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務改革添動力外資購並正當時  

     水的生産和供應關係到國計民生,和電力、煤氣等行業類似,都屬於公用事業的範疇,具備防禦性行業的特點,産品需求相對穩定,受經濟週期的波動影響很小,整個行業具有良好的流動性和回報穩定的特點。

    從産業週期的角度來講,水務業又屬新興行業,無論是從我國還是從世界範圍來看,供水和水處理都處於快速發展階段,這一點從境內外水務上市公司較高的市盈率可見一斑。

    隨著國有資本從競爭性領域退出,公用事業尤其是水務業加快了開放的步伐,無論是外資還是民間資本都對水務行業鍾愛有加。為何目前國內水務市場流行"淘水熱"?我國水務行業的現狀和發展前景如何?水務行業是否具備投資價值?水務行業開放的現狀、前景是怎麼樣的?具體到證券市場會産生何種投資機會?

    一、我國水務行業現狀

    1、水資源嚴重缺乏,供水市場前景廣闊

    我國是水資源貧乏的國家,每人平均淡水資源僅為世界平均水準的1/4,被列為世界上最貧水的13個國家之一。到2030年,我國用水總量將達到7000億至8000億立方米,而實際可利用的水資源約為8000億至9500億立方米,需水量己接近可利用水量的極限。另外,水資源分佈的不均衡,降水量的不平衡,以及水體污染嚴重等因素更加劇了水資源的匱乏。據有關資料統計,全國663個城市中,有400多個城市常年供水不足,110個城市嚴重缺水。

    水資源的缺乏和13億人口對水的巨大需求使得供水行業有了穩定的供求關係,供需均穩定增長。據測算至2030年全國城市用水總量將達1320億立方米,比現在增加近700億立方米,水務市場前景廣闊。

    我國水務市場投入也逐年加大,至2005年,我國水務市場將需要1萬億元的資金,其中中央和地方政府大約投入2000到3000億元,其他將通過利用外資、貸款、市場融資等方式籌集解決,其中蘊含的投資機會是巨大的。

    2、水價改革步伐加快,整體水價仍有提高空間

    水價始終是水務業的核心問題,目前國內城鎮供水價格呈現如下特點:

    水價不斷調升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用水需求的不斷增長以及對環保要求的不斷提高,使得供水的真實成本在不斷增加,同時,水作為生活必需品具有不可替代性,其價格彈性很小,因而世界範圍內水務業的産品或服務的價格都具有上漲趨勢。

    據城鎮供水協會提供數據,截至2001年底,我國36個大中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價格已由1988年的每噸0.14元調整到每噸1.27元,年均漲幅18.5%,水價偏低的狀況有了一定改善。

    總體水價仍然偏低

    一般來講,我國水處理成本大約在0.6元左右,水源費為0.078元,綜合成本在1元至1.8元之間。中國目前的城市水價大約從每噸0.7元至2元不等,總體仍處於低水價水準,且地方差異較大,東北、華北水價及成本較高,南方地區相對較低。

    國外一些城市供水成功的國家,其家庭水費、電費開支相當,水消費佔個人收入一般在4%,而我國目前城區家庭水費、電費開支懸殊(電費幾倍于水費),水消費僅佔個人收入約為1.2%,上升空間很大。

    水價過低使得用戶不注意節水,用水量遠大於實際需要量,使得很多地方用水緊張。作為水資源匱乏的國家,低水價無論是從經濟利益還是社會效益上來説都是不利的。

    新用水計價方法開始推行

    《國家計委、財政部、建設部、水利部、國家環保總局關於進一步推進城市供水價格改革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要求建立以節約用水為核心的用水計價方法:

    全國各省轄市以上城市應當創造條件在2003年底以前對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實行階梯式計量水價(即定額以下以較低水費計價,以上部分以較高水費計價),其他城市也要爭取在2005年底之前實行;取消部分地區實行的用戶用水最低消費(月用水流量底數)的規定;各地要對非居民用水實行計劃用水和定額用水管理,實行用水超計劃、超定額累進加價辦法,拓展水價上調空間,增強企業、居民的節水意識。針對不同城市的特點,實行季節性水價,以緩解城市供水的季節性矛盾。合理確定回用水價格與自來水價格的比價關係,建立鼓勵使用回用水替代自然水源和自來水的價格機制,加快城市污水處理和回用水設施建設。

    這項政策的施行,估計可使我國水務産業中的供水行業年産值從600億~700億元提高到1500億~2000億元,其推動力將非常巨大。

    水價形成機制仍需進一步改進

    早在1998年國家計委和建設部就聯合下發了《城市供水價格管理辦法》,其中規定水價形成過程為:

