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首頁
宏觀經濟
行業動態
地方經濟
農業經濟
企業風雲
IT浪潮
專家視點
跨國商業巨頭瞄準中國市場

      中國市場潛力驚人,而擁有1250萬人口、擁有高端市場的首都北京,更成了台資、港資及境外商業巨頭們紛紛瞄準的“靶心”。

    太平洋百貨雙店叩門

    忙碌了大半個月的西單太平洋百貨有限公司副經理李憲這幾天松了一口氣,因為已經醞釀了一年多的太平洋百貨北京盈科店、西單店終於定下了開業時間。

    目前太平洋百貨盈科店的試營業時間已確定為10月25日,正式開業時間確定為11月1日,而西單店不出意外的話今年年底也將閃亮登場。

    業界盛傳的太平洋百貨懷揣3600萬美元鉅資到北京開店的消息這一次終於有了眉目。一切都算順利,太平洋百貨用最快的時間在中國入世文件簽署的前夕,拿到了國家經貿委、外經貿部和北京市商委的批文。市商委對外合作處的王麗華處長笑稱,太平洋百貨的腳步是最快的。

    1988年11月台灣太平洋建設集團首創合資模式引進日本崇光(SOGO)百貨,創設了台灣太平洋SOGO百貨公司。迄今為止,太平洋百貨相繼于台灣、東南亞、祖國大陸已建立了12家店。其中台北太平洋百貨SOGO自開店以來,單店業績連續8年為台灣同業之冠。自1993年拓展祖國大陸市場以來,上海、成都兩地經營業績連年持續增長,已各自躋身上海市、四川省百貨零售業的十強之列。太平洋百貨實施獨特的“市場隔區”及“商品差異”戰略,為滿足消費大眾“多重性”需求,依照“全客層服務導向”以及獨特的賣場設計等等也給消費者留下不俗的印象。 

    7-11暗中運作大計劃

    與太平洋百貨的閃電出手相對應的是,其他國際商業巨頭同樣在摩拳擦掌,準備在北京一爭高低。

    世界上最大的連鎖便利店集團美國7-11便利店近日宣佈明年進軍北京,目前台灣統一、泰國正大、香港牛奶公司三傢具備7-11便利店經營經驗的企業,正在為獲取在京的經營權展開激烈的競爭。

    7-11作為全球最大的連鎖便利店,為數十億消費者所熟悉。全球已設立超過2.1萬個7-11便利店零售點,其業務遍及四大洲二十個國家,創立70多年來一直穩居全球最大連鎖便利店之寶座。7-11的目標是為消費者帶來一站式的多元化便利商品及服務。它除經營日常必需的商品外,還協助附近社區居民收取電費、煤氣費、保險費、水費、有線廣播電視收視費,甚至快遞費、國際通訊費等。

    7-11便利店進入北京應該説已成定局。7-11便利店由美國南方公司創辦,其第一大股東伊藤忠商社 ,實力曾高居1999年全球企業500強第六位,在成功地合資創辦了北京華糖洋華堂商場後,該公司進一步擴充實力,不過這次“胃口”更大:三年內將在北京開設1000家7-11便利店。 

    事實上,要進京發展的外資企業還不只以上兩家,據市商委對外合作處的王麗華處長説,今年來外資申請一直在增加,國家相繼出臺的有關商業零售業合資發展的政策以及北京商業逐步加快對外開放,使得外資進入的道路越來越暢通。政府有意引入外國先進的合資合作企業作為樣板帶動國內企業的發展。諸如在財富全球500強中分別排名第二和第六十六的沃爾瑪、家樂福,知名的法國歐尚、德國麥德龍,都已經與北京市主管部門開始了“親密接觸”。國內企業如何“與狼共舞”。

    新世紀的商業,可謂“與狼共舞”的商業,未來的競爭將更為慘烈。就目前來講外資商業的影響力已經在不斷增強。據市商委的統計資料顯示,截至今年9月份,全市14家合資零售企業已發展店舖25家。1至9月份,這25家店舖實現零售額54億元,同比增長17.3%,比全市增長水準高了6個百分點,實現利稅1.78億元。

    事實證明,外資零售業以其雄厚的資本實力、適應市場的行銷方式及理念已經在競爭中取得了優勢。況且入世在即,WTO的核心內容是市場開放,實現貿易自由化。中國境內商業企業將面臨著新的競爭,競爭將更為激烈,更趨深化。在外資企業虎視眈眈的環伺下,如何使國有零售業市場在競爭中保有一席之地已成為迫切問題。

    一時間,國內的、本地的企業都意識到了規模的極端重要性。於是眾商家借著本土的優勢忙於“跑馬圈地”。京城裏新開業的超市、便利店、大賣場此起彼伏,物美公司今年底要開業130家店,其中便利店120家,大賣場3到4家,綜合超市5到6家;新進北京的上海華聯超市年底前要新開到35家;超市發集團年底前則有28家店的開業計劃......

