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區農産品流通問題思考

    農業勞動生産率、農産品科技貢獻率、農業商品率長期低勢增長,農産品流通不暢,直接影響了山區農村的發展。筆者在長期的工作實踐中,切身體會到加快農産品流通步伐,已成為山區農村進一步發展的當務之急。

    一、山區農産品流通難的主要障礙

    (一)小富即安的小農意識。山區農民大多長期處在封閉的自然環境之中,自給自足、溫飽即安的小農意識客觀存在,不信商、不親商、不重商、不舉商,使山區農業難以擺脫“小腳女人”裹足不前的窘境,也難以突破“喂豬為過年,喂牛為耕田,種田掙點油鹽錢”的老傳統、老觀念。同時,也由於山區農村長期重農輕商,淡化了商品經濟、商品流通、商品交換的概念,這種意識的必然結果,是使山區農業産業結構調整舉步維艱,山區農業條件優勢無法發揮,山區農民難以超越自我,使山區農村難以發生質的蛻變。

     (二)零碎分散的農特産品。沒有規模就沒有市場。恩施市素有“華中藥庫”、“鄂西林海”、“中國硒都”之稱,許多富硒綠色産品養在深閨人未識,如茶葉、山野菜、中藥材等在國際國內市場久負盛名,但一直不成規模,産量遠不能適應市場需要。在前些年,位居“中國四大名黨”之首的“板黨”每年10月就全部脫銷,許多購銷商送錢到府但無貨物供應,魔芋、莼菜、葛粉、地牯牛等本地特色農産品都存在有市場缺資源的問題。究其原因,是我們的資源優勢沒有變成産品優勢,産品優勢沒有變成規模優勢,農特産品分散零碎,發揮了不規模效應,山區農民守著金飯碗討飯吃。

     (三)單一狹窄的供銷渠道。山區由於交通不便、資訊閉塞,農民對自己種植的農産品怎樣銷售茫然無知,加之由於資金積累慢,缺乏拉動力大的龍頭企業,龍頭企業聯運市場的作用未能發揮。如恩施市的富硒綠色食品産業就是如此,全市龍頭企業有幾十個,但企業總資産不大,收購和加工環節中沒有足夠的資金儲備,原材料準備不充分,企業全年生産時間只有30—50%,産值都在1000萬元以內,這就無法舞動大龍頭,帶動大産業。近幾年來,部分打工歸來的農民雖然在市場銷售上開闊了視野,有的農民小敲小打地開始充當流通中間商,但缺乏較大的經銷合作機構,中間商受資金、信用等方面的限制,銷售數量有限,對地方農産品銷售拉動乏力。有限的流通渠道難以支撐無限的市場需求和市場供給,使山區農業步入規模小到銷售難的惡性迴圈。

    (四)相互掣肘的流通環境。近年來,為了迅速與加入WTO後的國際大環境接軌,各地在改善發展軟環境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因為經濟基礎薄弱,幹群素質不高等因素影響,缺乏對市場的有效認識和把握,政策不對路,導向不明確,流通不暢通。一些地方仍然存在環境不優、吃拿卡要、設關堵卡的現象,嚴重制約了經濟發展環境的改善,而許多地方制定的改善投資環境、建設綠色通道的政策措施落實不到位,山外的人不願進山,不敢進山,在山區與山區內部之間,山區與山區外部之間又加上一道人為的屏障。

    二、山區農産品流通對策研究

    (一)集中精力發展特色農業。在參與市場競爭中,山區農業一定要圍繞市場找題目,圍繞資源做文章,充分發揮特色優勢,念山水經,走特色路,打優勢戰,把農業辦精、辦特、辦強。在山區,糧食無論規模還是産量,都不是山區的特色和優勢,要站在國際國內統一大市場的高度,去尋求最大比較優勢,去定位農産品的最佳發展座標。以恩施山區為例,多年的實踐和未來市場預期顯示,農業最大的比較優勢在於發展幹鮮果、草食畜、中藥材和特色山野菜。這幾大優勢産業不僅適應恩施的自然氣候條件,而且適應農産品多樣化的市場需求;不僅在目前的市場競爭中形成了較強的比較優勢,而且極有可能在加入WTO後找到更廣闊的市場空間。只有充分開發和利用特色資源,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大力調整農業産業結構和佈局;充分調動各方面的優勢和積極性,把山區的優勢和農業的優勢變為一個共同的優勢——市場優勢。

