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街邊零售”遭遇信用危機

    消費者對失信商家的報復,短期內一般很難察覺。但在一個有選擇的市場中,這種報復對商家往往是致命的。

    曾經為活躍市場作出過巨大貢獻的“街邊零售”,目前正處於這樣的危機之中:由於害怕上當受騙,越來越多的城市居民開始選擇在大型超市購買蔬菜、大米和其他日用小商品。而經營此類商品,曾經是街邊零售業的傳統優勢領域。

    籍貫湖北的曾先生3年前來重慶大學任教。來重慶後,他在街邊零售店買過兩次東西,一次是單獨買衣服,一次是與一起到重慶的同學買皮箱,結果都是高價買了假貨。油光锃亮的"真皮"箱甚至只用了一次就裂開了,一看,全是塑膠。現在,哪怕是買一條毛巾,他也不惜坐幾站車去大型超市。"其實幾塊錢的毛巾,就是買了假貨損失也不大,但我就是反感他們騙人,不願再跟他們打交道。"他説。

    在位於重慶市江北區觀音橋的家樂福大型超市,幾乎每天都是從早到晚人流不斷。每天下班前後和節假日,蔬菜、水果櫃檯前還得排隊。有些家庭主婦幾經週折,排隊過秤、排隊結賬,其實只是為一小捆空心菜或者半隻西瓜。一項調查顯示,不少顧客選擇大型超市,是為了躲開近來頻頻發生的"有毒食品"。

    當地的社會學者還找到了另外的原因。他們分析説,在缺乏信任的情況下,顧客總是有一種"要吃虧"的心裏。因為店主知道商品的真偽和底價,在交易過程中始終處於有利地位。而顧客為免上當,不得不學會識別各種各樣的商品,還往往要"貨比三家",弄得身心疲憊。這樣一來, "街邊零售"也就失去了方便、快捷的競爭優勢。重慶一些大型商場曾經試圖通過允許侃價吸引顧客,不久就發現這樣做適得其反。

    在觀音橋開了10多年服裝店的一位店主透露,由於業務逐漸減少,他和附近的經營戶都只能寄希望於從每一筆業務中賺更多的錢,要不就“做不起了”。這樣的如意算盤看似聰明,卻使街邊零售業主和顧客間的信任關係雪上加霜。幾年前,許多零售店在競爭中爭先恐後打出“揮淚大甩賣”、“跳樓價”,被顧客慢慢識破後,又請人假裝顧客造成搶購假像。其後果,是進一步失去顧客的信任。去年下半年開始,每天都有兩男三女在觀音橋以做“托” 的方式賣“皮具”。但今年以來,記者再沒有看到過一個顧客在這個攤點前停留。不久前,這夥人終於撐不下去,消失了。

    社會學者認為,“街邊零售”的困境,是哲學上所謂 “理性的非理性”的最好説明:誰都認為自己的決策最大限度地為自己爭取了利益,但大家都同樣做的結果,是對包括自己在內的整體造成嚴重的危害。市場主管部門對此必須加強引導和監管。

    一位市場人士説,大型超市越來越方便快捷,還可以一次性集中採購,適應了日益加快的城市節奏,這是其吸引市民的主要原因。他也承認,“街邊零售”普遍的急功近利趕跑了部分顧客。

    大概是受客流增多的刺激,重慶的一些大型超市近來也新添了不少經營項目。重慶一家知名度很高的大型超市,最近幾個月都有一位小姐在出口處提醒顧客“可以憑購貨票抽獎”。起初應者雲集,但一些老顧客很快就反感了: “一樣是坑人,説是中了一條‘金項鍊’,然後讓你掏60塊錢的‘包裝費'。那‘金項鍊'在大街上20塊就買得到。”

    大型超市也開始以自己的信譽為賺錢的“成本”,對消費者絕對是一個壞兆頭。但對於正期盼“回頭客”的街邊零售業主,這大概是一個千金不換的好消息。

    新華社 2001年08月10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