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商業週刊》:美國人失業不是中國的錯

——人民幣升值對美國貿易狀況和國內製造業就業形勢的影響幾乎可以不予考慮

〔美〕裏奇·米勒彼德·恩卡迪奧 謝曉譯

選擇批評中國,為美國疲軟的就業市場找替罪羊

在美國國會中,有關對中國商品實行高關稅的討論正在進行。擁有1·4萬成員的美國全國製造商協會也正在計劃向政府遞交反華的貿易指控,指責中國借助人民幣匯率獲得不公平的貿易優勢。美國政府方面也有行動。美國財長斯諾9月對北京訪問時就曾呼籲中國停止對人民幣匯率的嚴格控制,後來在阿聯酋舉行的7國集團財長會議上他又提出了類似觀點。白宮官員稱,總統布希參加本月在泰國舉行的亞太經合組織首腦峰會時,將和中國領導人再次提到類似問題。批評中國正成為一種時尚。

美國的製造業喪失了上百萬個就業機會,而中國對美國的貿易順差在不斷增大。從世界最著名的牛仔服裝製造商萊維·斯特勞斯到美國底特律的福特和戴姆勒-克萊斯勒汽車公司,很多企業都在裁員,前者剛剛宣佈將關閉其在美國的最後一家工廠並裁員2000人,而美國三大汽車巨頭———通用、福特和戴姆勒-克萊斯勒公司未來5年計劃裁員的人數累計將達到5萬。

各種各樣的政客感到了壓力。他們需要向自己的國民證明自己正在做些什麼。而中國的人民幣匯率和出口成了搶奪美國工人飯碗的“罪魁禍首”,成了美國政客、製造業商人和勞動組織的假想敵。之所以選擇批評中國,是因為這樣可以很容易為美國越來越疲軟的就業市場、不斷增加的裁員找到替罪羊。

但是,這些人似乎都忽視了至關重要的一點。美國這個世界上頭號經濟強國和中國這個近年發展最快的國家之間的關係,絕不是單純的貿易統計數字或者貨幣比價就能夠反映的。兩國關係相互交織,相互依賴的程度與日俱增,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複雜。

生産率提高和對日歐出口減少使就業機會少了

從英特爾到通用汽車,美國企業面對的是一項簡單的選擇:要麼對華投資,從而利用中國的勞動力優勢,佔據迅速擴大的市場,要麼輸給歐洲、日本和世界其他地區的對手。美國著名的3M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詹姆斯·麥克勒尼説:“過去我們的很多産品無法滿足中國客戶的需要,因此我們不得不到中國生産。這樣做不是為了減少美國的就業崗位,而是為了保持企業的競爭力。”早在1984年,這個總值170億美元的消費和工業産品製造商就成為第一個在中國成立控股企業的美國公司。

美國製造業就業機會的減少歸咎於中國是缺乏理由的。美國製造業就業人數在1979年達到頂峰,之後逐年減少。在過去3年裏,美國製造業就喪失了270萬個就業崗位。但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勞動生産率的提高和對日本等傳統市場出口的減少。很多美國的低技術含量的産業因為喪失勞動力成本優勢,不得不將生産基地轉移到海外,或者在全球競爭中退出,比如紡織業。萊維·斯特勞斯公司就算堅持到最後的幾家公司之一了。另外歐盟、日本等傳統市場的需求不旺,也造成出口下降。

貿易逆差的主要原因是出口的下滑而不是進口的激增

從數字上看,美國對華貿易的逆差的確日益擴大。但數字掩蓋了實情。首先,最近5年,美國貿易逆差的主要原因是出口的下滑,而不是進口的激增。

另外,隨著美國、亞洲以及世界其他地區的企業在人力成本較低的中國開設工廠,全球各地的公司和消費者都因物美價廉的商品獲益匪淺。在美國對華貿易逆差擴大的同時,它對中國台灣、新加坡乃至日本的貿易逆差卻在縮小。

中國增加的出口中,約65%來自在華的外國企業

中國自1994年以來增加的出口中,有大約65%來自在中國的外國企業而不是本國企業,其中包括很多美國大公司。在中國前40名的出口商中,有10家是美國公司,其中包括摩托羅拉和戴爾公司。另外沃爾瑪公司等零售商以來自中國的廉價商品來滿足美國消費者的需求。在過去5年裏,僅沃爾瑪一家公司從中國進口的商品總額就翻了一番,增加到120億美元。如今,在中國對美國的出口貿易中,它佔了近10%的份額。

中國允許美國公司參與它的發展

如果和日本比較,中國要比當年的日本開放得多。外國的汽車、通信設備和電腦製造商佔據了日益蓬勃的中國國內市場。通用汽車公司的首席經濟學家穆斯塔法·穆哈塔雷姆説:“中國允許美國公司參與它的發展,這有別於日本。”事實上,雖然中國的經濟規模只有日本的1/3,但它的進口額卻高於日本。今年前7個月,中國進口了從檢查非典型肺炎的X光機到工程用鋼板在內的各種産品,美國的出口總量增加了20%。美國商人説“中國是個大買家”。

當然,中國還並非一個理想的貿易夥伴。在保險開放、農産品關稅和智慧財産權保護方面還可以做得更好。另外,人民幣的匯率制度也可以更加靈活。但應該看到,日益密切的相互聯繫使華盛頓的反華態度只能局限在口頭上。人民幣即便有較大程度的升值,對美國的出口可能會有好處,但對其進口也未必有什麼影響。摩托羅拉公司的全球商業關係主管裏奇·布萊克説:“人民幣的升值對整個的美國貿易狀況和國內的製造業就業形勢的影響幾乎可以不予考慮。”

隨著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這個國家正在不斷開放它的經濟和市場,對於美國而言,正確處理美中關係,不該是抨擊中國,而是應該在互惠的貿易基礎上鼓勵中國繼續沿著開放的道路前進。(摘自10月13日美國《商業週刊》)

《環球時報》 2003年10月15日


美《商業週刊》公佈新興市場200大公司 中國移動居首
《商業週刊》1000大企業:“和黃”名列港企之首
《商業週刊》評選全球IT百強
商業週刊:中國IT市場回報高 國外公司爭相淘金
《商業週刊》公佈去年全球最佳和最差經理(附名單)
鐘彬嫻入選美《商業週刊》全球最佳總裁榜
《商業週刊》北京年會探討企業領導人話題
《商業週刊》2002全球股票市值最大50家公司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