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 教育動態 | 教育時評 | 校園采風 | 考試資訊 | 熱點話題 | 校園回憶 |
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西部學生申貸前景黯淡

    陜西師範大學大三學生范繼軍這個暑假沒有回家。記者見到他時,他正在備課。范的家在山西,10畝地年收入不到2000元。他的學費是每年1750元,每個月的最低生活費也要200多元。他申請國家助學貸款的表格交上去半年多了,仍未見回音,只好在假期多找幾份家教掙錢。

    據了解,在陜西高校中,像范這樣的貧困生比例平均達到30%,有的學校甚至達到40%以上;特困生的比例一般在10%以上,有的學校多達20%。據陜西省教育貸款與教育工程項目管理中心統計,學校能自籌經費幫助的貧困生不到5%。其餘25%,需要貸款解決。

    陜西省教育廳貸款辦張典元主任説:“西部經濟相對落後,每人平均收入低。陜西1999年全省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為4654元,農民每人平均收入為1456元。可是學費卻和東部地區差不多。學生交不起學費的情況很多。”

    在陜西師範大學,學生欠繳學費最多的時候達到1000萬元。

    在陜西經貿學院,截至6月份,學生欠費200多萬元,畢業班欠繳40萬元。

    在西北工業大學,今年元月學生欠費總額達600萬元……

    在陜西,學費欠繳成了主管財務的校長最大的心病。各校每年對學生減免的學費,少説也有幾十萬元。助學貸款政策出臺後,學校寄予厚望。

    去年國家助學貸款政策出臺後,在未經宣傳的情況下,陜西省屬院校有2.16萬名學生申請國家助學貸款,申請額度達1.48億元。各校首次核準上報助學貸款的有1.09萬人,申請額度為7400萬元。

    但發放的情況卻距需求甚遠。截至目前,實際上只有西安理工大學、榆林高專、安康師專、西北輕工業學院等4所院校的509人貸到167.64萬元。領到貸款的學生,還不到申請人數的3%。

    經記者調查,陜西全省只有兩家銀行實際辦理了助學貸款業務。工商銀行陜西分行簽訂助學貸款合同911份,累計發放362.8萬元;其中信用貸款390筆,累計發放140.9萬元。建設銀行陜西分行累計發放助學貸款275筆共123萬元。

    陜西師範大學的金老師為給學生辦助學貸款,每週跑兩次銀行。半年下來,和兩家銀行數次交涉,學校為助學貸款印刷表格、沖洗照片等費用就支出1萬餘元。可是到目前為止,全校只有3個學生得到無擔保國家助學貸款,貸款總額不到1萬元,不足為此支出的費用。

    在重慶22所高校中,有7所尚未開展國家助學貸款。部屬院校的2800名申請者中,銀行只批復了74人,貸款金額24萬元。

    需要指出的是,西安和重慶在西部都是大城市,並且都是自1999年開始的國家助學貸款試點城市。有關人士透露,這兩地在西部來説,已經是助學貸款發放情況最好的地區。

    在陜西一所大學,記者見到一份“保證提供借款學生聯繫方式承諾書”。裏面的條款是:作為學生的接收單位,我單位願做如下保證:一、如實提供本單位有效聯繫電話、地址、郵遞區號及通訊方式;二、若借款人欲去另一單位工作,在借款人未出具由用人單位出具的《保證提供借款學生聯繫方式承諾書》前,不為借款人辦理調離手續;三、如違反上述條款規定,願承擔違約責任。

    這張“承諾書”使王小絢和一家單位失之交臂。對方説:“我們不希望要進的新人有什麼麻煩。”於是,她只好重新找工作。

    一位畢業生,因為銀行“找不到擔保人就扣發畢業證”的要求,只好找人借錢還款,才順利畢業。其實他只借了1150元。

    銀行為什麼不願發放國家助學貸款?除了手續繁雜、成本高、人手緊等普遍的原因外,給西部學生貸款風險高是一個重要原因。

    陜西一家銀行零售業務處表達了他們的擔憂:一個學生借款兩萬元,按照國家助學貸款有關規定須在畢業後4年內還清,平均每個月要還六七百元。而在西安,一位在銀行工作了十幾年的信貸員,月收入也只有1000元左右。剛畢業的大學生要結婚、買房,開銷大,收入少,即使他真心想還錢,也未必還得起。

    對學生就業後收入的灰色預期,讓西部銀行在發放助學貸款時,尤為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據悉,為配合西部大開發對人才的需求,今年高校進一步擴大在西部地區的招生。伴隨這一舉措,西部對國家助學貸款的需求會更迫切。但就目前來看,像范繼軍一樣需要幫助的西部學生,貸款前景並不樂觀。西部難題,已成為國家助學貸款的一個地方性難點。(蔣韡薇)

    《中國青年報》 2001年9月05日

    

    

    




2001中國西部論壇開幕
改革戶籍制度:參與西部大開發可不遷戶口
廣東:省屬高校貧困生去年無人獲貸款
特殊的暑期作業
田紀雲強調西部地區要重點做好四篇文章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4/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