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運作媒體追捧 北大山鷹“飛”得太高了  

    北大登山隊山難事故發生以來,引起社會廣泛討論。記者昨天採訪了多位登山界人士,他們指出,應該正確理解學生登山的意義,而不應一味追求“越登越高”。

    原中國登山協會主席曾曙生昨天在接受採訪時説,高校登山社團起源於上個世紀50年代,但攀登8000米的山峰或是攀登處女峰這些目標從來就不是學生登山社團的任務,對學生素質的培養、意志的鍛鍊一直是首要任務。以現在中國登山運動管理中心的主任李致新為例,他大學三年級開始登山,以後5年的登山活動中,他沒有任何一個獨立山峰的記錄,但他不僅進了國家隊,而且還在26歲時登上了珠穆朗瑪峰,原因就是,高山適應、在關鍵時刻放棄登頂投入救援等等訓練和考驗在歷次登山中完成了,選拔登山人才不是以高度為標準的。

    曾先生説,從客觀條件來看,學生團體的特點決定了目標不可能定太高,很重要一個原因是沒有固定隊員,學生年年都有新的,越攀越高是沒有經驗作基礎的,而登山中,經驗是十分重要的。

    與此同時,一位媒體研究專家指出,不少介紹北大山鷹社的報道和資料中,往往都要以這個內容為開篇:成立以來攀登上12座雪山,而8000米的高度更是一個最為耀眼的標記。每個學生登山隊都碰上過這樣的尷尬,向媒體介紹他們的社團活動時,會有這樣的建議:什麼時候登8000米的山再説。媒體的這種關注扭曲了登山的根本意義,而這種關注也給學生登山帶來了不該有的負擔,榮譽感和社會責任感帶給學生登山活動一份沉重的負擔,使得這個完全的個人興趣和愛好變得沉重起來。

    這位專家在接受採訪時還指出,不僅媒體重視所謂高度,贊助商也更為看重。2000年,如果登山愛好者閻庚華攀登的不是珠穆朗瑪峰而是一座6000米的山峰,他是很難得到資助的,但為了對得起這個贊助,他要超越自己的極限,作最大的挑戰。

    北京某廣告公司一位經理認為,商業運作對於學生登山的滲入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推動了學生登山運動的發展,幫助更多的人實現了自己的理想,但也扭曲了學生登山甚至登山運動的根本意義,高度與難度,這些歷來被登山運動排斥的競技體育概念不自覺地進來了。

    同時,在網路討論中還有觀點認為,目前,一些社會團體對學生登山賦予“光榮”、“使命”、“爭光”、“榜樣”、“模範”、“精神”等等,也無形中增加了學生們的思想壓力。

    一位網友在網路上稱,在商業的運作、社會的榜樣、媒體的追捧下,一個本來是以興趣為紐帶,自發的學生行動變成了帶有某種象徵意義的舉動。於是,登山的本來目的出現了異化傾向。山鷹稚嫩的翅膀變得越來越沉重,而他們的目標卻越來越“遠大”。

     第二支搜索隊出發

    據昨日抵達希峰大本營的搜救前線指揮長王勇峰介紹,此次搜救行動主要有兩大任務:一是對遇難人員根據現場情況有一個妥善處理;二是更清楚地了解事故原因,以提醒後人。

    王勇峰率領的第二組搜救人員一共12個人,其中包括一位醫生。昨天,對裝備進行了最後的清點。除了登山裝備和通訊設備外,還專門準備了2個擔架,4個金屬梯,6個背架,還有10個2米長的雪崩探條。王勇峰説:“當坡度小于30度的時候,還可以考慮拖下來,但如果超過30度,拖人是極其危險的,可以把拖人的人帶下山,那時候,只有背下來。”但最大的擔心是另外三個人被雪崩打進了裂縫,或是被大雪掩埋,憑著雪崩探條來大面積尋找是困難的。

    西藏自治區體育局黨組書記、區登山協會主席西珠朗傑還透露了此次救援工作的原則:“確保大本營隊伍安全撤退,盡可能找到失蹤人員或遺體;遺體若不能運回,就因地制宜,本著從簡的原則,按照管理處理。”

    王勇峰説,目前最大的任務是順利到達出事地點,而到達海拔6800米的高度和重新攀登一座山峰是同樣的概念。希夏邦馬西峰是有一定技術難度的一座山峰。今年,整個山區的氣候不穩定,出事地點又是容易發生雪崩的地區,搜尋工作會很困難。

    按計劃,第二支搜索隊今天到達海拔5000米的希夏邦馬大本營,明天和海拔5400米的人員會合,展開行動。

    

    《北京青年報》 2002年8月16日


北大登山隊五名學生遭遇山難引發社會廣泛爭論
北大高材生殞命雪峰,值不值?
原地質大學登山隊員回憶:我如何從希峰雪崩逃生
一位登山隊員父母的公開信:願他們的英靈化作山鷹
北大山難救援初定方案:專家指揮 遺體從簡處理
8月15日 北大山難總搜救方案確定 強調家屬不宜貿然進藏
兩支搜索隊明日匯合展開行動
網友:不能再繼續放任這不負責任的活動了!
北大山難總搜救方案確定 強調家屬不宜貿然進藏
搜救登山隊員方案仍在制定 遺體很難運送下山
登山教練:經驗與裝備比勇氣更為重要
西藏登山協會曾提出忠告 北大山難本來可以避免
北京青年報:不要因為山難而喪失了山鷹的精神
北大領導赴拉薩並通知登山失蹤遇難者家屬
登協副主席談北大山難內外因:季節選擇不合理
中國登山協會發表聲明:山難是大自然因素造成
北大登山隊員遇難地點
京華時報:北大5名登山隊員失蹤 兩隊員已遇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