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投入動真格:北京市今起降低借讀收費  

    記者從北京市教委獲悉,從今天起,北京市降低流動人口子女在公辦中小學的借讀收費,其中小學降低300元,初中降低500元。

      北京市出臺的《關於對流動人口中適齡兒童少年實施義務教育的暫行辦法》規定,流動人口子女在公辦小學的借讀費由每學期500元降到200元;初中由每學期1000元降到500元。這個“暫行辦法”同時規定了流動人口中接受義務教育的對象,是指隨父母來京、年齡在6歲至15歲的兒童少年。他們借讀入學的條件是,在戶籍所在地沒有監護條件,且其父母在北京居住半年以上並已取得暫住證。(完)

      北京市財政每年為流動人口子女就學增加數億元資金   

      新華網北京9月1日電(記者 任憶)從今天起,北京市大幅降低流動人口子女在公辦中小學借讀收費。這意味著北京市市、區(縣)財政每年將增加數億元教育資金,為10多萬流動兒童少年義務教育撐起一片藍天。

      大幅度降低借讀費,對成千上萬流動人口家庭及其子女來説無疑是一個喜訊,同時表明地方財政將增加負擔。據2000年第5次人口普查統計,北京市常住流動人口高達300多萬,其中義務教育適齡兒童少年約佔流動人口總數的5%。截至2001年10月,北京市流動兒童少年共約15萬人,其中10.4萬人在各類全日制義務教育學校借讀,不足5000人在民辦學校借讀,另有近5萬學生在流動人口自辦的學校就讀。

      據了解,近年來北京市已經為解決流動兒童少年借讀投入了大量經費。北京市教委從2000年起每年都要從教育附加費中安排專項資金,補助流動人口子女較多的區縣。今年又撥出500萬元專款用於補助流動人口子女就學。2001年朝陽區、海澱區、豐台區等流動人口主要居住區,接收了約5.4萬名流動兒童少年借讀,支出教育事業費約1.5億元。

      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書記、北京市教委副主任李觀政接受記者採訪時説:“北京大幅度降低借讀費標準,重點為了解決低收入流動人口子女義務教育問題,讓他們也能夠進入公辦學校讀書,接受正規教育。這項政策的出臺,意味著北京市各級政府都要大幅增加專項教育經費投入,這樣才能保證流動人口中適齡兒童少年在京接受義務教育。”(完)

    背景:流動人口子女借讀北京公辦學校如何辦理手續

    北京市教委日前頒發了《關於流動人口中適齡兒童少年實施義務教育的暫行辦法》。

      這個辦法規定,凡符合北京市借讀條件的流動人口子女,其父母應持申請借讀者戶籍所在地鄉(鎮)級人民政府出具的該兒童、少年及其父母的戶籍證明,其父母的身份證、在本市的暫住證和外來人員就業證等證明材料,向暫住地所在的街道辦事處或鄉(鎮)人民政府提出申請,經核準同意後,獲得“在京借讀批准書”後,可到暫住地附近學校入學。

      《暫行辦法》規定,北京市公辦學校按照有關規定向流動兒童少年收取借讀費和相應的雜費。對家庭確有困難的學生,學校可參照《北京市中小學學雜費減免辦法》酌情准予緩交或減免借讀費。同時強調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應當維護流動兒童少年學生在學校的正當權益,在接受教育、參加團隊組織、評優選先、參與文體等各項活動及實行獎勵處分等方面與本市學生同等對待。

      《暫行辦法》同時規定,在流動人口比較集中的地區,有關社會組織和個人可參照北京市的辦學條件標準,在報經區縣教育行政部門審核批准後,舉辦專門招收流動兒童少年就學的學校。各區縣教育行政部門和教育督導部門應當根據國家有關規定,加強對專門招收流動兒童少年就學的學校的管理和監督,保證其辦學符合義務教育的要求。(完)

    北京市為流動人口子女提供多渠道就學模式

    不同收入、不同教育背景的流動人口家庭,對子女的就學要求各不相同。為了讓在京流動兒童少年最廣泛地得到正規義務教育,北京市通過開放公辦學校、規範打工者子弟學校等方式,為流動人口子女提供多種形式就學渠道。

