,這樣既可以在國內留住更多的民間教育經費,也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民族意識和歸屬感。

    最近,有一則消息引起了中大人的關注。據新加坡媒體報道,該國政府已選定中大等一些中國高校作為該國貿工部進修工商管理碩士課程的基地。而像越南、馬來西亞等國家則更是對與中大合作辦學、派遣留學生表示出強烈的興趣。中大正準備抓住入世的大好機遇,發揮自身得天獨厚的條件,在中國—東盟自由經濟區內建立起一個充分的教育交流區。

    不僅如此,目前中大已把這種把握時機“爭一流”的意識開始滲透到學校的每個角落。最近,國家準備舉行機器人設計大賽,當老師還在猶豫參不參賽時,校方的態度倒是非常鮮明:創造一切條件讓學生走出去。黃達人説,這種國際比賽參加多了,學生就會逐漸形成在國際大環境中競爭的意識,樹立去世界爭地位的雄心。

    華工大 摔破鐵飯碗 國外請“大師”

    “入世後,不是你想不想動敢不敢動的問題,形勢逼得你一定要先將學校的人事牌洗好並且還要理順。”華工大黨委書記劉樹道這樣講起學校正在花大力氣操作的“興華人才工程”。

    華工大的確在人事制度改革上率先跨出了值得驕傲的幾大步。一是對全校教師實行全面考核。教師們不再是幹多幹少一個樣,幹與不幹一個樣了。學校將上一節課、發表一篇論文、申請一項科研經費、任一屆班主任等各項工作全部量化,平均工作量達144分,超出工作量的,學校拿出100多萬元作為獎勵;100分到50分的,黃牌警告;50分以下的,轉崗,調走。10多位老師因此“下課”。這種從未有過的摔破教師鐵飯碗的做法,在學校引起了很大的震動。

    接下來就是實行教師聘任上崗,組建團隊。科研團隊從學科帶頭人到學術負責人再到學科校級骨幹,層層負責,而基礎課教學團隊則設首席主講教授、主講教授、教師,完全打破大鍋,給你一個崗位,更給你一份責任和競爭意識。

    現在,華工大70%的教師都進了團隊工作,收入差距立馬顯現出來:同樣是教授,有些學科帶頭人可拿到5萬元的崗位津貼,而一般教授則只拿到1萬。有些教授年薪至少10萬,有些則只有3萬。可奇怪的是,以往升幾十元的工資要爭得個面紅耳赤,這次相差幾萬元,學校基本風平浪靜。

    為了應對入世,打好“教師”這張牌,劉樹道還向筆者透露,學校正準備組團赴國外招聘高水準的學科帶頭人和學術骨幹,華工現在的“大師”級人物還是太少。在未來5年,華工大將把視野放在全球,引進30—50位學科帶頭人,100—200位學術骨幹,尤其是在IT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光機電製造技術等與當前國家、廣東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的學科方面重點引進。“大師”不論國籍,不論何種合作方式,都可以採取比以往更為靈活的引進方式。

    為此,華工大亮出的誘人招牌是只要有必要,就不惜資金為“大師”組建實驗室,配備助手。例如本年度廣東惟一當選的中科院院士曹鏞,就是1998年華工大從美國“挖”來的,學校為他投入近700萬元建立實驗室,組建8個人的研究梯隊,盡力創造一個可以讓“大師”全身心投入的工作環境。

    暨大 教材原版引進 教學國際接軌

    英國牛津大學校長克林盧卡斯博士曾來華作過一次演講。他對中國高校的特別提醒就是,要大力改善落後的課程結構,一定要增加世界最新的資訊,與國際同步。

    中國大學教材的確到了非改不可的時候。在這方面,暨南大學作為一所開放型的僑校,資訊非常靈,動作也非常快。

    “趕快進口原版教材!”學校領導考察了香港一些大學後,馬上就形成了思路。他們拿來哈佛、斯坦福等世界名校的教材目錄,交給各學院權威教授認可。現在學校已將要訂購的教材全部梳理完畢,主要側重於經濟、會計、金融、商務資訊、通信、生命科學等學科領域,然後快速向海外發出訂單。目前,進口的原版教材已日夜兼程趕往廣州,以滿足學校教學的需要。

    面對WTO,暨大人還得到一個啟示:中國高校在一些前沿學科使用英語原版教材將成趨勢,這個市場是巨大的,可是,一本進口教材動輒就是人民幣100多元,太貴了,作為一所與海外有著密切聯繫的僑校,從中可以為學生們做些什麼呢?

    據該校副校長羅偉其告訴筆者,學校正與國外出版商洽談,希望購置進口教材的版權,在中國影印出版,這樣一來,原版教材的價格將可能控制在與其他漢語教材書同樣的價位上。

    和進口原版一樣,為了應對入世,暨大的教學與國際接軌的力度也在廣東高校中名列前茅。

    今年,暨大率先成立全英文教學的國際學院,國際經濟貿易學專業和臨床醫學兩個專業開始招生。這個學院的獨特性就在於不論是課程設置還是教學管理都與國際接軌:各類專業課(漢語課程除外)全部採用英語教材,全英文授課,引進發達國家教育體系中非常科學的舉措————實行標準學分制,學生可以早于學制年限畢業,也可晚于學制年限畢業。雖然目前這種參照世界著名高校的做法僅僅還在嘗試階段,但暨大畢竟已率先邁出了可貴的一步。

    尾聲 辦學新路上的障礙

    入世後中國大門一開,高校必然要作出戰略性調整,在調整的過程中,有些從未遭遇過的問題也讓高校陷入了深思。

    黃達人説,現在高校想做很多事情,可有些卻沒有相關政策的保障,例如,與國外名校建立交換學生制度,互相承認學歷、互免學費的思路,可現行的政策並不允許學生在學期間出國留學,要留學只能作為自費留學,需作退學處理,並且還要返還培養費,這就制約了學生培養的國際化進程。

    劉樹道則提出一個在高校建立特區的概念。他覺得政府可以在引進外資、開展國際合作辦學方面給予特殊政策,允許高校開展改革試點,以探索一條適應新形勢要求的辦學新路子。

    還有一個問題引起高校高度的重視,那就是入世後如何捍衛自己文化傳統的問題。隨著入世帶來的衝擊,今後一些觀念將發生變化,例如全面學分制的啟用,傳統的班集體概念將逐步淡化;後勤社會化引發的新問題;政治思想工作怎樣才能不放鬆;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過程中,如何保留自己的特色,傳承古老的文化,捍衛國家的尊嚴等。這些大學的書記校長們認為,只有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中國的高校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發展。

    《南方日報》 2001年12月17日

    

    


學生跨校選課 高校學分互認
CBD將舉辦高校畢業生洽談會
性別教育走進上海高校
青島四高校不贊同在校大學生結婚
教改核心:推進學科組合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0/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