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我國將加強農業高新技術研究

    農業基礎研究和高技術研究是推進新的農業科技革命,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動力,是當代農業生産力的制高點。實現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跨越,由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的轉變,應對加入WTO後農産品激烈的國際競爭,需要整體提高我國農業科技進步水準,特別是提高農業基礎研究和高技術研究水準。

    “九五”期間,國家實施了攀登計劃、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等一批重大農業基礎研究項目,取得了一批重大研究成果。如作物高産高效抗逆的重要生理問題研究,通過對我國現有高、中、低産的多個水準上的産量形成的生理學研究,建立了以較少的資源投入獲得較大增産效益的理論體系,提出了適合我國特點的、使作物産量在高效、抗逆基礎上達到新的更高水準的生産調控指導原則;糧棉作物五大病蟲害災變規律及控制技術的基礎研究,闡明瞭棉鈴蟲遷飛擴散規律,明確了棉鈴蟲爆發災變的原因及稻瘟病災變規律,探明瞭褐稻虱在長江中下游稻區災變規律等。已成功應用分子標記製作了水稻、棉花、油菜、玉米等幾十種作物的分子標記遺傳連鎖圖,並定位了一批重要的與抗性、産量和品質等相關的基因;在畜禽方面,確定了決定豬産仔數的主效基因,雞性連鎖矮小基因等,總體研究水準已達到了國際先進水準。這些研究加深了我們對動植物一些重要性狀功能基因的認識,為深入研究和利用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農業高技術産業化方面,“九五”期間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水稻方面,建立了完整的兩係雜交水稻的理論和技術,兩係法雜交水稻組合累計種植5565萬畝,每畝比當地主栽品種平均增産50公斤以上,實際增收稻穀27億公斤以上,取得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小麥方面,通過傳統育種技術與生物技術相結合,育成抗白粉病基因、抗赤霉病基因、黃矮病基因優質新品種揚麥10號、生抗1號、張春19號等,已累計種植1100多萬畝,平均每畝增産20公斤。抗蟲轉基因棉花研究方面,經過多年攻關,我國科學家成功地完成了擁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殺蟲蛋白基因的人工合成,轉基因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準,成功研製高抗棉鈴蟲的轉基因棉花新品種(係)。抗蟲棉在8省(區)已獲准商品化生産,累計推廣種植550萬畝,實現經濟效益7.7億元。大豆方面,繼1993年率先在世界上育成第一個野生型大豆質核互作雄性不育係OA和同型保持係OB後,又育成了栽培大豆不育係YA和同型保持係YB,並於1995年實現了三係配套。“九五”期間,育成了覆蓋東北和華北,回交五代以上的不育係和保持係百餘對,恢復性好的恢復係30余個。目前,已篩選出3個高優勢組合,參加了吉林省大豆區試,為大豆雜種優勢的大規模生産利用創造了條件。在動物轉基因和胚胎移植技術方面,利用基因工程酵母菌生産出了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植酸酶基因産品,並已實現産業化生産,其中,用於淡水魚類的中性植酸酶基因及其基因工程産品的研究和開發處於國際領先水準;利用胚胎移植生産胚胎牛、羊的技術已經成熟;結合轉基因技術使動物乳腺成功地表達了外源基因,如轉基因牛表達人血清蛋白和轉基因羊表達人抗胰蛋白酶基因,為利用動物乳腺作為生物反應器生産藥物奠定了良好基礎;我國培育的轉基因魚生長速度比對照魚快30%以上,生長速度快含生長激素基因的轉基因豬也已培育成功;在海水養殖動物的多倍體育苗育種和性控技術方面,一系列我國海水養殖業中最有代表性的牡蠣、扇貝、對蝦、鮑魚等海洋生物的多倍體育苗成功及其産業化技術的突破,將對我國整個海水養殖業的持續穩定發展産生積極作用。農業重組微生物也取得了眾多具有國際先進水準的研究成果。

    20世紀90年代後半期,我國農業資訊技術進入了一個迅速發展時期,農業科技資訊網路化和數字化全面加快發展,為我國農業科學技術資訊化打下了良好基礎。已建成了“中國農業科技資訊網”、“智慧化農業資訊技術應用示範工程”、“中國作物種係資源資訊網”等大型資訊系統和專業數據庫。90年代以來,資訊技術開始在農業生産中得以應用和推廣,在農業資源測量、環境與重大自然災害監測與預警、病蟲害和水旱災害預測預報以及災情評估和減災對策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為農業發展提供了寶貴的資訊和決策諮詢。資訊技術對傳統農業的改造,既是新農業科技革命的重要標誌,也必將對我國現代農業的發展産生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中國農業資訊網 2001年9月28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