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試點糧補直接給農民

    糧食流通體制改革,一直是我國經濟爭論得最為激烈的問題之一,也是提高農民收入、讓廣大農民成為市場主體的重大舉措之一。我們的記者日前在安徽省天長市和來安縣發現,這裡的糧食補貼方式改革已經悄然啟動。

    張國山是來安縣張山鄉的一個農戶,家裏有8畝多地,去年底他把4000多斤糧食按照市場價格賣掉後,拿到了近2000塊錢,讓他意想不到的是,最近,財政部門又額外給他發了近200塊錢。天長市城南街道辦事處財政所朱承勇告訴記者,額外給農民發的錢,就是安徽剛剛開始試點的糧食補貼直接發放給農民的一項改革。朱承勇告訴記者:"每天到納稅大廳排隊領錢的農民近千人,每個農戶都能拿到一、二百塊錢的糧補資金。"

    據介紹,幾個月前農民領取糧食補貼的場景非常感人。不少財政所從早上7點到晚上7點,都排起了長隊。農民憑著政府部門發的糧補通知書,就可以直接在這裡領取補貼。張國山等當地農民或許還不知道,他們領到的直接補貼,已經拉開了我國糧食流通體制新一輪改革的序幕。

    安徽省糧食補貼方式改革試點模式

    安徽的試點模式,就是從國家補貼給糧食部門的錢中拿出一部分資金,按照農民的土地數量等指標,直接補貼給農民。

    負責落實試點工作的安徽省財政廳有關人士説,次糧食補貼方式改革,最大的變化就是改變以往以保護價收購農民余糧,間接補貼農民的做法,變為直接補貼農民。安徽財政廳有關人士表示,放棄間接補貼,採用直接補貼方式要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確定。對於兩個試點地區來説,安徽省的做法是,以農民的農田保護價和市場價為依據,將原來的保護價和市場價的價查補貼給農民。據統計,2002年兩個試點地區共直接發放補貼資金近4000萬元,每畝平均補貼25元,每個農戶平均獲得補貼180元。

    兩種體制:40個億和4個億的差距

    過去,國家為保護農民利益,通過糧食企業以保護價形式敞開收購農民手裏的余糧,間接增加農民收入。但是,由於流通環節的體制問題,安徽的補貼只有十分之一到了農民手上。

    這幾天,安徽省財政廳正在對第一年的試點工作進行總結。戴克柱副廳長告訴記者,按照以前補貼的辦法,由於流通環節費用大,中間利益流失多,安徽省財政部門目前每年共需要支付給流通環節近40億元。戴克柱説:"但農民得到多少好處呢,近4個億的好處。用40個億的代價,老百姓只得到4個億的好處,這種體制非改不可,這種管理方式非改不可。"

    專家指出,國家提出糧食補貼直接給農民的做法,可以有效地防止中間利益流失,讓農民100%受益。據有關方面的資料顯示,我國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國家開始拿出鉅資"補貼糧食",由於採取的是間接補貼的方式,財政背上了2500億元的糧食收購虧損,但是農民並沒從鉅額補貼中得到顯著實惠。不少專家指出,國家的補貼大量沉澱于壟斷的流通環節。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陳錫文説:"我認為既有微觀上的意義,每個農民的增收,又有宏觀上層面的作用,就是打破了政府部門在流通領域中的壟斷地位. 對農民進行直接補貼了之後,非常重要的整個農産品流通都可以市場化了。那麼就是説不在流通環節補,就不會扭曲價格,這對合理的利用農業資源是非常重要的。"

    糧食部門:取消新糧補貼面臨市場壓力

    記者在安徽省採訪時了解到,隨著糧食補貼的取消,糧食部門已經開始感受到巨大的市場壓力。佔全縣稻穀收購總量一半以上的來安縣糧食局,2001年稻穀收購量為4.5億斤,獲得貸款2.3億元人民幣,另外財政部門還要支付給他風險基金補貼3000多萬元。

    靠政策吃飯的來安縣糧食局,在取消新收糧食的補貼之後,感到的是憂慮和壓力。安徽省來安縣糧食局局長顧春林告訴記者:"補貼方式的變化,對我們糧食部門影響最大,衝擊最大。因為取消了新收糧食風險基金的補貼,這就意味著糧食部門全面進入糧食購銷市場化的政策已經到來。"顧春林説,以前由於實行保護價敞開收購農民余糧,很多糧食企業對政策具有依賴性,多收糧,可以多貸款,糧食賣不出去,積壓儲存後有補貼。但從2002年開始,財政部門對他們新收購的糧食將不再用風險基金進行補貼,對於糧食部門遇到的困難,有關專家表示,國家正在抓緊研究。

    財政部門:面臨糧庫和農民的雙重壓力

    由於改革是以試點的方式進行,安徽省財政在補貼糧庫的庫存的同時,又增加了對農民的補貼,財政兩頭支出,面臨雙重壓力。安徽省財政廳副廳長戴克柱表示:"現在我們遇到最大難處,就是(糧食部門的)'三老問題',老人、老糧、老挂賬,老帳和老糧我們沒錢解決,沒有能力解決,老帳我們挂了130億,新挂賬幾十億,庫存糧食再處理掉,又是幾十億,加起來就是200多億。"戴克柱説,糧補改革試點的天長市和來安縣共庫存了14億斤糧食。現在兩個地區的糧食庫存成本價格高於市場價2角錢,達到每斤7角錢左右,為此,財政部門要支付高額的存儲、利息等費用。戴克柱還告訴記者:"我這邊要給農發行,這邊要附費用,給老百姓的錢沒有,給老百姓直接補貼的錢沒有。這個老糧問題不解決掉,我整個試點下一步就沒辦法進行。"

    據介紹,如果庫存的老糧食不處理掉,財政部門每年仍然還要支付給兩個試點地區老庫存糧食利息費用補貼近8000萬元,而試點同時還要支付給農民近4000萬元,這就為財政部門造成雙重壓力。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段應壁表示:"國家又不能從另外再拿一塊錢做這項事情,所以大規模搞還遇到這麼一個障礙,這個事情只能是試點,研究,整體的方案現在事實求是説還沒有,(但)方向是對的,一定要往這個方向走。"

    糧食流通體制改革歷史沿革

    我國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經歷了一系列謹慎的探索過程。

    1985年初,我國宣佈取消取消實行30多年的糧食統一收購,實行合同定購。

    1990年,國務院決定建立國家糧食專項儲備制度。

    1999年,國務院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按保護價敞開收購農民余糧,糧食收儲企業實行順價銷售、糧食收購資金封閉運作。

    2001年,對糧食主銷區和主産區根據不同情況進行糧改。

    2002年,在安徽省和吉林省進行糧食補貼方式改革試點,在河南、湖南、湖北等省的部分地區,也開始了糧食補貼方式改革工作。

    CCTV《經濟資訊聯播》2003年3月27日

    

    


吉林省糧食補貼方式改革試點正式啟動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