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危機背後的三大商機

    隨著中東局勢日趨惡化,國際油價的上漲似乎剎不住車了。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秘書處10日宣佈,上周最後一個交易日的歐佩克原油價格超過每桶31美元,再創兩年來最高水準。

    作為現代工業社會的“血液”——石油的價格直接影響全球經濟。就在美歐等工業大國政府首腦坐臥不安的時候,也有一些商人在偷樂,因為他們的商機來了。

    新油源:全球新的投資機會

    早在去年初,美國總統布希公佈了一份長達163頁的能源政策報告,強調了美國“正面臨著上世紀70年代石油禁運以來最嚴重的能源短缺危機”。報告建議:部分開放阿拉斯加北極國家野生生物保護區以供美國的石油公司勘探和開發石油、天然氣;簡化審批新建煉油廠和發電廠的手續;加強能源基礎設施建設,鋪設新的輸油、輸氣和輸電線路,改善現有設施。

    美國的態度顯示,世界工業大國力求擺脫歐佩克和中東石油的控制已經付諸實施。實際上,除了在本國開採石油資源,美國已經把視線轉向了世界各地。

    美國總統布希去年5月訪問俄羅斯,兩國加強了在石油領域的合作。目前,美國從歐佩克産油國進口石油487.4萬桶/日,佔其石油進口的45.1%;從海灣阿拉伯國家進口石油258.8萬桶,佔其石油進口總量的13.4%。自“911”事件後,美國政府加大了石油進口多元化政策的力度,減少從歐佩克國家,特別是從中東産油國進口石油。因此,俄羅斯成了美國替代從阿拉伯國家進口石油的理想國家。

    俄羅斯石油來源於裏海,這是目前除波斯灣外世界最大的原油産區,但由於開採成本高於海灣地區,過去的多年間缺乏國際投資商的大力支援,因此發展速度一直不理想。目前俄羅斯不少油田産量枯竭,要保持繼續增産就必須開發新的油田,而開發新油田需要鉅額投入。據美國能源署的測算,俄羅斯如果要保持目前的産量,並繼續增産,每年需投資110億—120億美元。為開發俄羅斯的油田,美國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已準備投資20億美元,開發西伯利亞油田。該公司還將修建油田到東部海港的油管,將石油從俄東部港口裝上油輪運到美國洛杉磯。俄羅斯還雄心勃勃地計劃利用中國、日本的資金修建從西伯利亞通往中國東北地區,經蒙古到中國中部地區和從海上到日本的三條輸油管道,供應亞洲這兩個最大的石油用戶。預計到2005年,俄羅斯和裏海地區的石油産量可增加到日産200萬桶。這將打破歐佩克的産量配額。

    油價危機會直接刺激世界投資商目光轉向,除了俄羅斯及裏海地區外,墨西哥和南美洲地區其他石油生産國也將加快開採步伐,而且,某些尋找石油困難很多的地區,諸如北海靠近英格蘭的大陸架和阿拉斯加北坡進行石油勘探在經濟上便成為可能。

    新能源:

    石油替代工業商機無限

    在布希的能源報告中,他還強調了開發利用新能源的必要性,鼓勵開發利用太陽能和風能等可再生能源發電,還將放鬆對核能的發展以及煉油行業的保護條例,以最有效地促進開發新的能源。報告還提出,今後10年內投入100多億美元鼓勵節能和能源開發,包括提供40億美元減稅來鼓勵消費者購買節能汽車。

    開發利用新能源,近年來世界各國都在進行探索實踐,但由於經濟成本和技術條件的限制,很多項目進展緩慢。如今隨著油價危機加劇,油價高漲,開發新能源的成本就會相對下降,導致世界各國投資開發利用新能源的熱情空前高漲,這位一些新能源資源和技術優勢明顯的國家和地區帶來了無限商機,同時將催生新能源的生産和經銷巨頭。

    也許正是在這個背景下,美國有專家評價説:石油漲價,沒有什麼了不起的。

    支撐美國這個觀點的理由之一是,歐佩克對整個能源消費的重要性已經下降,其他形式的能源諸如天然氣、電力、太陽能、地熱、氫、核能甚至煤正在許多領域迅速取代石油。

    和美國積極尋求新能源一樣,世界其他國家都在行動。日本環境省決定大力推廣廢棄塑膠發電,今年在全國建立5個塑膠發電設施,到2010年將廢棄塑膠發電設施增加到150個。廢棄塑膠發電將成為日本新能源的支柱之一。在歐洲許多國家,更廣泛的開發利用太陽能、地熱和風能等,成為一種潮流,出現了很多新興産業。

