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日人士預測我入世後農業發生的變化

    日本《國際貿易》雜誌最近刊登丸紅公司北京事務所要員所寫的一篇文章,題為《中國入世與中國的農業》,摘要如下: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已是一個現實問題。中國入世後對小麥和玉米等穀物的進口很可能增加。與此同時,中國肯定將調整農業結構。中國農業的現狀、穀物進口的展望,今後農業的變化,引人注目。

    過去20年,中國實行了糧食增産政策,並且取得了成功。現在,穀物産量(通常,穀物是指小麥、大米,以及玉米等粗粒穀物。但是,中國的統計對象包括大豆和薯類。除了薯類之外,中美兩國的穀物産量都在4億噸左右。)與美國不相上下,中美兩國佔世界耕地的25%、穀物産量的40%、穀物消費量的35%。

    中國通過實行糧食增産政策,基本上實現了自給自足。但是,中國飲食生活的變化、耕地的環保對策和入世後進出口的結構性變化等,將繼續對世界穀物的供求關係産生很大影響。

    要了解中國的穀物供求關係,必須有全局與長期的觀點、局部與短期的觀點。所謂全局與長期的觀點,是指中國從13億人口的糧食安全出發,恐怕會在國家控制下繼續實行穀物自給自足政策。可以認為,這是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仍將堅持的基本姿態。

    所謂局部與短期的觀點,是指在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與全國的玉米供求係無關,廣東省等華南地區將從美國進口相當數量的玉米;隨著飲食生活的變化,製作麵包用的高級小麥需求增大,從加拿大和美國進口的高級小麥將增加。 

    特別是在加入世貿組織後,中國將給私營企業一定的進口配額,從而加速穀物進口的動向。這是因為,中國生産的幾乎都是適合於製作饅頭和麵條等品質較差的小麥。

    玉米是典型的飼料穀物。一般來講,飼料穀物的需求與肉類的消費成正比。可以説,肉類的消費是反映飲食生活變化的一面鏡子。現在,世界的玉米産量大約是6億噸,美國的産量約佔43%。

    世界的玉米年出口量大約是7000萬噸,美國佔70%以上。對美國來説,玉米是強有力的出口商品。

    對玉米的需求由發達國家擴大到發展中國家,是飲食生活水準提高的結果。美國的玉米出口對象到70年代為止是歐洲和蘇聯,之後擴大到了日本、中國台灣地區、南韓和東南亞國家。

    現在,中國一年生産1億多噸玉米。直到80年代中期,玉米産量有一半作為食品,消費者直接食用。然而,隨著肉類消費的增加,如今玉米幾乎都被當作飼料穀物。

    人們普遍認為,中國的飼料穀物需求將進一步增大,入世後會成為最大的玉米進口國。這大概是局部與短期的觀點。可以預料,如果中國的玉米供求關係嚴重失調,就會在國家控制下採取改善供求關係的措施。

    此外,如果高級小麥的進口因需求增加而擴大,必須全面調整供求關係,作為一項國策,大概中國將努力開發和生産高級小麥。

    對局部與短期的供求關係來講,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將帶動穀物的進出口。人們普遍預測,中國的小麥和玉米進口將由200萬噸增加到400萬噸。但是,難以想像這些動向會改變中國的基本農業制度。西方的農業與中國的農業存在很大的不同。

    中國隨著經濟發展,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擴大,現在農民的收入大約是城市居民的1/3。這麼低的收入只能買兩三噸玉米。與此相比,美國的玉米是在自由經濟體制下生産和流通,具有國際行情商品的特點。

    關於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中美兩國在農業補貼問題上發生了對立。美國希望中國遵守世貿組織規定的農業補貼比率(國內農業生産總值的5%),中國則要求享受發展中國家的農業補貼比率待遇(國內農業生産總值的10%)。中美兩國最終就8.5%的農業補貼比率達成了協議。

    現在,中國提供了40億美元的農業補貼,只相當於國內農業生産總值的2%。中國要求享受10%的農業補貼比率待遇,表明瞭它將繼續在國家控制下實現穀物自給自足的姿態。

    可以認為,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將加強全局與長期的農業制度,以便能夠適應局部與短期的穀物供求關係變化。

    

     新華社2001年8月6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