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教育動態
教育時評
校園采風
考試資訊
熱點話題
校園回憶
直面美國教育——與陳屹對話  

    “如果國人只是片面地接受過多浮華的成功表面,而沒有真正了解西方整體社會中深層的內容、內藏的飽和機會、多元文化下的歧視和拼殺、許多不願被公開的艱辛……那麼,我們過於燦爛的渲染和導向,不知會帶給盲從的人,是喜還是憂?”

    陳屹是真實的。在哈佛大學等的名牌大學的金色招牌下,一系列相關素質教育圖書也讓人炫目。這時,陳屹的《美國素質教育大參考》冷靜又深刻地告訴大家“中美教育實證比較”。沒有渲染,沒有誇大,她以普通人身份直面美國教育,通過最平凡的故事,讓讀者了解到西方世界的背後。因為,我們今天的生活畫面,將是當今來美學子,或者急切去背“洋書包”的孩子們,未來10年、20年所要重復的歷程。

    為什麼會想到寫教育系列?

    我發現,寫教育的不是專家,就是成功的孩子,或者是養育孩子成才的家長,成功者的故事太多,而真實中平常人太少,好像成功的定義只屬於登上象牙寶塔的人,而這些秀才的天資,給天下人以奇想,也使望子成龍的人,倍加焦慮。根據常理,哪位淘汰者,願意站出來,對著讀者説“我失敗了,現在讓我告訴您那些不被外人知曉的隱私”?哪位悔恨不堪的父母願意公開面對其他父母説:“千萬別重復我們的錯誤,假如有人當初能夠坦誠相告,就……”而我的教育系列,是我赴美十六年的沉澱,是眾人成功與失敗的訴説。

    近幾年的回國走訪時,常常聽到國內抓教育,提高學生素質,以及減負的討論,作為在中國和美國同時受過高等教育的自己,深知目前中國進行的教育改革的重要性。然而,如果只是在自己已經習慣的視覺裏,談改革,做一些形式上的變化,從實質上,還是沒有做到最根本的改革。幾天前,我與北京大學附中的副校長王錚先生通了電話,我被他對教育的熱忱所感動,我們在有限的時間裏,談了許多內容,我當然談了自己正在進行的這套書。他説:“國內的老師知道美國的教育很活,但是他們更想了解美國學校具體的教學方式。”這不就是我苦心正在進行的內容嗎?

    在寫作《美國素質教育大參考》之前,您對於中國的素質教育持什麼樣的態度?您心目中的素質教育應該是什麼樣子?

    我不認為素質教育是一個脫節的單詞,一個只有教育家才要研究的內容,素質教育的課題,是一個包羅萬象的綜合體;素質教育的提高,不能單純地被理解為課堂上,書本裏,學一學,背一背,考一考的題目,而是一個全社會、全民族、幾代人,無數年,從方方面面要提高、反醒和認識的綜合文化素質,也就是一個人在成長路上,除了學業之外,其他全部的品德、性格和能力,包括體力上,腦力上,情感上,交往上等等。

    當今的中國素質教育,最好不要定型在應該怎樣怎樣的教育,而是,大家能開闊眼界,看看世界有什麼,人類有什麼,然後,再回來看我們自己與別人有什麼不一樣,直到承認我們缺什麼時,才能談到吸收。不讓自己的心胸敞開,不承認自己的真實,就很難説會有實質上的解脫和更新。

    您希望自己的這本書,達到什麼樣的效果?

    如果一本書可以打開人們的視野,給世人帶來呼喚,給讀者帶來共鳴,是一位嚴肅的作者最大的欣慰。具體到影響,不應該是一時的,而應該是一世的。我覺得只有好的作品,才會在可讀性和現實性方面,得到海內外讀者同時的一致共識,而且,它本身的深度更應經受得住時代變遷的考驗。關於我書中的實證比較,是對海內外所有中國人都會帶來同樣的思考。

    在素質教育圖書幾乎鋪天蓋地的情況下,您認為自己的作品佔據什麼位置?這本書出版後,您聽到什麼反饋了嗎?

    這種現象説明兩個問題,1、國內有市場,讀者需要讀;2、許多書籍就會魚目混珠,而一些扎紮實實的東西,由於宣傳不夠,而被埋沒。我從來自信“真金不怕火煉”。我的創作,從不要迎合什麼市場的,我遠在萬里之外,天天感受著美國的教育、美國的世界,我用心擁抱著知識、文化和挑戰,這樣的內容,都是感性和理性的結合。我快四十歲時才提筆寫作,我的生活和事業已經滿了,根本不需要用寫作的內容來填補,可是,為了潛心寫作,我正在一一放棄著他人夢寐以求的“物質虛榮”,我為什麼要這樣呢?因為我知道,太多浮誇炒賣的海外作品充斥著國內的書市,為了使命,為了良知,我要寫出最好的、最真實的美國教育、美國文化、美國世界。當使命感變成你的生命時,你所心甘情願做的就是付出。

    在《北京青年報》開闢“陳屹視線”後反響不錯,您最大的感受是什麼?