    新市場:國際期貨面臨機遇

    中東危機帶來的石油危機,直接影響了全球股市。但對期貨市場來説,油價異動卻是一個發展的好機會。

    作為價格發現的工具,期貨市場的主要功能是可以鎖定收益,規避風險。期貨交易中,交易的對像是未來某一日子到期的標準合約,期貨價格是未來到期日的價格,這一價格會隨著供求關係的變化而變化。當市場預期未來將是供大於求時,價格會下跌,反之,價格會上漲。期價時高時低,這就給投資者提供了預先鎖定價格的機會。具體的做法是,當期價在適合於購買時,投資者大量買進期貨合約,這樣,即使以後價格上漲,也不會影響到用油成本。因為到時在現貨採購上增加的成本支出可以用預買期貨合約上的盈利來衝抵。這樣,投資者可以獲得比較穩定的收益,也可使石油生産和石油國家規避市場變動帶來的損失,因此越來越多的投資者看好這一新的市場,也讓一些沒有推出石油期貨品種的國家和地區在遭受損失後意識到推出這一品種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石油期貨不僅對石油生産和經銷者非常重要,其他石油消費機構同樣不可缺少,尤其是航空公司。

    2000年,因為油價上漲,中國國際航空公司的航油成本開支增加了約4億元人民幣,東方航空公司也多支出了3個億,北方航空公司多支出2.1億元,南方航空更公司是增加了6個億的成本支出,導致整個航空業陷入虧損。但通過對比研究發現,國外航空公司面對同樣的價格上漲,所受到的衝擊影響遠遠小于中國。他們有什麼秘密武器?那就是國外航空公司普遍參加與燃料油相關品種的期貨交易,利用期貨市場進行套期保值交易,使公司的航油成本預先得到控制。

    中國如何尋找自己的機遇

    中國是世界石油需求大國,國際石油市場一旦出現大動蕩,必將對中國經濟産生一定影響。中國從1993年成為純石油進口國以來,進口量逐年增加。2000年,石油進口量達5000萬噸,佔當年總消耗量的25%,2001年增至7000萬噸。預計到2010年,中國石油進口量將增至1億噸,2020年將增至2億噸左右。屆時,中國對國際石油的依賴度將從目前的20%左右上升到40%左右。因此,化解危機,尋找商機無疑是中國政府和企業面前的當務之急。

    如何化解危機找到商機呢?其實,如果理解了上述三個油價危機背後的商機,辦法就自然産生了。

    首先是實施“走出去”戰略,在海外石油資源市場佔有一席之地。從已探明的國際石油資源分佈來看,資源富集的大型油田主要掌握在西方壟斷資本手中,世界排名前20的大石油公司壟斷了全球已探明優質石油儲量的81%,而中國目前在海外的石油資源産地大多分佈在政治、經濟不穩定的地區。中國應抓住加入WTO這一有利機遇,鼓勵有條件的石油企業到海外開拓石油資源,與外國大石油公司開展合作,積極參與石油資源的開採、運輸、加工等方面的運作。

    第二,要積極開發利用新能源,尤其是環保清潔能源。我國具有豐富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資源,太陽能熱水器、風力發電和太陽能光伏發電、地熱採暖和地熱發電、生物質能利用技術可以逐步具備與常規能源競爭的能力,有望成為替代能源。這些技術都有利於減排溫室氣體和保護環境,並有望成為下個世紀清潔能源供應的一種有效選擇。要增加新能源在能源消費中的比重,改變目前仍以煤炭為主的傳統能源結構,是我國今後能源建設所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

    第三,要參與國際石油衍生品交易,通過國際石油期貨市場進行“風險採購”,從目前的防禦型體系向主動出擊型體系轉變,走出去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建立多元化合作體系。如果措施得當,這樣做的好處是:一方面可從市場價格波動中獲取更多的國際收益;另一方面可保證對國內需求的均衡供給。

    另外,還要儘快建立我國的石油戰略儲備庫。上世紀70年代初爆發石油危機之後,美國、日本、歐洲等世界主要石油消費國都逐步建立了自己的原油儲備庫。30年來的實踐證明,這一政策對穩定本國和國際石油市場都發揮重要作用。

    《中國經濟時報》2003年2月13日

    


倒薩之際:兩大能源組織緊急防備石油危機
石油危機會再次爆發嗎?
摩根士丹利:石油危機的全球性影響
第三次石油危機會來嗎?
國際能源機構官員認為不存在石油危機
歐佩克稱有能力應付石油危機
亞洲石油危機近在眼前
全球石油危機可能會爆發
新聞綜述:全球性石油危機一觸即發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