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哈佛博士事件”反思我們的人才觀  

    哈佛博士陳琳憑藉在國人眼裏很是輝煌的學歷,加上編造的更加輝煌的業績,居然當上了“國內第一位百萬年薪的大學校長”。只是這道西洋景未能持續多久,曾對他寄予厚望的校方就將其炒了魷魚。理由並非學歷有假,亦非覺察出他的海外業績多為編造,而是發現“他的能力難以勝任”。

    這是一起海外學人回國蒙事兒的事件。作為海歸學人一方,為謀高就,編造謊言矇騙國內鄉親,至少該受到道德譴責。但另一方面也使人感到,當前社會上的人才觀存在偏差,這就是學歷等於人才,高學歷一定是高素質人才。到了哈佛博士就應是無所不能,甚至握有點金術的超級人才。

    且看山東那所高校的招賢要求:校長只要“哈佛、康橋、耶魯等世界一流名校畢業生”。這當然無可厚非,如同有人只是青睞賓士車一樣,但隨之而來的任務就顯得過於艱巨了:上任者不但每年要向那些西洋名校輸送學生,還要讓該校“教師隊伍在預計期限內達到世界一流水準,使學院的學術、科研工作在世界學術科研界佔有一席之地”。這就是人才觀的偏差了。一所剛開辦的學校要實現其宏偉目標需要有諸多因素,還要有幾代人的努力。有言道:“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立竿見影、點石成金的企盼並不現實,莫説是隨便找個哈佛博士,即便是再開天價,把哈佛校長搬來也不中嘛。

    再看我們的媒體。哈佛博士上任後出的問題顯然是在履約能力上,身為校長,他連同教師、學生溝通之事都做不來,又如何能迅速將學校帶入世界一流呢?於是便有了校方醒悟,將其解職的結局。然而媒體的質疑、追蹤,一度都集中在陳琳“是否真是哈佛博士”上。也許在有的記者、編輯看來:從哈佛這座“總統的搖籃”出來的博士,當個校長該是遊刃有餘;此公若無此本事,很可能是個假冒者,真的哈佛博士決不會如此。這又是人才觀的偏差了。

    本來,任何學校的教授、學生素質都有良莠之分,哈佛亦不例外。畢業生裏出了幾個總統,就稱學校為“總統的搖籃”,再以此推論畢業生們都有總統水準,是很可笑的邏輯。若拿此去恭維西方人,對方可能會反問:哈佛出的罪犯可能比總統多,是否該稱哈佛為“罪犯的搖籃呢”?學歷這東西表明的只是該人曾在何處修過哪些課程,更高的學歷意味著研修的課程更多、更專;但即使最高、最有名的學歷,也並不能同好的科學家、工程師、企業家、將軍、校長等高級人才劃等號。後者還需在實踐中磨煉、提高、檢驗和篩選,需要真正的業績去證明。

    用經濟學的語言來説,在一個求職的市場上,學歷只是一種教育背景的信號,隨著教育行業的不斷發展,這一信號的價值又會不斷貶值。故在發達國家中,僅憑一紙文憑必有人給高薪,從此就可吃香喝辣的美事兒是沒有的,用人單位要的是實際能力。為防學歷和能力之間因“資訊非對稱”造成誤判,人們更看重對求職者的當面考察、實際業績以及有名望者的個人推薦。否則,應聘者只能從最簡單的崗位做起,逐步靠業績的累積獲得升遷。而在我們這裡,從媒體炒作,到許多地方和單位用行政命令將學歷和職務的擔任、升遷同該住幾室幾廳、能否上戶口、進開發區、減免公司稅收等待遇強行掛鉤的做法,顯然同人才觀的誤導有關。如此將會激勵人才方面的造假,或是招徠些有真文憑卻缺真能耐的南郭先生。

    比靠高薪酬、高職位吸引高學歷者更重要的是人才的培養、成長、發揮才幹以及分辨真假的制度環境。既要讓高學歷者可以找到用武之地,並不斷提高能力,能成為真正的人才;又要使雖沒有高學歷但確有真才實學,或是從其他途徑獲得學識和能力的人,同樣可以成為人才,並取得成功。這當中也包括那位被解聘的哈佛博士。他不是做大學校長的人才,但並非等於不能成為其他領域的人才。當然,他應當再提高的不是學歷,而是道德水準。(蘭紀平)

    

    《中國青年報》 2002年8月02日

    


ATA聯合國際著名IT廠商 推進中國IT人才培養工程
考研為何這般“熱”
人才市場職位需求比1;2.85 10類人才最搶手
謀職遭遇六大挑戰 “海歸派”投身人才大戰
四川有多年無人問津的人才“黑檔案”超過20萬份
中國面臨第三次人才外流危機
勞動力供求市場:中高級技能人才供不應求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