     (二)下大力氣改善和提高農産品品質。沒有優良的品質,就沒有優勢的品牌效應,就形不成競爭優勢。山區農産品品質亟待提高,如恩施市幹鮮果中老品種仍居多數,名特優新品種比例不高;牛羊等草食畜品種不優,品質不高;山野菜的品質也有待進一步提高。我們必須樹立現代品質意識,用經濟全球化的眼光看待農産品品質問題,堅持以優良的品種、優良的品質去拓展國際國內市場。切實加強優質品種的選育、引進和推廣,根據消費需求,組織重點攻關,定向培育能夠適應市場、拓展市場的優質農産品品種。加強環境保護,大力發展綠色無公害農産品,嚴格綠色食品生産基地和原材料基地的管理。搞好優質農産品的規劃和佈局,集中建設一批優質專用商品基地,引導優質農産品實現區域化種植、規模化生産。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對農業實行全方位、全過程的標準化管理,建立健全農産品品質標準體系和農産品品質標識制度。培育和完善農産品的優質優價機制,鼓勵生産經營者爭創農産品的品質品牌。

    (三)加快發展農産品加工業。一是要有好的産品。圍繞主導産業的發展,大力開發名優特新産品,狠抓市場開發,努力把優質産品做大做強。二是要有好的機制。要適應加入WTO後形勢發展的需要,真正建立符合市場要求的現代企業制度,真正按市場運作方式去運作企業。三是培養一支優秀的企業家隊伍。要以各種形式和優惠條件吸引優秀人才去經營管理農産品加工企業。通過農産品加工業的發展,推動農業産業升級,使農業初級産品變為市場需要的農業商品,同時,也通過龍頭企業的利益聯結機制,使山區農産品走向市場。

     (四)切實壯大農村市場主體。一是加強農産品市場建設。要根據主導産業的佈局,扶持一些帶動力強的産地批發市場,同時在銷地也要有意識地扶持一些批發市場。二是大力發展農村仲介組織。為農民提供有效的資訊服務,把農民和市場有效地連接起來。三是培養農民經濟人隊伍。要像重視科技人才那樣重視農民經紀人隊伍建設,真正讓他們在市場競爭中擔當角色,發揮作用。四是積極發展農民合作經濟組織。按照農民自願、政府引導、部門幫扶的原則,積極興辦為農業、農村、農民服務的農各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培育和壯大農村市場主體。

    (五)著力培育農村經營大戶。推進農産品流通,要切實加強對經營大戶的引導,引導經營大戶投資農村經濟的最薄弱環節,推進農業産業化經營。從效益優先原則出發,鼓勵一些有經濟實力、有經營頭腦的大戶去投資興辦風險較高、回報也比較高的項目。積極引導經營大戶和農民結成利益共同體,自覺地調整同農民的利益關係,支援經營大戶實行訂單採購、保護價收購,甚至將經營利潤的一部分返還給農民。要為經營大戶成長創造良好的環境,積極為他們牽線搭橋,支援他們大膽利用信貸資金,大膽利用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融籌資金,將農産品的生産、加工、流通等環節連結起來,形成完整的産工貿一條龍的産業體系。抓大放小,扶優扶強,使農村經營大戶成為農産品流通的“排頭兵”、“領頭羊”。

    (作者:恩施市人民政府市長 吳希寧)

    《諮詢與決策》2002年第10期

    

    


我國建立首個農産品國際標準數據庫
我國建立首個農産品國際標準數據庫
前三季主要農産品價格走勢
中國入世農産品未受衝擊
大連:打造綠色餐桌 全面實施農産品市場準入制度
農産品標準化建設刻不容緩
三國對華出口關稅優惠 會否衝擊我國農産品?
2003年農産品、工業品和紡織品出口配額總量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