    “打造大船抗風險。”眾商家一致這樣認為。但是有專家指出“跑馬圈地未必能盈利”,因為在零售業這個微利行業,進入並不等於賺錢,先搶到了地,卻未必能佔得住。即使是擴大規模也未必抗得了風險。

    首都經貿大學袁家方副教授認為,國內企業面對強大的國際商業集團企業,急起直追就更要講究科學的奮鬥。在與外資企業面對面的角逐中,最為現實的,還是向近在眼前的“洋教頭”老老實實地拜師學藝,學經營學服務特別是學習先進的企業管理。國內企業在“家門前”的競爭中,要善於觀察、善於模倣,更要善於揣摩、研究,學習外資的成功經驗,轉變舊觀念,改變舊機制,掌握新技術,以提升和壯大自己,“謀求跨越式發展”。

    原上海商委主任張廣生認為,WTO有三項基本原則:透明度、最惠國、國民待遇。這三項原則的確定,就是要確保任何成員國企業之間的競爭都是公平、公正、公開的競爭。政府要取消保護措施,企業要依靠自身力量與其他企業平等競爭,再不能借助政府力量實施不公平競爭。這就要求企業增強發展素質,提高競爭能力。

    外商眼中的核心競爭力

    企業核心競爭力是指企業獨具的、支撐企業可持續性競爭優勢的核心能力。它可更詳細表達為,企業核心競爭力是企業長時期形成的,蘊涵于企業內質中的,企業獨具的,支撐企業過去、現在和未來競爭優勢,並使企業長時間在競爭環境中能取得主動的核心能力。從企業核心競爭力不同表現形式可將企業核心競爭力分為三類:核心産品、核心技術和核心能力。他們之間關係密切,産品來自技術,技術來自能力。

    日前在由北京市商業委員會主辦,北京商業經濟學會、北京市財貿管理幹部學院承辦的2001年流通企業核心競爭力戰略國際研討會上,外資商業企業的經理們紛紛闡述了自己的經驗和觀點。

    北京肯德基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建明認為,企業的領導人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構成部分,領導者必須有能力在其領導過程中充當示範者、聯盟者、領航者等各種角色。核心競爭力不是一個單獨的問題,而是一個系統的問題。它需要企業態度、目標、策略、領導等各方面的支援,以使企業永遠走在前頭,成為趨勢的領導者。

    深圳沃爾瑪珠江百貨有限公司何國良總經理:滿足顧客的需要是沃爾瑪永遠不變的追求。沃爾瑪滿足顧客需要主要通過兩個方面實現。一是通過一站式購物方式為顧客省時;二是為顧客省錢,“天天平價”是沃爾瑪的經營原則。

    家樂福北京店總經理吳佩琦:家樂福注重賣場環境,使顧客有舒適感,留連忘返;重視本地化,從本地吸引人才,重視員工培訓;本地的商品結構以本地需求為重心進行中央集中規劃;對中國市場的承諾,體現在家樂福對中國市場的信心和經營戰略的長期性上;選址是家樂福很注重的一點,家樂福的英文是“十字路口”的意思,目前家樂福在世界26個國家基本上都選擇以“十字路口”為店址;永遠向對手學習,吸取競爭對手的優勢。

    香港和南中國7-11首席行政執行官左琨:便利店在保持傳統優勢的情況下,應創造新的消費方式和新的購物時間。增開更多的店舖和“免停車銷售窗口”。在店舖增設一小時沖洗、ATM’S以及代顧客付帳單等,增強便利店的便利功能。7-11選擇市場集中策略即選擇最好的地點集中開店、零售創新、現代物流、鮮食提供的企業定位以及科技的應用。這幾方面的優勢構築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體系。

     《北京晨報》2001年10月25日

    

    


長春超市“比大”“競小”
亞洲最大的商業廣場落戶黃浦江畔
外資商業加速搶灘北京
亞洲最大的“商業航母”啟航黃浦江
我國連鎖企業達2100家
國資跑步撤出商界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0/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