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彩電業不能退出一批就虧損一片

    今年上半年,國內不少彩電企業業績下滑,紛紛發出預警公告。彩電業歷史上首次在上半年結束時就大面積預警的現實,讓這個市場化程度最高的行業在酷暑中感到陣陣寒意。 對此,國家資訊産業部副部長曲維枝發出警告,如果彩電業仍不進行産業調整,不能走出去開拓市場,整個行業就有“崩盤”的危險。網上正在風行《東北人》,以下可為《東北人》的彩電版——

    上市公司發中報,虧啦

    彩電巨頭不説話,傻啦

    多虧一個價格戰

    一切責任他承擔,好啦

    有人問為什麼?

    彩電哭:

    俺們那旮都是國有資産

    俺們那旮總産4000萬

    供過於求,不打價格戰,怎麼辦?

    俺們那旮沒退路

    俺們那旮問題都成堆

    俺們都是活雷鋒

    俺們都是搬運工

    俺們不承擔誰承擔?

    一個曾被譽為加入WTO後,中國最有競爭力的行業,為什麼會走到今天的地步?出路又在哪?本報約請了兩位人士——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副所長陳淮博士、中國電子報家電週刊副主任王寶鈞,就此進行一下探討。

    ■別把責任推給價格戰

    主持人:目前預虧及虧損的彩電企業,大都將責任歸咎於無休止的價格戰。二位對此怎麼看?

    陳淮 :每年4000多萬台的彩電産量,對應的是2000多萬台的需求。供大於求的情況下,要麼降價,要麼減産,沒有其他的路可走。而持續降價就會虧損,這沒什麼不正常的。國外的上市企業股價若從20多元降到八九元,老闆早就跳樓了。我們不要再扯什麼價格競爭是虧損的主要原因,而是要找一個退出機制,讓那些病弱的個體退出競爭,當然這個病弱的個體不一定就是那些年輕的、個小的。

    王寶鈞:這與政府調控能力弱有關係。過去,中央政府管彩電;由於彩電屬於競爭性行業,中央政府退出了,但地方政府又進來了。為什麼?因為彩電企業可以給地方帶來實惠,可以給地方政府臉上“貼金”。企業要給政府“貼金”,就必須做大規模,要創造知名度,而通過價格戰,企業就可以迅速做大規模,一舉成名。因此,價格戰成了中國彩電企業最好的一種投機手段,用好了,政府、消費者都滿意;用不好,由政府兜著。這次彩電業虧損,為什麼廣東省首先召開了研討會,因為業界有一個説法:“西南一隻虎,東南七匹狼”,這次預虧的企業大都集中在廣東。由於彩電企業與地方政府割不斷、理還亂的複雜關係,企業對地方政府的依賴性很強。如果政府不斷了虧損企業的“輸血”管,虧損的窟窿就會越補越大。

    ■彩電業

    為什麼爭第一

    主持人:除了地方政府的原因,企業自身在生産製造、市場行銷方面是不是也存在一些問題?

    陳淮:我覺得在這裡應該特別強調企業和工廠的區別。在廣東一帶有很多這樣的製造中心,不管什麼彩電,相當一部分是在這些生産線上製造的。實際上,現在工業經濟理論都在強調“企業與工廠”。我們一直在講規模經濟,但規模經濟只對工廠有益,對生産過程有益,對企業並無益。規模經濟指的是通過大量生産,運用大功率機器設備降低生産成本。對企業而言,規模太大了反而會“規模不經濟”。企業的利潤來源於市場,只有生産出適銷對路的産品,將産品賣出去,才能實現利潤,賣不出去就是庫存,就不是利潤。而産品最後能不能賣出去,以什麼價格賣出去,並不取決於企業,而是取決於消費者。所以,企業在組織生産和市場行銷時,一定要給自己“定位”,不能盲目生産。

