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逐高等教育發展的前沿——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教材建設巡禮  

    教育要面向未來,教材首先要面向未來

    作為新中國成立後組建的第一家大學出版機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從建社伊始,就被國家確定為全國高等學校文科教材的出版中心,“出教材學術精品,育人文社科英才”是人大出版社的辦社理念。

    在歷史上,人大社的輝煌同她出版的高校文科教材所具有的社會影響密不可分,如《中國革命史講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原理》、《政治經濟學教程》等發行都在幾百萬冊甚至上千萬冊,人大社文科教材的魅力由此可見一斑。在40多年的歷史中,人大社出版的高校文科教材哺育了一代又一代青年學子。

    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教育體制的改革也在不斷深化,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的召開,素質教育的全面推行,高等教育學科調整、教學內容更新、教育結構調整、教育規模擴大,人文社會科學各學科內容不斷更新,這一切都表明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一個大變革的時代,出版也面臨著由傳統向現代的劇烈轉變。

    人大社適應這一轉變,堅持“教育要面向未來,教材首先要面向未來”的教材出版思路,使人大版教材不斷追逐高等教育發展的前沿。

    為此,人大社實施了一系列的教材建設工程,1993年的中國人民大學新編百餘種教材、1996年教育部“九五重點教材、國家級重點教材、1998年教育部面向21世紀教材陸續出版,並於1999年啟動了規模最大的中國人民大學21世紀系列教材的出版工程。人大版教材每一次更新出版,都充分發揮中國人民大學在人文社會科學的學科優勢,集校內外、老中青專家學者的智慧,在基本觀點上追求科學性,在對黨和國家政策、法規的解釋上追求準確性,在學科建設上追求前沿性,在裝幀設計上追求時代感。可以説是作者一流,內容一流,裝幀一流。這一系列教材的出版,每次都可謂領當時的風氣之先,是對高校教材出版的革命性變革。

    面向大教育:構築教材出版立體格局

    人大社緊緊抓住我國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教育調整和教育大發展的時機,成規模、成系列出版一批高水準、高品質的“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構築立體出版格局:

    1.以高校本科教材為主,向上下兩頭擴展。向上,出版研究生層次的教材和教學用書;向下,出版高職高專、中專乃至中小學教材。

    2.以文科教材為主體,同時向理工類教材擴展。中國人民大學21世紀系列教材的出版工程計劃出版30幾個系列600余種新編教材,是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一次教材建設。從內容上看,它涵蓋了人文科學、社會科學和管理科學的重點學科。同時,人大社還發展與自己特色有關的理工類圖書,推出了一系列的邊緣學科教材。如已出版的50余種電腦網路類圖書就是把資訊技術和經濟管理結合起來的特色圖書。

    3.按照“多學科、全方位”引進的思路大力從國外引進優秀教材。與國外數十家知名出版社(公司)保持著密切的聯繫,引進了同時期國外最優秀的教材,而且已形成了系列,如《經濟科學譯叢》、《工商管理經典譯叢》、《公共行政與公共管理經典譯叢》等。

    4.以紙質圖書為基礎,向電子圖書、網路圖書擴展。

    5.從單純的圖書出版向圖書、期刊互動出版擴展。人大社將充分發揮現有三種期刊《中國人民大學學報》、《教學與研究》、《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的學術影響,在社辦期刊方面做出新的探索,實現書刊互動。使期刊與學術著作、教材的編輯出版實現學術資訊、作者資源、選題資源的共用。

    開創教材編寫嶄新時代:面向未來,突出特色

    人大社在學習、貫徹《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的過程中,分析我國高等教育教材建設的實際,堅定了這樣一種認識:教材是教學所依據的藍本,體現著教育的基本思路和培養目標,它對於我國教育發展的重要性不容置疑。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應是教學改革、教學研究、教學實驗的産物,根據社會實踐的發展和學科狀況,高校教材的體系還應有不同程度的創新,內容應有不同程度的更新,蘊含在教材中的教法和學法應有不同程度的革新。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推出的21世紀系列教材的特色在於:

    1.成系列、內容緊密銜接,大大推進了高校的教學內容改革。如法學系列教材,包括法學核心課教材14本、案例分析教材7本、法學選修課教材27本,一套共48本,基本涵蓋了法學各學科的內容。這樣的系列教材出版後,將形成一個嶄新的課程體系,為大學本科教學水準、教學品質從整體上提高創造了基本的條件。

    2.充分體現了素質教育的要求。隨著素質教育的全面推行和高校專業的壓縮調整,“寬口徑、厚基礎成為對大學生的基本要求。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21世紀素質教育系列教材含三個系列:美育教材系列、人文學科與人文精神系列、文化素質課系列。這些教材的出版,適應了加強文理滲透,實施素質教育目標的要求。

    3.內容反映當代科學發展的進程,並吸取各種學術觀點之長,讓教材也成為學術精品。如人大社21世紀新聞傳播學系列教材,增加了新的學科內容,如網路傳播學,對原有學科內容也進行了更新,初步建立起了比較完善的新聞傳播學學科體系。