    城市供水應逐步實行容量水價和計量水價相結合的兩部制水價,容量水價用於補償供水的固定資産成本,計量水價用於補償供水的運營成本,在此基礎上加上合理利潤形成水價。

    實際操作中,此項政策未能得到貫徹,迄今為止只有少數城市實施了兩部制水價,另外各地附加在供水價格上的附加費、基金、建設費等政府性收費較多,同時因水價直接涉及到工業生産、商業服務和居民的生活品質,供水行業在定價和調價過程中受到諸多限制。這些因素造成實際水價不能隨成本、費用的變化而變動,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行業效益。

    3、體制落後,行業整體效益不佳

    根據我國現行政府管制體制,供水行業的主要業務是由各地方政府的企業獨家壟斷經營的,政府既是政策的制定者和監督者,又是具體業務的實際經營者,市場化改革相對滯後,目前的供水行業整體上仍接近虧損狀態。

    目前的供水行業運營是一種典型的行政性壟斷,由此形成了"低水價+虧損+財政補貼"模式,限制了供水企業的商業化運營和發展,中國的水工業企業集團仍處於萌芽狀態。

    正因為此,我們判斷這種行業虧損情況將見底反彈,改革改制和外部資本的介入將促進行業的整合重組,進而形成自然壟斷、經濟性壟斷,利用規模經濟效益,通過有效的管理和成本控制實現自身的飛躍。

    4、改革改制開始推行,産業整合提速

    目前國內的污水處理廠大都作為事業單位,收費不能保本,依賴政府補貼,但現在國家要求大中城市的供水和污水處理企業原則上要在"十五"期間完成企業改制的各項工作,實現政企分開,其市場環境將逐步到位。

    由於水處理業務有著較好的發展遠景,供排水和污水處理的業務整合也就有了動力。水務企業市場化的進程也在加快,一些城市將原來分散的城市供排水進行整合,組建大型水務集團:如深圳市以自來水集團為基礎,吸收排水業務,組建了總資産60億的大型水務集團;上海成立了註冊資本90億元的水務資産經營發展有限公司,其下屬的原水股份(600649)日前收購合流污水治理一期工程資産,向著水務業務整合邁出了第一步。除此之外,供水和污水處理企業股份制改造試點也在進行。

    改革改制和業務整合有望從根本上改變我國水務業整體效益不佳的局面。

    二、水務業對外開放分析

    1、開放程度不斷深入

    早在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國一些自來水廠的建設資金已經源於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或外國政府的貸款,作為貸款的附加條件,這些水廠一般必須從指定的外國專業水務公司或通過國際招標購買設備,並且接受外方的技術指導。但當時洋水務還停留在賣設備、買技術的階段,直接的資金介入還未出現。

    到20世紀90年代,隨著鼓勵外資投資中國公用事業設施建設的政策出臺,洋水務的開始直接投資,1992年法國蘇伊士水務投資廣東中山市坦洲自來水公司,成為"洋水務"進軍中國的開始,此後其對中國水務市場的投資,主要是通過其旗下子公司------該集團與香港新世界基建投資有限公司共同出資成立的中法水務投資有限公司具體運作的,共參與了我國100多個水廠的建設;1998年,威望迪集團開始開發中國市場,目前在華投資已超過10億美元;另一個水務巨頭泰晤士也已經在國內進行了多項投資。

    但這一階段水務業開放領域僅限于水廠和污水處理廠,未涉及管網,合作方式也以BOT和合作公司的方式為主。

    "十五"期間,水務業是我國政府提出的國有資産要撤出的100多個行業之一,鼓勵非國有資金進入水務業,這樣就給水務業及相關配套行業帶來了巨大的商機,外資進入開始提速。

    去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水務業開放又翻開了新的一頁。國家計委2002年3月4日公佈的新的《外商投資産業指導》中,原禁止外商投資的電信和燃氣、熱力、供排水等城市管網首次被列為對外開放領域,國家在城市公用事業及基礎設施行業擴大開放政策的逐步到位。另有消息稱,即將出臺的國企並購政策將給供水、供熱、供氣、污水及垃圾處理等一般性城市公用企業向外資全面開放提供政策保障。

    中國各地開放城市水務投資市場的步伐因此在不斷加快。

    2、BOT模式介入水廠和污水處理廠建設

    開放早期,國家首先放開了部分自來水廠的建設,採用由外資投資並經營一定時間,取得合理回報後無償移交的BOT(建造------運營------移交)模式,其目的是引進資金和改善管理模式,促進供水企業的改革,打破壟斷行業機構臃腫、人浮於事、成本過高的弊端。

    另外應該提到的是,內資BOT項目也屢見不鮮,尤其集中在並不是很成熟的污水處理方面,目前國內規模最大的上海竹園第一污水處理廠項目,即是由以民間資本為主的投資聯合體以BOT形式投資建設並專營20年。除此之外,廣州瀝窖污水處理廠、深圳寶安固戌污水處理廠和北京清河污水處理廠,自去年以來都在探討通過內資BOT方式進行建設。

