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漫談:送小孩子留學要慎重  

    花冤枉錢倒是其次,耽誤孩子就太得不償失了

    以往留學多是出去讀大學、研究生,自費留學政策放開以後,出去讀高中或預科並在國外考大學的越來越多。不僅如此,這幾年,父母不惜一切代價、利用各種途徑將孩子送出去讀初中,念小學甚至上幼兒園的也大有人在。留學低齡化的問題越來越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一半簽證發給了中學生

    “我國中小學生出國留學的數字根本無從統計,但從一些駐外使館傳來的數字看,高中和高中以下的小留學生越來越多是不爭的事實。”記者在向教育部有關部門了解情況時,有關官員如此表示。

    翻開報紙,鋪天蓋地是留學的廣告;每年,各國的教育展也是你方唱罷我登場,對留學熱潮推波助瀾。4月20日,繼一週前的英國教育展後,澳大利亞教育展也在京舉行。在40多所參展院校中,除招收本專科以上學歷的大學外,有1/3多是中學和語言學校,或招收初三畢業生過去讀高中,或招收高中學生讀大學預科。一個個稚氣未脫的孩子和他們的父母幾乎把每個展臺都擠得水泄不通。

    澳大利亞駐華教育參贊萬胤忠先生心情非常不錯,他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透露,澳大利亞駐華使館2001年共發放了11500多份留學簽證,其中50%發給了高中生。他説,澳大利亞是除美國外,接收中國留學生最多的國家,而大學以下的小留學生,澳大利亞是最多的。他告訴記者,中學生留學是從1998年開始多起來的,而且是越來越多。

    除澳大利亞之外,中國也成為紐西蘭最大的國際學生來源地。英國、加拿大、新加坡、日本、愛爾蘭等許多國家都可見中國小留學生的身影。教育出口已成為他們重要的産業,而中國是必爭的一塊新興市場。

    中國留學生問題多

    近年來,從美國、日本、愛爾蘭等國屢屢傳出中國留學生、尤其是小留學生在外遇害、遭劫、受騙等消息,讓人開始對他們放心不下。在採訪中,教育部有關部門向我們提供了一份他們不久前收到的傳真,是我國駐紐西蘭使館教育處撰寫的,題目是《送孩子出國留學要慎重》。這篇文章説,紐西蘭《自治報》4月2日頭版刊登文章《關於亞洲學生墮胎的警示錄》和《學習一個苦澀的教訓》,警告亞洲家長送孩子到紐西蘭留學要慎重考慮。文章揭露了一個15歲的中國孩子在紐西蘭留學,遭到寄宿家庭虐待的事情。駐新使館反映,目前中國學生中存在的比較嚴重的問題有:交通安全問題、上課出勤率低,花錢如流水和相互攀比,也存在賭博、同居、墮胎、吸毒、賣淫和性病等問題。一些外國老師感嘆,中國家長真勇敢,家裏只有一個寶貝孩子,而在送孩子留學時,卻敢於花那麼多錢把他交給他們完全不認識、不了解的人,簡直不可思議。

    國外學校良莠不齊

    “只要出去就好。”一些父母在送孩子出國這件大事上表現出的盲目性讓人擔心。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國際合作處處長馬玉娥説,有些父母沒有對學校做充分的了解,結果把孩子送進了“克萊登中學”、“克萊登大學”,花了冤枉錢倒是其次,耽誤了孩子就太得不償失了。

    記者在展會上與澳大利亞學習集團的一名參展人員聊起來,她對記者説,澳大利亞的中學也良莠不齊。有不少私立中學是看中了中國小留學生這塊市場而開辦的。在這些中學,大部分都是中國孩子,老師在上面講,下面説什麼方言的都有。澳大利亞駐華教育參贊萬胤忠先生對此直言不諱地説,這是家長的責任。家長不要只聽仲介公司的話,要實際研究學校的真實情況,為孩子選一個好學校非常關鍵。

    留學低齡化的思考

    是什麼力量趨使我們的家長送孩子早早踏上異域求學之路?在採訪中,許多家長説,“國外的教育比國內好”,‘鍍了金’的文憑更有競爭力”,“不想在國內擠‘獨木橋’。還有不少家長可能是出於一種從眾心理,一個家長説:看著別人的孩子一個個都出去了,自己有這個經濟能力,要是不把孩子送出去,就好像對不起孩子似的。

    留學是好事,可是過早地把這些生理、心理都尚未發育成熟的孩子送出國是否合適?有人認為,孩子出去沒人管,不會照顧自己,容易學壞;也有人認為,孩子越小,接受語言的能力就越強,還可以鍛鍊孩子自立的能力。

    教育部曾明文規定,禁止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生出國,對高中階段學生,教育部門也一直採取不鼓勵的態度。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王英傑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過早、過小出去留學不是太好的選擇。他説,未成年的孩子到國外學習,相當長時間生活在一個陌生的環境中,失去了父母的支援、監督與幫助,不利於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長。孩子太小出去後,與父母的親情會逐漸淡薄。這恐怕是父母最不願看到的。專家們認為,中外教育各有韆鞦,是否出去留學,還是要看是否更有利於孩子的發展,給孩子選擇的權利,不要把父母的意志強加在孩子頭上。▲ (李玉霞)

    《球球時報》2002年5月2日


京城六千公民出國留學
加拿大對小留學生説NO
濟南教育局規定: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不準出國留學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