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生態農業成廣州“亮點”

    觀點

    ●都市農業率領我國農業參與國際市場的競爭。

    ●都市農業的政策重點不在於種什麼、規劃什麼,而在於解決發展過程中的金融、土地、財政、公用設施等問題。

    ●都市可以沒有農村,但不能沒有農業。

    ●都市農業必須解決農業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這對矛盾。

    ●發展都市農業和西部大開發完全相容。

    ●把農業的發展納入城市規劃,這是新的城市觀。

    ●在如何提高都市農業效益這個問題上,觀光農業絕不是將來的主流。

    日前,記者從廣州“21世紀都市農業論壇”上了解到:廣州發展現代化都市型農業成績斐然,都市型農業産業結構初具規模,農業生産呈現多元化的增長趨勢。

    【農業産、銷呈多元優勢】

    近幾年來,廣州市引入現代化都市型農業的發展模式,借鑒國內外發達國家和地區農業發展經驗,力爭把廣州建設成為具有山水田林特色的現代化中心城市。發展都市型農業,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2000年全市農業總産值163.05億元,增加值94.42億元,農民每人平均年純收入6085.97元,與“八五 期末相比,分別增長29.79%、32.87%、35.77%。同年實行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的耕地面積達127358畝,已形成農業産業化組織100多個。到“九五”期末,農業中科技進步的貢獻率60%。為廣大農戶提供的農業資訊網也在去年正式開通運作。

    廣州市農業的非生産功能得到挖掘,發展了一批森林公園、旅遊農莊、設施農業示範場、花卉博覽園等觀光農業、休閒農業。一些觀賞性較強的農産品如孔雀、鸚鵡、金錢龜、觀賞魚、觀賞類蔬菜等逐步形成規模化生産。全市農業種植業産值佔農業總産值的比重下降到了50%,而畜牧水産業産值比重卻上升到49%。

    在農産品市場體系完善方面,廣州日益成為産地市場———中心批發市場———零售市場三級體系的農産品集散貿易中心。

    【“三個三”的特色思路】

    由於農産品存在結構性、季節性、區域性的過剩而出現的農業産業結構缺陷,市委、市政府出籠了有廣州特色的“三個三”農業産業結構調整思路。

    一是在區域佈局上逐步形成三個圈層的合理結構。第一圈層是近郊,側重以蔬菜、花卉、林果、草坪等綠色園藝産業為主,發展健身、休閒、體驗型農業,限制發展畜牧養殖業。第二圈層是中郊,實行種養加多种經營,因地制宜地發展優質谷、蔬菜業、林果業、畜牧業、水産業、花卉園藝業、種子種苗業和觀光休閒農業等七大主導産業,以及農産品的加工和流通業。第三圈層是遠郊,建成廣州市名特優稀土特産、反季節農業、特色農業、生態農業、生態林業、休閒度假農業和速生豐産林的重要基地。

    二是在農業的功能開發上使農業從過去主要為保障城市供應的單一生産功能向同時兼顧生産、生態、生活功能的三維空間結構轉變,發掘廣州市農業資源的生態功能、文化功能、教育功能、旅遊功能等等。

    三是在産品形態上使農産品生産從偏重於為城市居民提供鮮活食品的一元結構,向既為國內外市場提供食品,又為工業提供原料,同時也為城鄉居民提供精神産品的三元結構轉變,從而更加適應現代化中心城市建設。

    【生態農業的新亮點】

    據了解,目前廣州市推進現代化都市型農業建設中,重點發展的是生態農業。在白雲區等地,村村通水泥路工程已經全面啟動,這將使都市型農業發展的環境和條件得到根本的改善。在番禺區沿海建設紅樹林風景區,為全市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山水城市 建設提供了多功能的綠色屏障。今後幾年,廣州將陸續出現白雲山帽峰山7萬畝生態公益林、芳村區花卉博覽園、海珠區萬畝果園、天河區綠網工程、黃埔區龍頭山森林公園、番禺區大夫山森林公園、化龍農業大觀園等一批生態農業示範區。

    【引進外資,尋求再發展】

    據不完全統計,廣州市現有外向型農業企業200多家,其中外資出口企業130多家,內資出口企業72家。全市由外商獨資或中外合資興辦的農業項目共220個,實際利用外資累計3.62億美元。發展都市型農業,廣州將仍然積極引進外資,並著重解決農業保險、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農村集體經濟産權主體的法律地位不明確、農村城市化等問題,尋求都市型農業發展的新契機。

    《人民日報》 2001年06月08日

相關新聞

廣州市政府動遷未獲政協立案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