      今年4月,北京市出臺了《對流動人口中適齡兒童少年實施義務教育的暫行辦法》,規定了流動人口子女在京接受義務教育的條件、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的職責,規範了辦學者的辦學行為,使流動兒童少年義務教育工作走上了規範化軌道。

      據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書記、北京市教委副主任李觀政介紹,目前,在京流動兒童少年共約15萬人,北京市主要通過三種渠道解決這些孩子的就學問題:

      第一渠道是依託遍佈全市的公辦中小學,接收流動兒童少年入學;第二渠道是在流動人口集中居住區,由政府舉辦或改辦一批重點招收流動兒童少年的學校,如目前的宣武區紅蓮小學、廣安中學、石景山區麻峪小學等,都是招收流動人口子女較多的學校;此外,截至目前,北京仍有200多所“打工者子弟學校”。這些學校多設在城鄉結合部,辦學條件簡陋,師資力量薄弱,但收費較低,辦學靈活,很受低收入流動人口的歡迎,現有近5萬名學生在這類學校就讀。北京市教育行政部門將對這類學校進行規範整頓,將其納入社會力量辦學軌道,依法進行管理,保證在這裡就學的孩子得到良好的義務教育。

      據統計,北京市已有10多萬流動人口子女在各類全日制義務教育學校借讀。為了給流動兒童少年提供一個公平的教育環境,北京很多學校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如採取混合編班,讓流動兒童少年與北京籍的孩子們共同學習、生活;對流動人口子女實行靈活的收費制度,可以按月交納,有困難的還可以緩交、減交或免交;在競選班幹部、評優選先、組織文體和公益活動、實行獎勵和處分等方面同等對待,並在學生中開展“平等教育”。宣武區廣安中學流動人口子女擔任學生幹部和評選三好學生的人數都佔到47%以上。很多學校還為流動兒童少年較多的班級配備教育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針對他們的身心發展特點和家庭特殊情況,不斷總結教育教學經驗,因材施教,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除此之外,北京市還鼓勵社會力量舉辦的中小學校接收流動人口子女,滿足其選擇就學的要求。(完)

    流動人口子女借讀費:讓每一位適齡學生健康成長

    今天是北京宣武區“外來人口子女就讀學校”紅蓮小學開學的日子。教導主任郭雪莉和一年級教師冉梅忙裏偷閒接受了記者的採訪。

      冉梅告訴記者,新學期一年級又招了四個班,其中一半以上是流動人口子女。

      針對外界關心的“流動人口子女借讀公辦學校,會不會産生自卑心理導致學習障礙”的問題,冉梅説,如果不是記者提到這個問題,她根本沒有意識到“本地生”、“外地生”的區別。在教師眼裏,學生都是一樣的,教師們倒是對家庭困難的學生多一份關愛。

      她説,曾經有小孩沒梳頭就來到了學校,可能是打工的家長早晨太忙顧不過來。她把學生叫到辦公室,給學生洗臉梳頭。學生感受到的是老師對她的關懷。

      上學期春遊,一位來自河南的學生家境差,什麼吃的都沒帶。班主任趕緊拿出自己的蘋果給這位學生。其他同學也紛紛拿出自己帶的食物給同學。結果春遊回來,這位學生的包裏吃的東西仍是滿滿的。

      郭雪莉説,學校在教學和管理上首先強調的就是平等,學生都是混合編班。學校對流動人口子女就學非常重視,專門成立了“借讀生工作教研組”。學生之間沒有人格上的高低,但生源來自不同地區,有教學上的差別。對插班生學校都進行水準測試,然後與家長一起分析,讓家長了解孩子的差距,學校家庭共同努力不讓學生掉隊。

      活潑機靈的張心怡二年級的時候從重慶來北京,就讀紅蓮小學,現在上六年級了。她大大方方接受採訪,聽口音已經是地地道道的“北京姑娘”了!她説,在這裡上學很開心,老師對他們非常好。“去年我還被評上了‘優秀學生’呢!”(完)

