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清算銀行報告認為東亞對美國經濟的依賴難以持續

    來自美國《華爾街日報》的消息説,國際清算銀行週日發表一份報告指出,美元最近的下跌可能對中國和東亞國家來説是一個警醒,推動它們對經濟進行改革。這些國家累積了大量美元儲備,依賴於美國對其産品的進口。而這種態勢已難以維持。

    國際清算銀行的報告指出,上述國家的政策制定者應當意識到,如此發展趨勢持續不了多久。他們應當鼓勵東亞的私營企業放棄90年代末金融危機時所採取的風險規避策略。雖然這份報告並沒有將美元在外匯市場的下跌趨勢與亞洲直接聯繫起來,但很多經濟學家認為,市場普遍相信美國的對外貿易狀況最終會有轉變,美元不斷下跌正是這種看法的市場表現。東亞國家對美國債券的凈買入額現在已經超過2000億美元。

    報告稱,亞洲國家不可能長期維持大量儲蓄輸出,或者説美國的赤字不能無限期存在。報告稱,1997年的金融危機使很多國家陷入衰退,工商企業及居民開始採取謹慎策略。面對亞洲貨幣的貶值和物價的下跌,企業和居民都在儲蓄,形成一種自持迴圈。在這種迴圈中,亞洲國家擁有投資資金,並將這大部分的鉅資投入美國,在促進美國經濟增長的同時,也推動了美國對亞洲産品的持續需求。報告稱,居民儲蓄率很高,但商業投資卻下降,這就使東亞國家的外部赤字扭轉為外部盈餘。報告認為,這些盈餘應當能夠增強政府承擔更大風險的決心。即使是那些躲過危機的國家或地區,最典型的是中國大陸和台灣,政府也沒有鼓勵投資和改革,而是鼓勵私營領域通過少進口多出口,賺更多的外匯。

    中國的經常項目盈餘在1996年至2002年間增長了6倍。中國1996年的經常項目盈餘為264億美元。南韓目前經常項目盈餘72億美元,金融危機前是158億美元的赤字。單中國的經常項目盈餘就已經超過了整個歐元區。1996年至2002年,歐元區經常項目盈餘縮水了一半多,至213億美元,一定程度上是由於歐元區也和美國一樣依賴於亞洲的進口。

    報告撰稿人、國際清算銀行駐香港高級經濟學家羅伯特麥高裏説,東亞對世界其他地區存在大量凈資本輸出,這促進了資本輸入地區的經濟增長,也滿足了亞洲出口增長的需求,無疑對亞洲經濟復蘇起到了推動作用。與很多經濟學家一樣,麥高裏認為一國盈餘幫助填補另一國赤字並無可厚非。但他只是對這種關係的持續性提出質疑,並説明亞洲國家應如何改變現狀。

    報告指出,倘若美元貶值開始有助於美國解決貿易赤字,那很多東亞國家就會發現它們有必要運用其資本進行一些風險較大的策略,如在國內進行投資,減少其産品對美國市場需求的依賴。美國貿易赤字總額已達到其國內生産總值的5%及世界儲蓄總額的10%。報告指出,政府關鍵要做的是,不要再將出口行業抬高到經濟發展龍頭的位置上。政府還要在其他方面做出一些重要調整。比如應當完善亞洲銀行體系,發展本幣債券市場,這會有利於亞洲公司更多地進行國內融資,利用國內資源實現增長。報告説,結論已顯而易見,金融改革可以實現更重大的意義,那就是更好地平衡國際資本流動與國內經濟增長。

    《中國證券報》2003年6月3日


布希講話強調減稅方案能幫助美國經濟恢復活力
美國經濟疲軟大學生就業艱難
布希完成美國經濟班子改組
美國經濟現"怪圈":生産力提高 公司掙錢不招人
伊拉克戰爭雖迅速結束 美國經濟未顯復蘇跡象
美聯儲黃皮書總結經濟狀況:美國經濟仍黯淡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