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氣市場大整合暗潮涌動

    機械工業經濟管理研究院副院長劉建一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時,很擔憂因為中國電氣行業核心技術不掌握,將來中國電氣市場的格局會從“兩大一小”變成“一大兩小”,即由國企、跨國巨頭兩家並肩馳騁中國市場變為跨國公司一家為主,國企、民企兩家為輔的局面。

    所以説,上海電氣許偉倫提出,適當的時候,國企該退的就退,集中力量搞幾個重頭産業。許偉倫一説主機製造業就深有感觸,全靠引進消化這條路肯定只能落後於別人,要自己開發需要國家高額資本投入支援。為了改變這種不確定的未來,記者看到國內的電氣行業正在自發地醞釀一場大整合。

    小蟲吞大象

    劉建一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用“兩大一小”來描述國內電氣市場格局。所謂“兩大”的第一大是指國企大佬,主要做強電,價值高,一台機組就可能上百萬數億元,有代表性的是“三大動力”和“三大輸變電”,“三大動力”包括上海電氣集團、哈爾濱電站設備集團、東方電氣,“三大輸變電”分佈于東北電、西安輸變電、上海電氣。

    第二大是指以GE、西門子、ABB、三菱為代表的國外企大鱷,劉建一在談到人力成本上的比較優勢時舉例説,我們一家老國企的人數相當於ABB的10倍。

    所謂“一小”是指民營工業電器生産企業,主要做弱電,市場價值相對較小。劉建一告訴記者,電氣業內民營與國企巨頭的實力相較目前還如同饅頭和法國大菜的區別。不過,記者在調查後發現這“一小”民營正是業內整合的發動機,頻頻出擊上演小蟲吞大象的好戲。

    這些民營企業主要聚居於低壓電器之都溫州柳市鎮。國內原本有上海、京津、瀋陽、天水、佛山、遵義六大低壓電器基地,柳市民營電器的崛起幾乎使國有低壓電器全軍覆沒,柳市人告訴記者,這六大基地的總工都跳到溫州來了。

    這些靠低壓電器發展起來的民營企業眼下已發展到一定程度,正在借電力大發展的東風擴大規模和産業結構升級。柳市吳存忠書記説,全鎮20家大企業集團中1\3以上的有並購大型國企之舉。

    這其中最大的一樁小蟲吞大象的努力就是民企大佬正泰與國企大鱷東北電之間的故事。此事未成,有業內資深人士告訴記者雙方的分歧在於,東北電欲打捆整體轉讓,而南存輝只能籌資10億,正泰只看中了集團中的瀋陽變壓器廠,欲借此機會大舉向高壓進軍,該廠是亞洲最大的變壓器生産基地,歷史長達50年。正泰宣傳處處長廖毅給出的解釋是雙方觀念不同。正泰集團辦公室副主任張興華很惋惜地告訴記者,如果重組成功,沈變馬上就能活起來,因為正泰手裏已經握有大量的訂單可讓沈變開足馬力。不過雙方的合作也不是到了全崩的地步,據説還在接觸之中。

    正泰至今雖還未有對國企的購並行為,但正泰宣傳處處長廖毅卻別有見解,他認為正泰走的是與別人合作高科技聯合發展之路。例如與山東魯能的合作,如想兼併對方簡直是天方夜譚,最後走的是合資之路,成立山東魯能正泰電子有限公司,生産電錶,各佔50%股份,正泰有機械錶的優勢,魯能有電子錶的基礎,雙方優勢互補。寥毅説類似模擬的合資企業正泰還有7家。

    柳市民企目前數得著的一項國企收購案可能要算人民集團鄭元豹重組江西變電設備總廠案了。鄭告訴記者,重組後,他只派去了一個人,其餘全部用原班人馬。

    德力西老闆胡成中走的顯然是另外一條路,他除了收有西子變壓器之外,近兩年在新疆大舉重組國企,成功地進入了當地的房地産、公交事業,去年在房地産上凈賺4千萬。

    德力西集團辦公廳姚主任的分析意味深長,他説,低壓電器的市場太小了,全國一共就200億,柳市2000多家企業就佔了60%,德力西佔20%也不過才40億。

    所以,德力西向高處尋求空間肯定是必然的,依記者分析,胡成中走的是一條迂迴之路,主業副業一起上先擴大企業實力要緊。其實德力西收購國有大型輸變電的談判一直在進行。

    德力西副總張智躍是官員出身,他説不到企業不知道人才有多缺乏,企業購並目前最缺的其實是人才,儘管來應聘的MBA非常多。

    行業整合的第二股動力來自外企,記者在柳市街頭看到了許多同業跨國巨頭的廣告。德力西集團副總裁張智躍接受記者採訪時説,你千萬別以為外企看不上低壓電器這種低端領域,如果這樣想,何時被人家吃掉都不知道。人家都在研究柳市。外企在進入國內時都與柳市的企業談過合作。

    正泰張興華先生告訴記者,曾有跨國巨頭要出兩到三倍的價錢收購正泰,被南存輝拒絕了,對南而言需要的已不是錢而是事業平臺。

    張智躍對記者説,現在産業升級了門檻高了競爭更殘酷,不是6個人爭激烈,3個人爭就不激烈,其實越是高等級的競爭越是激烈。

    柳市的危機感和雄心

    機遇的確造就了柳市,但令柳市鎮書記吳存忠很憂心的是,新一輪電力投資,需求層次不同了,需求向中高壓、向輸變電産品發展,而這恰恰是柳市的弱項。吳書記認為,對柳市而言挑戰大於機遇。

