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民間資本推動長三角經濟高速前行

快速積聚的國際資本和民間資本,如同兩台強大的引擎,有力地牽引著長三角經濟高速前行。

吸引外資的強力磁場

目前,江浙滬兩省一市累計批准三資企業近8萬家,

三地合同利用外資和實際利用外資分別佔全國的近五成和四成。世界500強企業已有400多家進入長三角,據不完全統計,這一地區合同利用外資累計近1500億美元。長三角地區已成為中國利用外資最密集的地區之一。

正向國際化大都市邁進的上海,無疑是外資進入長三角的橋頭堡。最新統計顯示,目前上海有184家跨國公司的地區總部和中國總部,5000余家商務辦事處,46家區域性、全球性研發中心,69家外商投資性公司。福特、摩根、家樂福、麥德龍等國際採購服務公司紛紛入駐。而國際貿易性公司更是數不勝數,僅外高橋保稅區就有4800家。

在江蘇,最近10多年間已有600多億美元的外資大規模投入。這個經濟大省的經濟已連續24年保持兩位數的高增長,其中外資的牽引作用居功至大。目前江蘇經濟的外貿依存度達到54.7%;外商直接投資佔全省固定資産總投資的比重達1/4;涉外稅收佔全省稅收總額的比重超過1/3。

過去人們一直被認為是個私經濟"一統天下"的浙江,近年來利用外資的增幅和金額也令人刮目相看。尤其是地處"長三角"南翼的浙北地區,利用外資的步伐直追蘇南。

在外商投資的推動下,長三角地區的迅速崛起並成為國際性的製造業高地。

上海領跑中國的半導體和光電産業;蘇南已建立起筆電電腦與TFTLCD顯示屏的産業鏈;浙江推動無線通信産業,打造全國一流的手機製造基地。每天,大批標有"中國製造"的商品源源不斷地從這裡走向世界。

民資活躍的寬廣舞臺

今天,長三角地區的民營經濟正以前所未有的蓬勃態勢,迅速壯大並擔綱起推動經濟增長的重任。

不久前開工的杭州灣大橋118億總投資中,浙江民營企業控股50.26%,開啟了中國民間資本進入國家特大型基礎建設項目的先河。事實上,在民營經濟大省浙江,民間投資早已成為推動該省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動因。浙江大學經濟學院張旭昆教授認為,在浙江的全社會固定資産總投資中,民間投資已接近"三分天下有其二"。

在上海,私營經濟對增強上海經濟綜合實力的貢獻日益顯現。目前上海每兩家企業中有一傢俬營企業,每3名職工中就有一人在私營企業就業。而連接長三角各地的上海高速公路有7成是由民營資本打造的。

在鄉鎮企業遍地的蘇南,民資的激活,為江蘇經濟注入了另一脈源頭活水。截至今年四月,江蘇私營企業總戶數已突破30萬戶,居全國首位。一向以外向型經濟見長的蘇州,去年民間投資已超越外資,在各類投資主體中躍居第一位。

有關專家指出,未來GDP的增長,很大程度上將依賴於"內生型"機制的培養,並可在相當程度上抵禦外界不確定因素的制約。目前長江三角洲各地如火如荼的民資,將為這一地區經濟的持續發展鑄造後勁。

兩大"引擎"共領風騷

曾經對外資、民資各有倚重的長三角各地,近年彼此取長補短,經濟發展日益呈現出民資和外資雙管齊下的"同質化"特徵。

地處蘇南的常熟市,最近兩年來,該市抓住第一輪國際資本和産業轉移的契機,及時調整開發區佈局,提高外資項目的承載力。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包括12個投資1億美元以上的項目在內的一批用電量大、用地量大、用水量大、運輸量大的外資項目紛紛落戶沿江經濟技術開發區。今年上半年,該市合同利用外資和私營企業註冊資本雙雙超過百億元,出現外資和民資比翼齊飛的喜人態勢。

在長三角地區,和常熟情形相似的比比皆是。外資和民資還呈現出相互促進,融合發展的局面。外資企業密集的昆山市,因為外資的大量涌入,帶動了當地民營經濟的大發展。當地數百家民營企業,現在已納入外資企業的供應鏈。

上海市經過多年的投融資體制改革和探索,已經形成了"政府引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的社會投資增長機制,政府財政資金投資的比重越來越小。去年,上海固定資産投入中的98%來源於與政府資本相對應的外資和民資。

在外資、民資兩大"引擎"的驅動下,長三角地區經濟發展已步入快車道。

今年上半年,長三角地區國內生産總值、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到帳外資、出口等各大主要經濟指標的增速均明顯高於全國平均水準。而這種狀態在長三角地區已持續多年。(陳琪 俞麗虹)

上海證券報 2003-9-19


"後花園"概念淡出 長三角城市關係有新變
金陵論壇:“長三角”地區是臺商的機會
上海聯合16城市 長三角將建成世界第六大城市群
長三角經濟互動又有大手筆 上海電氣接到50億訂單
在長三角城市群搶先 無錫對香港開放服務業
海平面上升威脅長三角珠三角投資環境
長三角告別後花園 創業在蘇州生活在上海成潮流
長三角15市6項第一 湖州幹部政績考核淡化GDP
長三角15市6項第一 湖州幹部政績考核淡化GDP
王方華評長三角珠三角7差異 依賴港澳影響粵企視野
六省一市共商大計 長三角客運合作擴大到華東片
長三角新格局已漸次顯露 上海確立核心城市地位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