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 教育動態 | 教育時評 | 校園采風 | 考試資訊 | 熱點話題 | 校園回憶 |
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民辦學校:美譽、實惠兩頭夠不著

    一方面,把教育當成公益事業傾注畢生精力去做的人因為沾染了商業化的氣息而備受歧視難展抱負;一方面把教育當成可以發大財的産業去經營的人因為方向的根本錯誤而大呼上當空手而歸。

    近日,北京華誠小學與北京精誠文化學校在生源和資金的雙重壓力之下,走上了重組之路,雖然精誠文化教育集團已然掛牌在即,但民辦教育該向何處去的問題仍然時時困擾著他們。 據悉,近段時間,僅北京地區就至少有15到20傢俬立學校將走上重組合併道路,而此前已有幾所私立學校關門大吉。因此,當最近有專家稱“入世將會促進中國教育産業化的發展,民辦學校的發展也迎來了新的春天時”,人們不禁提出疑問:辦教育是為了賺錢嗎?將其與産業掛鉤是否合適?我國的民辦教育該如何自我準備才能分享到入世的好處呢?

    事實上,我國大多數民辦學校目前都面臨著一個轉捩點,其實也是生死關——那些想從學生身上賺錢的人必須退出這一行業到別處去尋財路,而那些想做事業的人則需要儘快形成規模以捱過擠壓泡沫的陣痛期,最終用實際行動博得應有的社會地位。

    重組,為發展還是為生存?

    據北京華誠小學與北京精誠文化學校的校長介紹,此次重組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實現優勢互補,以攤薄租金和教學成本,並增強實力以與公立收費學校抗衡。華誠小學是1992年經北京市教委批准的北京市第一批全日制民辦學校,到今年暑期只剩下不到70名學生,面臨嚴重的生源問題,而北京精誠文化學校是1993年開始正式運營的一所業餘學校,以少兒英語教學為主,擁有比較強的師資力量和品牌效應,但想從業餘跨入全日制卻路途艱難。正是基於此,兩者找到了契合點。精誠文化學校王國欣校長説,這是民辦教育資源的整合,民辦學校優勢互補的“産兒”但採訪中,華誠小學校長劉珊卻對記者説,這幾年私立學校都過得不好一些原來很火的私立學校目前也萎縮得厲害,有的公司頻繁更換私立學校校長,也無回天之力。她分析,這並不是經營上的問題,而是教育體制中對民辦這一塊的限制太多,同時,民辦學校隊伍中的確實存在不做事業只圖營利的商人行為,從而導致難以獲得與公辦學校平等的社會地位。在這種情況下,再不想辦法就難以生存下去了。在採訪中,記者感到,雖説這是發展的需要,但實際上多少有點兒為了生計而不得不為的成分。

    由於私立學校的全部費用都要自己負擔,規模和品質成為致命的要素。拿華誠小學來説,如果在校生為100人,按每人每年1萬元學費加1萬元贊助費算,收入為200萬元,其中房屋的租金佔去大約一半,教學和生活教師大約需要20人~30人,按每月工資2000元的平均水準算,大概需要60萬元左右,剩下的錢裏還要承擔辦公費、學生的食宿費、書本費等多項支出,最多打個平手,如果招生人數降到這個水準之下,就肯定會虧損。由此看來,辦教育根本就不是一個可以賺大錢的行業,如果把它當作近乎公益的事業來做,也許可以得到桃李滿天下的成就感和社會的尊重,同時過上比較殷實的生活,如果想做成産業發大財,等待你的就只有泡沫的幻滅和社會的排斥。

    學校面臨生源的考試

    由於90年代中期,進入了一個學齡兒童入學的高峰期,整個社會對教育的重視程度也大幅度提高,加之國家財政的緊張,使教育産業這個詞被提出來。1992年在中國出現的四川光亞學校標誌著民辦學校作為一種辦學形式被社會正式接納了,民間資本首次被引導到了教育投資上。閘門一開,大批私立學校應運而生,但他們與生而來的缺陷也為今天的困境埋下了伏筆。進入2000年之後,突然進入了一個適齡學生的低谷,而公辦學校通過幾年的努力也紛紛爭取到了資金和政策,開始擴大招生範圍。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民辦學校規模普遍偏小、師資水準參差不齊、教學機制不健全、生源難以保證等劣勢開始突現出來。時至今日,全國已有近百所民辦學校倒閉,多數民辦學校都發生了生存危機。