    4.為教學改革服務,給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和學生以便利,讓他們能夠充分利用教材的內容,進行教學過程的更新。如政治理論方面以往的教科書側重於羅列知識,常使學生感到枯燥。而人大社出版的《鄧小平理論概論》不僅覆蓋了教育部頒布的“鄧小平理論概論教學基本要求的所有知識點,還詳細地向同學們介紹了小平同志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以體現鄧小平同志社會主義與愛國主義相統一、追求社會真理與實現人生價值相統一的偉大人格。正是由於人大版的政治理論課的新教材具有這樣的特點,2001年,經教育部評選,人大社5本教材中的4本被評為“兩課優秀教材,這在全國出版社中是惟一的。

    5.面向讀者,推進教材功能的深層拓展。人大社的出版人能夠從一個更高的層面考慮出版問題,敏銳地意識到:在當今的社會和時代現實下,大學教材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還要教給學生思考的方法,生存的技能。如人大版21世紀公共行政系列教材為學生提供了讓他們終生受益的知識技能。這套系列教材的設計思路是,按照管理學科新的專業要求,結合管理理論與實踐發展的狀況,力求在本科的層次上,使學生們學習掌握一套完整的工商管理的知識體系,同時,使學生學習的知識更能與社會與市場的需求相結合,更好地適應就業需求。又如工商管理系列教材根據各專業的不同要求,設計出“工商管理、“市場行銷等不同的知識模組,力圖看準市場的信號,符合具體職業領域的要求,使學生們能在今後的工作中更快地進入某個具體的管理角色。

    6.編寫體例便於學生自學。這些教材的每個章節都設有主要內容介紹、重點問題、正文、提要、關鍵術語、復習思考題等部分,對於學生較難理解的問題,用具體案例進行解析。人大社率先把這種國際流行的體例引入國內,可謂領一時風氣之先。21世紀系列教材中的一些重點圖書還配備了教師用書、學生練習冊和多媒體課件等,這也都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面向市場:樹立服務意識,鑄造品牌

    高校教材的出版,不僅面臨著國內同業的競爭,而且也面臨著洋教材的大面積登陸。人大社充分認識到,形成自己的特色,走有自己特色的發展之路是在競爭中取勝的關鍵。樹立服務意識、品牌意識則成為勇敢面對市場的重要舉措。

    品牌是競爭的産物。品牌即形象,品牌即生命。

    1.依託中國人民大學的品牌,鑄造人大版教材的品牌。依託學校品牌,充分發揮了人民大學學科的專長和綜合優勢,在高校文科教材的出版上已經樹起了自己的品牌。

    2.用優秀的、高水準的作者隊伍鑄造人大版教材的品牌。教材的品牌,很大程度上依靠高水準的作者。高水準的作者也是教材內在品質的保證。中國人民大學21世紀系列教材在出版運作上實行了市場化的運作方式。以前高校出版社的教材出版大都是由學校的教學科研部門組織本校教師編寫,而出版社只是承擔了出版的後期加工工作而已。而現在人大出版社的教材出版,則是出版社主動策劃,聯繫組織校內外相關學科的一流專家學者、中青年骨幹教師進行編寫。如“人文學科與人文精神系列由北京大學著名學者葉朗先生主編並撰寫了其中的一本。中青年作者工作在教學第一線,對學生更了解,教材內容不僅前沿,而且更具針對性,在形式和語言風格上也打破了過去教科書的呆板模式,更加生動活潑,符合當代大學生的認知心理。

    3.用高水準的編輯隊伍和科學嚴密的編輯流程及品質管理體系鑄造人大版教材的品牌。人大社有一支高素質的編輯隊伍,更為重要的是有科學嚴謹的編輯流程和品質管理體系保障教材和圖書的編校品質。牢牢樹立品質第一,服務至上的觀念。人大版教材的裝幀設計品質一流,封面設計形成獨特風格。

    4.依靠市場行銷和售後服務鑄造品牌。人大社領導認識到大學出版社不僅要承擔出版義務,而且還要為大學的教學科研服務,要對直接用戶提供良好的銷售服務、資訊服務、學術服務,通過這一系列的服務拓展市場,鑄造品牌。為此,人大社市場開發部針對全國的高校教師開發建立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教研服務網路(www. trrnet.com),于2001年啟動。教研服務網就是為了與教師之間進行雙向而暢通的圖書資訊和學術交流。另外,出版社還按學科組織一些學術研討會,探討學術和教材建設問題,為廣大教師提供盡可能多的學術交流場所,並每年到各大學舉辦“教材進校園,服務到身邊的活動。同時,教研服務網也為教師的教研成果轉化為實踐提供了出版服務,已與一些會員就圖書出版達成了意向。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教研服務網路是國內第一家成立的以“服務高等教育事業,服務一線任課教師為宗旨的學術服務性會員俱樂部。這一網路的開通,在廣大教材使用者中牢固樹立了人大社的品牌,使人大社在競爭中站穩了腳跟。

