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茶飲料上演飲料市場爭奪戰

    夏天是飲料的世界。幾天沒去超市,發現平時寬闊的過道突然被堆積如山的瓶裝飲料佔據,一些名牌純凈水已貼上了1元左右的標價簽。最引人注目的是各式各樣的茶飲料,喝後讓人如沐清涼之風。

    “茶飲料賣得不錯,這幾天的銷量甚至超過礦泉水和可樂。”在上海市平涼路上的一家聯華超市,收銀員笑著説。

    而遠在山城重慶的我國著名茶飲料專家、西南農業大學食品科學學院教授劉勤晉在電話中明確地告訴記者:“茶飲料將在中國掀起第三次飲料浪潮,甚至取代飲用水的地位,與發展多年的碳酸飲料爭奪飲料市場的‘霸主’。”

    “改行”搞泡茶,攪翻我國茶飲料一泓靜水

    我國有悠久的茶文化史,但把茶“涼”在瓶子裏賣,卻是到1996年才有的事。儘管國內最早開發茶飲料的“旭日升”去年僅冰紅茶就賣了23億元,但這在巨大的飲料市場中仍波瀾不驚。因為直到去年,全國各類瓶裝茶飲料總銷售量只有185萬噸,這與佔飲料市場銷售額40%的碳酸飲料和以20%的份額居第二的飲用水相比,並不是個值得驚異的數字。

    悄然發展起來的茶飲料,大都各據一方,相安無事。比如,進入上海市場多年的一種日本烏龍茶,儘管有著與梅林正廣和合作的優勢,但它似乎甘坐申城一地。但是,隨著世界飲料巨頭的到來,徹底打破了這種平靜。

    4月初,美國可口可樂公司把在香港市場推出不到半年的新品“嵐風”蜂蜜綠茶帶到上海、杭州等內地市場。在看似平常的品牌宣傳中,人們發現,這個一向以經營可樂等碳酸飲料聞名的世界飲料“巨頭”,不僅破天荒地在中國打出“多元化”旗號、將自己定位為“全方位飲料公司”,而且似乎在一夜之間就涉足中國所有茶飲料品種。除了先聲奪人的蜂蜜綠茶,茶飲料品種一應俱全,如烏龍茶、茉莉花茶、冰檸檬茶等。

    “他們積極進軍中國茶飲料市場,主要原因是這幾年國際碳酸飲料市場滑坡,而中國茶飲料市場潛力巨大。”劉勤晉教授認為。據介紹,發展100多年的碳酸飲料,從營養健康角度,對人體並無益處。

    茶飲料低熱量、低脂肪、低糖,具有營養、保健療效及消暑解渴的功用,“開瓶即飲”的消費方式又符合現代生活方式的要求。因此,近幾年在國際上,茶飲料以年增長率17%的速度發展。日本有200種茶飲料,全年消費達360萬噸;美國茶飲料也達到20億美元的銷售額;在我國,茶飲料消費量更是每年翻倍地增長,2001年,茶飲料産量預計將達300萬噸。對此,可口可樂當然不會不動心。

    “我們在美、德、日設立了研究開發中心,世界各地開發成功的産品都可以互相引進,並根據當地市場需求和消費者習慣進行調整。如在中國開發的‘烏龍茶和茉莉花茶于去年被引入新加坡,同時,還開發了新加坡消費者喜愛的金橘茶。有一種蜂蜜綠茶是在日本研製的,被日本和中國香港消費者普遍接受,現在,將它引入了中國內地。”可口可樂(中國)飲料有限公司新飲料部總監蘇斐然介紹説。

    一個月銷售茶飲料6000噸。憑優勢,我們能“笑到最後”

    似乎“純屬巧合”,可口可樂公司的一種綠茶登陸滬、杭一個月後,杭州娃哈哈集團宣佈涉足茶飲料:5月初,推出非常系列茶飲料。這些低糖綠茶、冰紅茶、冰綠茶等新品,借助自己的銷售網路,在全國城鄉市場全面推開。據説,到6月初的一個月中,非常茶飲料銷售6000多噸。

    “作為中國最大的飲料企業,我們自然不會放棄茶飲料市場,對能否‘笑到最後’充滿信心。”6月14日,杭州娃哈哈集團對外聯絡部負責人何小姐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從純凈水市場發展已經看出,茶飲料市場也會有群雄紛爭的過程,但最終會形成幾個大品牌掌握整個市場的局面。畢竟茶飲料的生産與純凈水一樣,需要鉅額投資及良好的銷售網路作支援。

    在隨後給記者發來的電子郵件中,何小姐認為“我們認為優勢還是十分明顯”。“起碼龍井茶葉的優勢其他企業沒有,同時,品牌效應、知名企業對品質的控制、良好的口碑,均是普通企業無法企及的。”

    三大難題迎刃而解。巨人之戰讓小企業走開

    茶飲料經過5年的發展才引起國內外飲料巨頭的垂涎,其中有技術方面的原因,也有市場顧慮。

    據介紹,一是在生産技術上,因為茶水冷卻後,茶多酚與咖啡鹼絡合反應出現的渾濁、沉澱現象難以解決。二是國家不鼓勵國外流行的不透明金屬易拉罐包裝。三是國人不喝涼茶、不喝隔夜茶的飲茶習慣難以改變,市場開拓費用高。

    隨著時間推移,這三大難題迎刃而解,首先是全面解決茶水絡合反應的技術已經成熟且容易獲得,技術壟斷沒有了屏障。二是聚酯透明塑膠的廣泛應用。三是中小茶飲料企業的市場推廣和“西風東漸”的作用,龐大的茶飲料消費群已經出現。

    “人們原以為茶飲料消費群是平常愛喝泡茶的人,但事實上這些人對瓶裝茶基本上是排斥的。意想不到的是,14歲至35歲這樣一個消費慾望和購買力都強的年輕人成了茶飲料的主力軍,追求‘天然、健康、快捷、方便’成為時髦。”

    因為利潤較厚,各省市飲料企業在結構調整中對引進上千萬元一條的茶飲料生産線興趣極大。

    “但是,年銷售在3000噸左右的企業將毫無利潤可圖。因為與世界巨頭的市場競爭,不能用‘人海戰術’,而應當學會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做大、做強。”劉勤晉教授説。

    人民日報 2001年06月18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