    北京市對外地人的平等意識越來越強

    北京市今起大幅度降低流動人口子女借讀收費,此舉在成千上萬外來人口中引起了良好反響。

      北京市的流動兒童少年,是事實上的北京市民,他們的素質高低,直接關係到首都“兩個文明”建設,關係到首都社會的穩定,關係到首都“建首善、創一流”目標的實現。應該説,北京市從全局的高度做了一件功在眼前、利在長遠的大好事。

      透過施惠于流動人口的具體數字,回顧北京市近年來一系列針對外來人口的政策,人們不難感受到:北京市對外地人的平等意識越來越強了。

      今年春節前夕,中共北京市委常委會討論如何進一步推進扶貧濟困工作時,把“維護外來務工人員的合法權益,解決用工單位拖欠外來務工人員工資問題”列入到了八項具體措施之中。不少基層政府和地方法院伸出溫暖之手,紛紛為少數遭遇拖欠工資的外來務工人員維護權益。宣武區廣外街道還從這裡得到啟示,專門成立了“外來人口維權服務站”。

      北京市市長劉淇今年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明確提出北京市對外來人口實行管理、教育、服務並重的政策。有專家感慨:從20年前的“管理、控制”到現在“管理、服務並重”,北京市的外來人口政策發生了飛躍式的變化。

      北京是全國人民的首都,北京的每一項成就,都凝聚著全國人民的關心與支援,也凝聚著廣大流動人口的辛勤勞動。放眼未來,在加入世貿組織和籌辦奧運會的背景下,北京市經濟社會發展進入加速期。開放的北京需要國內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不同層次、不同需求的人,共同為首都現代化建設出力。

      同樣,開放的北京更需要開放的意識。

      8月17日,北京東城九道灣社區直選社區自治組織,74名外來務工人員坐在了選舉隊伍中。他們不僅擁有與當地居民同樣神聖的投票權,而且來自河南的劉桂嬌還破天荒當選為社區代表會議代表,成為外來人員的代言人,有權監督、評議社區居委會的日常事務。

      一位在北京賣水産的福建籍青年用樸素的語言表達了他內心的感動。他説,北京人對我們越來越平等,越來越尊重,我們只有搞好經營區域的環境環衛,誠實守信,才對得起首都人民。

      這,可能代表了北京300多萬流動人口共同的心聲。(完)

    吉林小女孩譚若瑤順利就讀宣武區紅蓮小學

    王嬌今年4月從老家吉林市來到北京,帶女兒譚若瑤考“銀河少兒藝術團”和“七色光少兒藝術團”,沒想到都順利考取了。

      高興之餘做父母的犯難了:女兒6歲了,在北京上學怎麼辦?放棄少兒藝術團又太可惜了。

      抱著一絲希望,王嬌開始到處打聽,哪兒能接受外來人口子女入學。連續跑了幾所學校,有的説招生結束了,有時説學生已經招滿了。正在她十分著急的時候,有人告訴她,宣武區紅蓮小學是專門招收流動人口子女就讀的學校,而且舞蹈教育還挺有名氣,可以去試一試。

      王嬌忐忑不安地來到紅蓮小學,看到校門口挂著一塊醒目的匾牌:“北京市宣武區外來人口子女就讀學校”,心裏塌實了許多。

      “真沒想到,接待我的學校教導主任郭老師非常熱情,問清情況後答應同校長商量。當時正值暑假,我回去不久,郭老師很快就主動給我打電話,告訴我小孩可以到學校上學!”

      面對記者,王嬌掩飾不住高興。她説,沒想到這麼快就把孩子安頓好了,又趕上北京降低借讀收費,真是感受到了首都的溫暖!

      為了孩子,王嬌在北京找了份工作,還買了期房。“孩子上學穩定了,我們做家長的工作起來更安心了。”(完)

    新華社2002年9月1日

    

    

    


北京:91起降低借讀收費
北京借讀費大幅降低 每學期小學收200元
北京將降流動人口子女借讀費
北京:流動人口子女借讀費降低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