    在中小學這塊,競爭更加白熱化,據劉珊校長介紹,三年前北京市教委對五中、二中等重點中學的政策是讓他們只招高中不招初中,但這幾年卻批准了北大附中、清華附中、師大附中、二中、五中等眾多知名學校辦收費初中,由於信譽度高且多年積累的資金雄厚,這些學校立刻佔盡了風水,把私立學校擠到一邊。而過熱的産業宣傳也使很多人盲目認為民辦教育可以賺錢而進入這一行業,現在北京正規的民辦中小學校也從1992年的10余所猛增至60多所,如果算上民辦公助的則有上百所之多。同時,由於計劃生育政策的生效,近年來學齡兒童的數量卻在逐年減少。

    蛋糕小了,分的人卻多了,生源危機終於使民辦教育的泡沫到了破碎的臨界點。

    劉珊校長認為,生源問題既是危機,也是轉機。一方面競爭的激烈會擠掉泡沫,使一批實力弱辦學理念不堅定的民辦學校退出競爭讓出市場,另一方面,老百姓教育消費水準的提高,使家長有可能花更多的錢供孩子上學。在公立學校憑考試錄取學生的時候,民辦學校卻要憑實力通過家長們的考試,引來生源。要想闖過生死關,成就事業,擺在面前的選擇只有一個——升級軟硬體,以佔據更高地勢。這就需要各自拿出優勢,集中火力走資源共用的聯合之路。因為民辦學校自從一降生就因為沾上“銅臭”而不能以公益的身份得到社會的同情與援助,即使是一心想辦公益興教育的人也不得不承受社會對它的歧視,一邊要提供比公立學校高的教學品質,一邊還得絞盡腦汁尋找資金維持學校的正常運營。

    不叫私立叫民辦説明瞭什麼?

    相對公辦學校而言,我國的民辦學校像還沒到斷奶的時候就被迫學走路的嬰兒。盈利的模式使它註定得不到任何的呵護與扶助。單從不稱其為私立學校而稱民辦學校這一點就可看出人們對民辦學校的合法地位的動搖與歧視。嚴格來講,流動人口辦學,企業辦學,知識份子辦學都屬於民辦學校的範疇。一些發達國家對民辦教育十分重視,有比較好的傳統,民辦教育在教育領域裏發揮了極大作用,而中國從50年代起取消了民辦教育,90年代才開始恢復,在恢復階段,中國在政策上對民辦學校限制還很多,不論其發展有多大,也不能稱其為大學,充其量只能叫某某研修學院。而且,全國的民辦高校經教育部批准給大專文憑的也只有30多所。而民辦公助學校的迅速崛起更給艱難跋涉的民辦學校雪上加霜,它們靠無可比擬的優勢幾乎搶走了民辦學校一半的生源。因此,政策上的不平等是導致民辦學校生存危機的主要原因。據程方平博士介紹,第一,兩者的辦學基礎不同,民辦學校是白手起家,民辦公助是國家的資源,即免費軟硬體基礎上辦學。第二,在制度上,民辦沒有保障,如養老保險,職稱評定等。第三,對教學品質的評估不公,公辦的得到教育部門認可,而民辦則不予承認,沒有任何鼓勵。第四,國家在對民辦學校的一些政策方面還欠完備,如1997年國務院頒布的《社會力量辦學條例》,對民辦學校的産權界定就比較含糊。

    既然這樣,是否説明私立學校在中國並沒有存在下去的合理性呢?

    私立學校有存在的理由

    教育界一些人士認為,民辦學校只是一種以盈利為目的的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教學品質難以保證,因此鼓勵幫助少,限制監督多。其實這也犯了以偏概全的錯誤,有一些知識分子辦學校的確是出於公益心態,但由於得不到國家財政資助,民間資本辦學存在成本核算問題。為了細分市場拉開與公立學校在特色上的差異,它必須提供一種較高品質的服務。如,特級教師或外籍教師的聘請,費用要高出一般好幾倍。

    程方平博士認為,民辦學校在中國有自己的生存空間。第一,是因為公辦學校辦學並不是無懈可擊的,公辦學校在任何一個國家大多是一種統一模式,不可能針對每一位學生量身訂做教育計劃,很容易出現學習好的學生受寵愛而學習差的學生受歧視的現象。

