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戰“應試考研”——上海高校研究生招生改革探新路

    考研年年熱,今年尤火爆。

    2002年上海考研大軍知多少?比去年猛增35.2%近6萬!

    高學歷教育資源有限,在浩浩蕩蕩的考研大軍中,如何選拔出真正優秀的學生?

    上海研究生招生考試要改革,符合創新人才培養的需要。

    挑戰“應試考研”的改革,上海高校已經拉開序幕,“新招”迭出……

    “應試型選手”不受歡迎

    一些高校常發現這樣的“怪事”:研究生中,那些進校時考分剛“踏線”的學生,思維活躍,成績出眾;而不少高分學生,專業基礎不紮實、不全面,有的連基本的實驗操作都不過關,導師反映“很難適應研究生教學”。學校一查,原來這些高分學生在大學本科期間都是蹺課“專業戶”。為啥?忙著應付考研,重點“攻關”五門全國統考課程,對其他課程學習敷衍了事。

    此類現象在高校屢見不鮮。傳統考研模式催生的“應試型選手”已不受歡迎。

    據了解,目前我國碩士研究生招生由初試和復試兩部分組成:初試5門課程,包括公共課和專業課,全國統考,由教育部統一劃定復試分數線;復試由招生單位自行組織,筆試口試均可。一般來説,考生初試時的分數是錄取的主要依據。

    教育界人士告之:這種制度雖有其合理性,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已顯露弊端:如學校考取的研究生有“高分低能者”。反之,相當一部分有專長的考生被“擋”在門外。此外,學科“近親繁殖”現象也難以改變。考研,有“鐵定”的分數線卡在那裏,報考本校、本專業研究生的考生當然就多,因為考起來容易。如此,學校挑選優秀生的範圍便日漸狹窄;同一學科,從老師到學生,大家均一個“門派”裏出來,缺乏思想的交流和碰撞。

    跨學科招生“新鮮出爐”

    真新鮮:本科學電子的,要報考管理學科研究生,居然可以不考管理類專業科目,而選擇自己本科專業課來考。

    這樣的“新鮮事”就出在同濟大學。該校今年招研究生,走出狹隘的學科和專業領域,開始“海納百川”。比如管理學科,開出了11組專業考試科目“功能表”,學機械的、學電子的、學城市規劃的等,都可以選擇自己擅長的專業科目。

    去年,同濟大學碩士生報考人數5600余人,今年一下子飚升到8000多人,跨學科招生吸引了眾多考生。“吸引生源不是最主要的,改革的目的是推動學科交叉發展,培養高層次複合型人才。”同濟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鄭惠強説。

    復旦大學研究生跨學科招生方案也“新鮮出爐”:今年下半年起,學校將開設一個生物資訊研究生班,從生命、電腦、物理、化學等學科的研究生新生中選拔學生組班學習。學校期望:多學科背景的學生匯集一起,將碰撞出創新“火花”。

    從跨學科招生到跨校輸送人才,上海交大先行一步。今年,交大推薦了生物醫學工程等專業的10名碩士生到二醫大攻讀博士,又與浙江大學互換了5名學生直升研究生,為高層次學生創造了更大的發展空間。

    面試不再“走過場”

    考研面試現場,各方專家圍坐一堂,有資深教授,有企業高層管理人員。

    題目:市場上某産品降價,如果你是廠商,或是經銷商,或是用戶,你會作出怎樣的反應?給你幾分鐘思考,然後當場發揮。

    隨後,考官把你帶進另一間教室,與其他考生組成一個小團隊。專家們出個案例讓你們討論,察看每一位考生在小組中的表現。

    這是上海交大管理學院MBA面試中一個場景。

    原先許多高校在研究生復試中的面試大都是“走過場”。而今交大MBA面試完全“動真格”,分值100分,佔專業課成績的五分之一權重,面試的淘汰率高達15%左右。專家們心裏都有一把“秤”,通過交談、旁觀,將你的基礎知識、應變能力、表達能力、合作精神、創新意識仔細“掂量”。

    讓綜合性人才“浮出水面”

    水産大學捕撈專業一位老師至今還覺得遺憾:自己看重一位考生,他有幾年工作經驗,熱愛這一行,各方面素質都不錯,想招至“門下”。可這位考生去年參加研究生統考,差了兩分,沒能進來。

    想招的,進不來;而招進來的,未必個個優秀。水産大學捕撈、養殖、漁業資源這些艱苦專業的教師最有體會:統考招進來的不少學生,沒有遠洋、漁業操作經驗,有的只為混張文憑。

    不過,今年這樣的情況不會發生。水産大學建立起一個更全面的評價體系,讓綜合素質好的優秀人才“浮出水面”。

    全國統考成績不再是該校研究生錄取的唯一標準。初試成績出來後,學校將在上面做“加減法”:減分對象,單科或是總分低於國家劃定的分數線的,根據一定的折算方式予以扣分;加分對象,包括英語過六級者,名牌大學畢業的考生,有院士推薦信的考生,獲得國家專利者,應屆畢業生在校成績特別優秀的學生,在正規學術雜誌上發表論文者,在職考生一直從事艱苦行業又繼續深造本專業者……

    高校選拔應有“自主性”

    “研究生選拔應該不同於本科生選拔,本科生選拔考查的是對基礎知識的掌握,而研究生選拔應更注重考查學生的創造力和科研能力,在這方面高校應發揮更大的自主性。”上海交大副校長葉取源的意見頗具代表性。

    許多國家在選拔研究生時,都不設統考,而採用專家學者推薦制。但是,教育界人士也指出,目前我國研究生招生如果一下子取消全國統考,那錄取的公平和公正性可能較難確保。

    考研的“指揮棒”如何從應試向能力轉向?教育界人士建議:

    國家統考成績應作為“資格線”,而非“錄取線”。國家教育部門每年組織1—2次外語、政治統考,各高校自定資格線,過資格線的考生才可參加報考學校自行組織的復試。

    高校在復試中應增加“自選動作”。學校可以根據自己的培養目標,確定復試形式,設置復試科目。考什麼?專業基礎、綜合素質、學術水準、實驗技能、創新能力,各取所需。但有一個前提,每個學校必須建立一套完整的復試標準體系,事先向社會公開。

    對“特殊”考生應實行專家推薦制。比如,對於在大學期間學習成績特別優秀的學生,從事艱苦專業學習又熱愛本專業、且綜合素質較好的學生,學有所長、又有豐富社會工作經驗的在職人員等,可以實行專家推薦制。(徐敏)

    《新聞晨報》 2002年2月01日

    


我的考研經驗
“考研熱”的喜憂
女生遭遇考研意外 享受單獨答卷“待遇”
考名校研究生人數激增
考試遲到 寧波考生痛失考研資格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