    出精品鑄形象 實現良性互動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的一系列教材建設工程,在推動高校教學發展和為科研服務的同時,也對高校出版社教材出版的革新做出了貢獻,在創造了良好的社會效益的同時也創造了良好的經濟效益。中國人民大學是我國人文社會科學的重鎮,擁有極為豐富的人文社會科學的出版資源。人大出版社依託學校,充分發揮人大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學科優勢,及時把學校的教學和科研成果以教材精品和學術精品的形式推向社會,為學校的教學和科研服務、為社會服務。出版工作和學校的教學科研工作在出版教材學術精品、培養人才、擴大影響、樹立品牌等方面形成了良好的互動態勢。

    由於實施教材精品和學術著作精品建設工程,人大社的圖書獲獎率近年來一直在大學出版社中位於前列。近年共計160項約200多種圖書在全國各種評獎中折桂。如在1998年全國普通高校第二屆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評選中,人大版圖書有34種獲獎,在全國高校出版社中位居第一。《刑法學原理》獲第二屆國家圖書獎;大型譯著《亞裏士多德全集》獲第四屆國家圖書獎;《經濟學》獲第十一屆中國圖書獎;《人力資源管理》獲第十二屆中國圖書獎等。

    中國人民大學21世紀系列教材目前已經出版300余種,被多所高校採用,重印率高達90%,經濟效益顯著,並且已經在市場上形成了品牌。從各地高校人大版教材使用者反饋的資訊看,教師普遍反映人大21世紀系列教材知識體系新、學術水準高,方便了教師的教學、備課和出題,同時給教學者留有較大的發揮空間;讀過這批教材的學生普遍認為教材知識面廣、可讀性強,容易把握重點、難點,便於復習,不僅傳授給他們知識,更教給他們思考、分析和處理問題的方法。

    人大21世紀系列教材在社會功能上追求引導性,使得人大版教材在各方面能起導向作用。在教材的學科體系、教學內容、學術探討等方面引導教學和科研的潮流;在教材的編寫體例、裝幀設計、品質管理、價格定位上引導教材建設的潮流。並且建立教材檢驗、錘鍊機制,根據各方面反饋資訊,每隔一段時間對已經出版的教材進行修訂,使之不斷地充實和完善,最終錘鍊成經典性教材,一版一版地延續下去,哺育一代又一代學子。教育部2001年組織專家評審,全國共有105種教材被評為經濟類、管理類和法學類主幹課推薦教材,而其中就有35種是人大出版社出版的21世紀系列教材,佔了推薦教材的1/3,這在全國出版社中也是惟一的。

    人大社引進版系列教材始終在市場上保持著強大的品牌優勢。如《經濟科學譯叢》、《工商管理經典譯叢》、《公共行政與公共管理經典譯叢》、《人力資源管理譯叢》、《康橋高級經濟學譯叢》、《金融學譯叢》等。

    人大社在“九五”期間實現了大幅度跨越式發展,年出書品種從200多種增加600余種(不含重印書),發行碼洋從每年3000萬元增加到每年3億元。人大版高校教材的發行碼洋佔全社發行碼洋的60%以上。

    在實施教材建設工程的同時,人大社優秀學術著作精品的出版也取得了驕人成就。一是抓有文化積累價值的理論學術精品,二是抓能對社會改革發展的現實産生有影響力的理論學術精品,目的是服務於改革開放、服務於社會發展。出版了一大批有文化積累價值和社會影響力的學術著作精品,如《經濟科學文庫》、《管理科學文庫》、《法律科學文庫》、《博士文庫》、《中國經濟問題叢書》、《人文叢書》、《清史研究叢書》、《馬克思主義研究譯叢》、《社會學譯叢》、《哈佛商業評論精粹譯叢》等,10卷本的《亞裏士多德全集》(獲得第四屆國家圖書獎、國家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獎哲學一等獎等多個大獎)、5卷本的《中國傳統道德叢書》、3卷本的《社會主義論庫》(獲得第六屆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特等獎)、《中國審判案例要覽》(由最高人民法院組織編寫,是我國惟一一部權威的審判案例彙編,1995年開始出版,每年3卷)、12卷本的《清史編年》、3卷本的《中國新聞事業通史》、3卷本的《中國經濟通史》以及《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研究》、《中國國際競爭力發展報告》、《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研究報告》、《中國人民大學社會發展研究報告》等。人大社學術著作的出版也已經成系列、成規模,每年都有新的選題運作和出版。

    事實表明,大學出版社要發展,就要走正路、幹本行。人大出版社要堅定地在服務大教育這條路上走下去,突出特色,樹立品牌,壯大實力。人大出版社在未來的出版傳媒集團發展中,仍將牢牢把握圖書出版這個主業,精心培育自己的核心競爭力,面向大教育,追求高品位,用優質的教材精品和學術精品服務於學校的教學和科研、服務於社會。

    《光明日報》 2002年4月25日

    


河南積極加快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步伐
何添發委員:為港澳臺僑人士興辦高等教育創造更為良好寬鬆的環境
高曉宇委員:高校擴招應遵循高等教育發展的規律
2002年中國國際高等教育巡迴展將在部分城市舉行
德國政府決定以法律形式保障免費的高等教育
福建大力發展高等教育構建人才高地
入世後首次中國國際高等教育巡迴展將開
北京定期發佈高等教育教學品質報告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