    第二,發達城市流動人口增多,而戶籍制度壁壘限制了外來學生選擇學校的自由,因此城市邊緣就出現了許多民工子弟學校,學校收費很低,條件很差,因此被國家禁止。民辦教育則可以部分解決這方面的問題。

    第三,過去不學習有口飯吃就行,所以上學不是第一需求。而現在掌握本領才能生存,學習後才能發展,學習變成了生存的前提,第一需求。但由於小學升初中,初中升高中過程中,一些教育品質高的重點學校都人滿為患,並非花錢就可以進得去,而現在的家長希望孩子受到最好教育的要求卻愈發迫切,對於工薪家庭來説,尋找師資力量強的私立學校成為咬牙之選。

    第四,民辦學校有自身的優勢,民辦學校的體制比較靈活,形成良好的競爭機制,教師應聘上崗,滾動淘汰。針對學生的特點,自由設立學科,朝素質教育方向發展。民辦學校很重視自己的聲譽,將聲譽與自己的生存掛鉤,人只要危及到生存就會來真的,在管理和效益教學上狠下功夫。而公立學校則不同,沒有危機感,教師依然吃大鍋飯,工資水準差距小,事事搞平衡,難以充分調動積極性,並導致一些能力強的教師流向私立學校。

    從以上我們可以看出,私立學校在中國其實還是有很大希望的。經過這個陣痛期,在一些懷有牟利之心者知難而退之後,洗盡銅臭的民辦教育會有更廣泛的發展空間,並且終將得到社會的認可與尊敬。

    教育該不該産業化

    20世紀90年代初期興起的民辦教育熱中,主要投資群體有二個,一是企業,二是知識分子。由於辦私立學校需要的初始資金數量較大,因此,多為企業投資,但企業行為的弊端也因此顯現出來,一些人是在教育産業的過熱宣傳下進行投資,急切地盼望收回投資和大筆賺錢,這本身就與教育的公益性質相違背,因此,看不到鉅額回報的企業家很快失去經營興趣,抬高入學費用、壓縮教學經費、減少師資力量甚至乾脆停止辦學。對於這種現象,一些教育學家和經濟界人士指出,教育只能作為公益事業來辦而不能當作盈利行業來經營,所謂教育産業的提法本身就是一個誤區。

    程方平博士認為,産業化是經濟和資金的概念,教育可以借鑒産業的某些特點,比如其良好高效的企業化運作管理經驗,但不能照搬照抄,應有選擇性的吸收。教育包括人的問題,管理問題和效益問題,但其歸根是人的問題。隨著教育經濟學和教育管理學的發展,教育也要從企業中借鑒成功的經營和管理經驗。教育與産業有共性,但更有個性。教育除需要必要的資本維持學校的運轉外,更主要的任務是教書育人,提高國民素質。辦學都要有經濟依託,實質上民校與公辦學校都要有經濟行為。民辦學校在沒有政府財力投入的情況下,要保持持續發展的能力,必須有自己的産業運作,走産教結合之路。據了解,目前廣東已出現了上市發行股票的集團學校,利用資本運作,解決資金困難。l教育作為一种先導性的社會基礎産業,産業屬性是客觀存在的。民辦教育的發展邏輯啟動必然是教育的屬性,它是兩者的統一體。民辦教育不具有産業性就沒有存在發展的基礎,但教育性是它的本質特性。民辦教育本身就是市場經濟的産物,是教育市場供需關係的産物。從我國的國情出發,單純從經濟發展的角度,以拉動內需為主導思想來進行高等學校的擴大招生,不遵循教育發展的自然規律,勢必會産生泡沫,畢竟不能人為的跨越社會生産力發展的階段。尤其,民辦教育的産業屬性,不可無限的擴大,特別是在義務教育階段的中小學。

    教育不能籠統地説産業化,義務教育不能以盈利為目的,其性質不是産業,它完全是公益性教育。而有些可以按産業進行經營,它不僅具有公益性,也具有盈利性。這要看其盈利性是否有助於降低教育成本和提高教育品質。作為經營教育的投資者,需要把提高教學品質和提高社會效益放在首位而創造利潤則在其次。儘管是私人資本投入,但它不能偏離教育這一軌道,搞走純粹的商業化運作。

     《中國經營報》2001年8月7日

    

    




美國“民辦學校”如何生存
留學仲介、民辦學校在高考考場門前搶生源
民辦學校:夾縫中突圍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4/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