    王寶鈞:雖然我們的企業也一直在喊以銷定産,其實,我們還是在以産定銷。許多企業都喜歡爭第一,並圍繞“第一”來組織自己的生産。為什麼爭第一?因為得了第一,可以獲得地方政府和銀行的支援,可以獲得行業地位,可以發號施令。所以彩電業為爭第一,紛紛得了“大頭症”,只要大,不要強。現在我們的産能已達到4000萬台,但哪一家企業能説出有多少臺是消費者需要的、是實際有效的生産呢?因為不知道消費者的實際需求,不知道自己生産多少臺是有效的,所以,生産越多,庫存越多。為了消化庫存,就不得不打價格戰,就淡季打到旺季,以至現在彩電已經沒有淡旺季的區分,只能靠降價這惟一的“賣點”來刺激需求。因為定位不準,在市場行銷上,也就沒有長期的品牌塑造,只會跟風,搞概念炒作,什麼時髦,什麼流行,就炒什麼。本來是很好的技術,一經彩電業的“大染缸”一染,就變得五顏六色、亂七八糟。

    ■先做立定跳遠

    後做三級跳遠

    主持人:有人説,中國彩電業4000萬台的産能,只是相對過剩,是企業無力開拓國際市場和農村市場的過剩;是企業自己嚇唬自己。是嗎 ?

    陳淮:通行的説法是:彩電全國年産量4000萬台,而總需求量只有2500萬台,所以彩電必須降價!但是,誰規定的全國每年只需要2500萬台彩電呢?是挨家挨戶地到老百姓家裏去問了?還是按每年電視的淘汰率推測的?從彩電業的現狀來看,全國上規模的企業有十幾家,每家企業上市機型上百個,但其中功能設置、技術含量大部分重疊的,佔到70%以上。彩電業的生産過剩,從很大程度上説,是産品同質化的過剩,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對市場需求的推測,落腳點在企業,而不在消費者的實際需求。所以説,彩電企業所説的供大於求是建立在虛構的基礎上。也可以説,彩電業一直強調的供大於求只是低層次的供大於求。

    王寶鈞:都説彩電業是一個大泥潭、大火坑,為什麼就有不怕死的往裏跳?日前,先科老總前往日本與新力商談合作生産電漿大螢幕電視事宜;北京兆維公司的領導也正在法國與湯姆遜公司洽談合作生産大螢幕背投電視;山東萊州黃金集團有限公司與美國成功集團有限公司共同出資興辦的一家中外合資企業合作生産的液晶電視即將面世。在彩電業無錢可賺的情況下,為什麼還有這麼多企業進入電視行業?這就是説,現在的市場還有許多空白,比如背投電視、電漿電視、液晶電視等等。所以,我們的彩電企業要加強研發投入,生産真正適合消費者需要的産品。

    主持人:彩電業的病根是沒有退出機制,症狀是同質化的過剩,那麼藥方一是“斷血”——斬斷企業依附政府的輸血“臍帶”;二是“換血”——讓外資和民營資本進入,減少彩電業的國有資本成分。對嗎?

    陳淮:從理論上講,價格競爭有利於促進創新和降低成本,有利於消費者,最重要的是有利於淘汰劣勢企業。但“遊戲規則”到了彩電這兒就得急剎車:作為曾經是或現在依然是地方財稅支柱的電子工業,一個彩電企業往往肩負著支撐地方財政和解決就業兩大重任,即使是零利潤或負利潤的企業也不肯或不能退出市場。因此確立理性的經濟主體是整個社會經濟合乎邏輯發展的關鍵。具體地講,市場經濟下的企業再也不應該是地方經濟的保姆,而應是為出資人利益而辦。惟其如此,企業在市場中才能“玩的是自己的錢”。而促成此種演進的,一方面需要政府宏觀調控力度加強;另一方面,殘酷的、以犧牲為代價的競爭,恐怕仍是眼下不可避免的。

    王寶鈞:我覺得首先是要“斷血”,只有讓那些該死的死掉,那些能活下來的才能活好。查查那些巨虧的企業,銀行還欠多少貸款,對扭虧無望的企業,就要徹底“斷血”。如果要“換血”,就要讓能進來的進來,能退出的退出。但現在彩電仍然實行許可證管理,加大了外來資本進入的障礙,不利於充分競爭。加入WTO後,中國彩電業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位置:充分用好自己的比較優勢,該做品牌的就做品牌,該做貼牌就做貼牌,做不了全能冠軍,就做單打冠軍。只有先做好立定跳遠,然後才能做好三級跳遠。

    《北京青年報》2001年8月10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