    雖然我的隨筆裏,洋洋灑灑地寫著美國的故事,但是已經不是表層的獵奇,我的所有題目,都要經過長時間的思考,北京青年報一直都有我足量的存貨,我從不趕稿,也不趕新聞。在我寫出海外人當今生存的寫照同時,還要極力深層挖掘我們的困惑和不願公開的感傷。我常常收到讀者的各種來信,我非常感動,如此厚愛,我只能努力再努力。

    還有一件趣事,因為我的陳屹名字,讀者對我的稱呼是“陳屹先生”,我想這與自己不太女性化的筆鋒有關吧,也許有一天我拿出自己的系列小説、散文和詩歌出來時,讀者會有另一種新奇。

    您覺得目前的素質教育圖書市場存在什麼問題?如何才能改變?

    我不敢説是問題,而是現象,公正地來説,不把世界打開,國人就不能全面了解外面的全貌。在了解和學習過程中,不大可能全部都是一種類型,碰到的全部都是想要的內容,接受的也不可能都是最精華的東西,更何況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呢?比較、篩選、淘汰的過程是必不可少的。硬性的任何更改,已經在當今市場激烈競爭的情況下,不容易達到了。我覺得,市場本身在自身調節,只有到讀者、作者和出版社綜合素質的整體提高後,才能發生圖書市場的實質變化。作為作者本人,遠離名利,認認真真地寫作,實實在在地探索,真真切切地感受,不惜代價地爬格子,就是我“以身作則”的前提。

    談談您自己的孩子好嗎?您認為自己對孩子的教育是成功的嗎?

    孩子,是我作為女人生命中最大的收穫。兒子十歲,女兒七歲,他們很快樂,每天都會帶給我新奇,好的時候,我自豪地認為他們是天使,氣人的時候,什麼缺點都出來了。為了與孩子一起成長,我本人放棄很多,但是,我不會後悔,如果等到他們長大離開家門時,我會自豪地説:“在孩子需要我的時候,在我可以跟他們一起的時候,我盡職了。”人生中,不可能全得,也不能全失,如果一個女人,把奉獻也能作為一種幸福的話,心裏才會平衡。拿得起放得下的心態,在生活上我是這樣,在寫作上,我同樣是這樣。

    一些家長寫自己的孩子,推廣成功的教育,您怎麼看待這種現象?

    作為父母,他們親身感受著子女整個成長過程,能把教育子女的心得寫出來,是應該鼓勵的,特別是當父母能寫出他們自己孩子所走過的彎路、犯的錯誤時,要比單純寫輝煌,給後人帶來的借鑒意義更大。我唯一擔心的是,十個手指不一樣齊,父母要因勢利導,千萬不要因為別人行,自己孩子也行,別人這樣做,我們也要這樣做,盲目犧牲了孩子本身的特質,孩子成了實現父母夢的工具,如果一旦沒有達到目的,孩子自暴自棄,父母備感失落。如果各式各樣的父母講出各式各樣的真實,遠比一個父母講出一個成功的模式更加有教益。

    在下一步的創作中,您會對既有的素質教育圖書有所突破嗎?

    目前想寫的主題和內容,幾年也寫不完,我會按照不同的主題,一直寫下去。除了已經完成的三本美國教育系列之外,我本人在美國曼哈頓商場上,已經拼殺了十年多,商場上的故事很多;還有,我已經進入不惑之年,婚姻路上走了近二十年,感受得太深切了,特別是在中西大文化下衝擊出的産物,有太多可以寫的東西,除此之外,還有許多其他新的主題,我每天都在思索,每天都要寫作,就如一個初戀的少女,投入進一場赤熱的戀愛中。我常常對自己説:“如果感覺和記憶能像水閘就好了,開時再開,累時就可以關上。”可是,它不是,我也不知道這種激情能伴我多久,只是想好好珍惜,苦苦地享受一番。

    作為一位長期居住在海外的作者,我不得不承認:也許我們會比美國人更了解中國,也許會比中國人更了解美國,但是,在人們常常標榜“專家”的同時,不知不覺中失去了自我。所以,在寫作過程中,我竭力讓自己在多元的文化世界裏,冷靜地醒思、沉澱和超逾。

    今天寫作的執著已經變成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內容,選擇了寫作,就註定了寂寞,是使命感、責任感,對讀者的鍾愛,和對編輯、友人、親人的感激,支援著我“成長”。我會一篇再一篇寫下去,書嘛,一本再一本地出下去,因為“我思故我在”。

    據悉,全美中國作家聯誼會已計劃將陳屹的三部著作系統編輯成《旅美作家叢書》出版。曾先後在兩家美國著名公司擔任公司主管要職的陳屹,只是因偶然間看過《泰坦尼克號》,引發出她“藏在心底的秘密”(英文作品名),這就是她後來被翻譯成中文的處女作《初戀》。沒想到這是陳屹寫作生涯的開始。接下來,她的創作是全身心的投入。全美中國作家聯誼會會長、美國諾貝爾文學獎中國作家提名委員會共同主席冰淩先生在一次作家作品研討會上説,“陳屹是一位充滿憂患意識的嚴肅作家,她所關注和描述的不僅是一般意義上的中美教育比較問題,告訴人們的也不僅是表面的真實。她的作品具有一般作品所沒有的穿透力,透徹而有力地解剖人類自身建設的深層問題,讀了以後,令人有利刃刮骨的感覺,不僅真實而且疼痛。陳屹是個具有非常潛力的作家,目前她的創作才華遠沒有顯示出來,她的小説和詩歌在不久的將來定會給讀者帶來驚喜,那時才真正顯露陳屹的真面目。”

    《中華讀書報》2001年10月31日


美國家庭的金錢教育
美國的孩子面臨哪些問題?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0/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