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校長眼裏的中國大學  

    連日來,中外大學校長論壇開展得熱烈而有序。16位外國著名大學校長、82位中國大學校長濟濟一堂,切磋治校之道。雖然外國的校長們自己説是來向中國同行學習的,但事實上,我們的大學校長更珍視這次向世界著名大學校長學習的機會,更重視他們對中國大學的看法和所提的建議,期望這些建議能像他山之石,有益於我國高等教育的進一步改革和發展。

    大學和社會的關係:要為現實服務更要預見未來

    大學的主要使命是培養人才和學術研究,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大學又肩負起社會服務的重任,而且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在我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推動高新技術産業化,是大學的重要使命之一。外國大學校長認為,大學參與經濟發展,為經濟發展做出貢獻是應該的,但大學為社會服務不能停留在滿足當前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還要能科學地預見未來社會發展的長遠需要。

    牛津大學校長科林盧卡斯教授的觀點更加明確。他在題為《21世紀大學的使命與角色》的演講中説:“認為大學是驅動國家經濟的關鍵力量,是錯誤的觀點。過分要求大學進行能得到短期經濟利益的研究,會使最有創造力的科學家脫離大學,最終導致科學研究的匱乏。”

    他認為,大學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産力需要政府、大學和工商界三方的參與。他對牛津大學教授的要求是,一年只允許教授有30天為公司服務,以保證教學和科研的完整性,防止教授的流失。他説:“我們的政策使大多數教授願意搞教學和科研。”

    創建世界一流大學:中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創建世界一流大學需要具備哪些特徵?美國哈佛大學榮譽校長陸登庭教授在他的題為《一流大學的特徵及成功的領導與管理要素》的講演中認為:一流大學要有一流的師資,一流的學科,一流的成果,一流的學生,一流的設施,當然一流的領導與管理更是成功的要素。

    中國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抱負和願望是在面臨巨大變革的背景下産生的,而世界的巨大變革,使得我們在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道路上面臨更大的挑戰。

    盧卡斯教授認為,中國在創建世界一流大學中的最大挑戰是需要做一個明智的選擇,選擇在哪個領域增加投入。

    美國波士頓學院國際高教研究中心主任菲力普阿爾特巴赫教授,在《亞洲大學的過去和未來:中國21世紀面臨的挑戰》的講演中説:“目前大多數世界一流大學是經過相當長時間的發展才成今天的樣子,現在高水準的高等教育變得越來越昂貴,同時又存在著高等教育從公共投入向個人承擔費用的觀念轉變。因此,同以往相比,在21世紀建立一流大學更加艱難。”

    一流大學要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人才。盧卡斯教授認為,創新活動只能源於有創新思維和能力的人,大學是一個包括所有學科的場所,在這裡能夠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清晰的頭腦、想像力、領導能力等成功者所必備的個人品質,有了具備這些品質的人,社會進步就得到了保障。

    大學未來的趨勢:走向高等教育大眾化

    我國高等教育在向一流大學和高水準大學邁進的同時,其發展還有另一大特點,那就是朝著大眾化的方向闊步邁進。近幾年我國高等教育規模空前發展,到2001年,全國普通高校在校生由1998年的643萬人增長到1214萬人,毛入學率由1998年的9.8%提高到13.2%,就説明瞭這一點。

    阿爾特巴赫教授認為,要承認高校之間有差別,經費來源的組成和水準也不同,這一複雜性不僅在中國,在許多國家都是前所未有、不可避免的;中國面臨的挑戰是滿足眾多人口對高等教育的不同需求,那就要進行協調,要明確不同大學的目標和任務。不是所有的大學都要發展成為研究型大學,高等教育應該有不同的對象,應該分層次、多樣化。

    談到中國大學的未來,阿爾特巴赫教授説,高等教育大眾化是未來的趨勢,私立高等教育將得到進一步發展,同時,大學為國家政策研究提供智力支援也會變得更加重要。(溫紅彥)

    

    《人民日報》 2002年7月26日


中外大學校長間的對話
網路大學衝擊並推動傳統教育
大學CEO應注重人格魅力
北大校長坦陳:經費投入不是中國大學首要難題
世界一流大學的特徵是開放
教育部部長陳至立:中國大學必須向世界學習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