    記者對十幾家民營企業調查下來,發現這些身家巨富的溫州老闆們大多與書記一樣危機感十足,認為行業和本企業面臨的挑戰大於機遇。

    德力西集團顧問趙瑞馨認為柳市産業結構升級面臨很多困難:柳市産品的優勢頂多是在低壓,産品結構還跟不上需求;産品檔次低,未來幾年陷在這一漩渦中會很困難。

    受聘于正泰的老專家王書成認為低壓電器沒有高端的,柳市産品的特點是低成本低價格,國家重點大型項目很難進去,這些項目首選的首先是跨國巨頭的産品,其次是國營大企業。王書成認為未來5年內很多企業都將為大企業所兼併。

    長江電氣集團董事長施中旦認為,此次電力投資機遇是高檔次的投標機會,與以前的低檔機會不一樣。施中旦是位穩健的保守派,他1976年就開始搞工業電器,是柳市最早入此行的。施中旦一直認為工業電器不能做大,利潤越來越低了。將來柳市鎮不可能有20幾家集團一起搞工業電器,3家了不起了,施斷定這種變化5年內必定發生。據他估計,目前柳市企業應收帳款至少達20億,有些企業實際上已經破産了。所以施中旦提早行動,逃離工業電器向環保産品轉型。

    2000多家企業裏面哪些將是未來的勝出者呢,人民集團董事長鄭元豹雄心勃勃,堅信機遇大於挑戰,當屬柳市樂觀派的代表。鄭為自己的企業命名“中國人民集團”,人民集團近兩年可謂異軍突起,被稱為是柳市發展最快的黑馬。鄭老闆告訴記者事實上人民目前生産的高壓電器産品和成套設備已成為新的主導産品,鄭元豹吐露雄心“要吃跨國企業”,很多同行不信,鄭元豹坦然一笑堅守自己的鴻鵠之志。鄭認為目前民營電氣企業的出路有兩條,一是到國外辦公司開廠,擴大産品覆蓋率;二是投資內地,抓住國企改革良機,求得低成本擴張。去年鄭進軍上海,一口氣重組了上海34家企業。

    人民集團去年銷售額60億,當記者問“這不是直逼正泰(去年銷售額80億左右)了嗎?”鄭輕描淡寫地回答“超不超那是我自己的事”。

    吳存忠的態度是:對單個企業的發展模式政府不要過早下定論。政府應明確支援産業結構調整和引進外資。吳説,柳市的民企去內地重組國企,看起來是資金外流,但也是好事,關鍵是能借此提升柳市産業結構;對引進外資不多的柳市,他們在扶持一項中美合資管道項目的同時,另辟蹊徑,走貼牌生産的路子,吳認為為國外知名企業貼牌生産,同樣可以打造先進電器製造業基地。

    據吳存忠介紹,柳市工業電器企業界內部也在進行三方面的整合:一是企業由單一産權向股份制轉化;二是行業內企業群體的整合,個體工商企業已從1999年的2340家減少至2000家,法人企業已從1999年的827家增至1200家,銷售額在500萬以上的規模企業已從1999年的68家上升到193家,集團公司近20家;企業協作關係整合方面,吳説,柳市企業是真正的零庫存,零部件採購付款期長達3-6個月,這樣就利用了民間的遊資,降低了成本。

    至於國際化,吳存忠認為主要存在規模、技術、人才三方面的差距。2001年施耐德全球銷售額897億,而2002年柳市全鎮總産值才120億,僅相當於人家的15%;柳市與跨國公司的差距很大,但吳認為,實際上只要關鍵技術突破了,關鍵的高檔次人才解決了,追趕還是會很快的。

     國資拍賣最新進展

    上海電氣許偉倫告訴記者,目前民營企業入主電站主機的還沒有。一是主機製造投入太大,回報期比較長,還不適合民營進入;二是還不到民營進入的時候。電站裝備製造是國家製造業水準的代表,許説上海電氣從某種角度講就是上海國有企業的象徵。幾年前定價權還在國家手裏,是計劃經濟最後放開的一塊,有時國家有關部門還要開交貨協調會,以保證重點項目的進度。

    儘管民營還未有染指主機製造,但國企製造巨頭已開始自己行動起來了。許偉倫説行業整合是必然的,這是世界規律。全世界的發電設備製造也就集中在西門子、阿爾斯通、GE、三菱、日立這麼幾大家手裏。

    東北電集團一位高管對記者説,眼下的機遇太好了,一定要抓住時機調整企業啊,現在是國家大環境在幫忙,2020年之前電氣市場都會不錯,這不是我一個人説好,實在是大家都説好。

    三大動力最先大行動的是上海電氣,上海電氣從去年初開始調整,今年初拿出80億、100個項目拍賣,引起轟動。記者從上海電氣宣傳部孫部長處得到的最新消息是:現在40-50%的項目已有買主,民營佔買主的大多數,其餘多為海外資本買走。

    許偉倫説,上海電氣原來傳統産品門類太多了,各種零配件都自己生産,大小企業有500多家,其中包括六七個萬人大廠。現在正在進行企業結構和資産結構的整合,經過調整上海電氣主要發展發電設備、軌道交通、環保設備、機電一體化四大産業。

    據記者了解,上海電氣此次調整的原則是:大量的不能自我壯大的企業整廠轉讓;各核心主業部只壯大主業,剝離副業;80億以外,內部還有100余家企業退出,有改民營的,有股份轉讓的,有關閉的。另還有1000余家三産類公司要退出;本來就是主導産業的,主體産業進一步精悍提升,如汽輪機廠大而全,鑄造、煉鋼、煉鐵全自己幹,現在要向外部採購。王秀

    中國經濟時報 2003年7月2日

    


電氣製造業迎來50年最大機遇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