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價1997年來首次大面積上漲 專家稱短缺期將至

中國經濟時報報道説,從國慶後開始,中國糧、油、肉、蛋價格全面上漲,而這條“生物鏈”的源頭都在糧食,這一下子讓習慣了在通貨緊縮狀態下生活的中國居民感到不適應。

報道稱,在日前舉行的第四屆中國糧食市場化論壇上,專家提醒,這是進入新的糧食短缺期前夕的一個信號,中國糧食市場的拐點可能在2005年前後到來。

小麥、玉米、水稻等主要糧食品種的價格都在短期內猛然走高。10月16日-19日,中國主産區小麥價格突然強勁上漲,平均漲幅40-80元/噸,其中小麥大省河南由1020元-1120元每噸漲至1090-1120元每噸,甚至更高;與此同時,玉米價格出現反季節性上調,華北地區同比價位上漲80-120元每噸;而在安徽省,油菜籽和水稻收購價格比上年同期分別上漲了20%和10%左右。

糧食的漲價,直接帶來了麵粉、大米以及食用油、飼料等製成品價格上漲。如此短期內農産品價格的大面積上漲,是中國1997年來的第一次。

糧價的背後是供求關係的轉變。糧食專家、鄭州糧食批發市場總經理李經謀在論壇上介紹,中國糧食産量在1998年達到51229.5萬噸的歷史最高水準後,出現了階段性供過於求的局面,糧食價格也步入長期低迷。從1999年開始逐年減産,到2001年,累計減産5965萬噸。今年更是出現了中國三大穀物同時減産的局面。入秋以來水災嚴重,導致北方很多地方小麥播種受到較大影響。有關部門預測今年全國糧食總産量可能跌破4.5億噸。

“新的短缺期可能很快到來,2005年前後可能會出現拐點。如果遇到突發事件,也有可能提前到來。”李經謀説。

報道説,李經謀分析了造成糧食短缺的原因。一是糧食生産週期。二是糧食供給能力受抑制。

與此同時,中國的糧食需求水準卻呈剛性增長。“這是由於中國總人口的增長、城鎮化步伐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城鎮人口不斷增長、以及飼料用糧的不斷增加等原因決定的。”李經謀分析説。

報道稱,這次糧油漲價時,各地迅速採取了各種宏觀調控手段。如山西省物價局日前啟動了糧油副食品價格每日報告制度,北京市發展改革委建立了價格應急反應機制,把價格波動和影響控制在合理範圍之內。

由於新形勢下糧食短缺與以前的體制背景、市場發育情況迥然不同,李經謀認為,現實的方法是積極構建現代化糧食市場體系,用市場的方法解決市場問題。“通過市場機制,運用價格杠桿,推動社會增加對糧食生産的投入,把糧食資源配置到最有效的環節,並運用糧食市場對各種信號的發音比較靈敏的優點促進生産和需求的協調。”(華中煒)

中新網 2003-10-28


北京糧油價格出現波動 有關部門加強宏觀調控
專家:糧油價格波動屬市場行為 不必盲目囤積
太原等地糧油價格大幅波動 山西實行價格日報告
糧食減産顯效應 米、油、肉、蛋價要漲到2004年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