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看待價格波動

近來,有兩條經濟新聞值得關注:一條是市場上糧價和食用油價格出現了一定的價格波動。由於糧油是基礎性生産生活資料,有人擔心,由此會不會引發價格上漲。另一條是一些國內外經濟專家提出要謹防中國經濟出現“硬著陸”。由於上半年以來,由鋼材、金屬材料、水泥、能源等上游産品生産投資過猛、套用銀行信貸過大,驅動國內經濟有走熱的跡象,因此宏觀調控部門採用了多條經濟政策“消熱”,也意在防止可能出現通脹。

前者是老百姓感受得到的,後者主要表現為資産價格的虛高,老百姓一時還感受不明顯。但兩條消息結合起來,聯繫今年我國國民經濟在順利消解非典疫情的負面影響後仍然保持了超過8%的旺盛增長勢頭,分析起來的確意味深長。

目前,對通貨膨脹問題各方面顯得特別敏感,經濟學界出現了各種爭議。這是因為近年來一直存在通貨緊縮趨勢,而今年來,我國經濟運作開始強勁增長,固定資産投資、信貸、貨幣供應量大幅上漲,部分行業也出現了過熱苗頭,針對啟動國內市場需求的宏觀經濟調控政策也有相應的變化。

如何正確判斷這一變化,宏觀經濟政策如何適度調整,是人們關心的問題。不過目前總的基調仍是,要繼續保持經濟的穩健快速增長,在國內市場總體仍是供過於求的狀態下,啟動最終需求還是第一位的。

對於價格波動經濟學界有不同的看法。一種看法是,我國經濟剛剛走出經濟運作低谷,是一種恢復性增長。今年以來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基本在1%間徘徊,而物價指數超過5%以上才值得關注,説通脹還為時過早,也有人乾脆説它是一種通縮中的通脹,或者叫無通脹的經濟過熱。針對糧農産品的價格上漲,認為主要是近年來“谷賤傷農”,到處“圈地”使耕地減少,農民種糧成本又太高,致使糧食連續減産,供給不足自然促使價格上漲。當然這裡也不排除一些政策性考慮,近年來農民收入一直上不來,影響農村消費市場的啟動。糧價的適度上漲客觀上是向實際成本回歸,也有利於調動農民積極性,偌大一個國家,糧食自給關乎國家的糧食安全。

另一種看法是,現在的貨幣供應已相當於國民生産總值的170%,貨幣過量可以表現為物價指數的上漲,也可以不表現為物價指數上漲,而表現為資産價格上漲,形成資産泡沫。今年以來,國內房地産投資增長了34%,鋼鐵投資增長150%,機械投資增長74%,煤炭投資增長52%,紡織投資增長626%,均達到了空前水準。由於大量投資源於銀行信貸,在目前銀行資産品質不高、企業微觀效益不太好的情況下,由大量貸款支撐的增長其實是一種寅吃卯糧。所以面對經濟有熱的方面,也有冷的方面,有必要採取相應宏觀調控措施,控制住宏觀經濟的中長期風險。

從目前來看,在我國買方市場格局下,社會最終需求還啟動得相當不夠,由於許多的改革環節尚未到位,需求拉動型通脹短期內不會出現。而成本推動型通脹在一定條件下有可能發生。中央銀行近期發佈的三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認為,當前要適度控制貨幣信貸的增長,它既可以防止通貨膨脹,又可以防止通貨緊縮。

當前有關部門應當密切關注物價的中長期走勢,積極採取相應政策措施,特別是對於當前經濟運作結構性矛盾的解決,更多地要將發展的速度、改革的力度和老百姓的可承受程度結合起來,統籌兼顧,未雨綢繆,始終抓住經濟工作的主動權。(胡敏)

 經濟日報 2003年11月13日


國際大戶聯手抬價 神秘採購推動糧價上漲
農業部最新會診:農産品價格只會溫和上漲
糧食價格波動因果鏈條調查:收購價格突變
糧食安全=農業問題?
中國近期不會有糧食短缺 專家吁調整結構保平衡
糧油市場仍供大於求 專家提醒居民不要盲目搶購
針對糧油漲價 專家提醒:不必擔心通貨膨脹
專家稱糧油價格上漲意料中 11月有望走低
糧油漲價意料之中 “拐點”預測缺乏數據支援
物價“蝴蝶效應”引發社會關注 物價漲升動因解密
糧價上漲是新一輪通脹的前兆嗎?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物價恢復性上漲抑制通脹
中國價格將成世界價格?物價上漲背後有全球理由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