    3、合資模式取得突破,外資購並介入管網

    隨著水務行業對外開放政策的逐步到位,威望迪、泰晤士和蘇伊士等水務巨頭紛紛與國內水廠進行合資,促成了水務業開放的第二次浪潮。此外,英國安格利安水務公司、國泰國際集團、註冊地在香港的澳大利亞匯津中國水務有限公司、麥克唐納水與環境公司以及李嘉誠之子李澤鉅旗下的長江基建等也相當活躍,迄今它們在中國少的有兩三家合資水廠,多的有十家左右。模式主要有兩種:

    一是中外成立合作公司(CJV)建設、經營新的水廠或污水廠,已成為外資介入的重要模式之一。

    這種模式要求外方投入一定比例的資本金,中方以現金或者存量資産入股。一般的,外方取得特許經營期的治水權,而沒有售水權;在合同期滿後,如雙方協議不再延長,合作公司的固定資産即歸中方所有。

    例如,威望迪控股55%與天津市有關部門成立的合資企業------天津通用水務公司,是中國政府第一次特許外國公司經營現有水廠。

    另外一種情況是直接購並,外資收購原有水廠的部分股份,對水廠進行改造和運營,也成為成功的模式之一。如1997年,威望迪和天津市合作興建的天津淩莊水廠。

    最近,外資更是利用此模式取得了新突破:5月,上海浦東自來水公司50%國有股股權溢價轉讓于威望迪。此次收購中,外資第一次大規模介入了城市供水管網。威望迪以20億元現金,超過資産評估價格近三倍的價格,承諾對合資公司1582名員工不進行裁員,保證提供優於現有標準的優質自來水並將保持政府統一定價的條件首次涉足供水網路。

    威望迪之所以如此不惜血本,是因為與單純的水廠相比,管網的誘惑力無疑更大:

    1)市場容量更大,遍佈城市的龐大的管網和供排水設施更能容納大規模的資金。

    2)管網放開經營,讓外資直接面對中國市場和最終用戶,外資更能在水價調整中獲益。

    與BOT模式相比,以合資的形式來共同經營,共擔風險和收益,是符合市場規律和國際慣例的,將成為水務業引入外資的主流。

    行業發展與外資並購展望

    1、行業體制改革是行業發展的原動力

    預計今後幾年,我國供水企業將向集團化、規模化發展,供水企業上市融資、跨區域資産重組、産業一體化發展將成為趨勢。最終,整個供水行業將形成由若干個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的大型供水企業集團進行寡頭競爭的格局。

    在業務內容上,供水集團的觸角將積極向相關行業延伸,廣泛涉及設計、工程、設備加工、資本運營等領域,最終形成集主體運營業(供水和污水處理業)、水工程建設業、水工業製造業、水工業的科研、設計、開發、服務於一體的水工業企業集團。

    國內水務公司的主副業剝離也將減輕現有企業的負擔,促進行業發展和吸引更多內外資的進入。供水行業的"三産"是原有政府壟斷經營的産物,侵吞了供水公司相當一部分利潤,是行業效益不佳的原因之一,近日上海市已經開始實施主副業剝離的具體方案。

    總之,政策環境、管理體制的逐步到位,國有資産關係的明晰,將有助於國內水務業的市場化,也將給內外資的介入提供公開、有效的平臺。

    2、水價改革是行業進步和對外開放的關鍵因素

    水價始終是水務企業經營和資産重組的核心問題,水價改革就是行業改善盈利水準和吸引資本進入的關鍵因素。

    如果水價不能市場化,行業就不具備盈利的市場環境,國有存量資産仍將延續"虧損------補貼------再虧損"的惡性迴圈,行業的發展便無從談起;這使得外部資本的介入只能在點上實施,只能要求政府給予苛刻的政策保障,真正的市場化的投資熱潮就不可能出現。

    《通知》的貫徹實施將是水價改革和水務業改革的突破口。今年三月起國家計委、建設部組織的城市供水價格全國統一審價工作即是這一突破的開始,將對城市水價的確定和供水企業成本控制産生積極的影響。

    總的趨勢上看,未來全國的水價水準將進一步提高,其中核心城市水價有較大的提升空間,提升的速度也會相對較快,相應的其水務企業將具備越來越高的投資價值。如國務院建議北京的水價在2005年左右就達到每立方米5元,約是現有水價的兩倍。

    3、外資回報寄望將來

    目前水務行業的外資仍然處於投入期,除浦東自來水公司外,外資參與的水項目並不直接面對用戶,水價改革帶來的好處仍不能確定,這一點上存在一定的政策風險;同時,在國際資本市場融資,外企必須承擔相應的匯率風險。

    可見,外企在中國投資水務的風險、成本都還比較高,要想減少風險,真正獲得穩定而高於平均利潤率的回報,唯一的辦法就是要加快在中國的投資,使現有的資源有條件得到最充分的整合利用,實現規模效益。

    可以認定,外資介入中國水務業的力度還會加大,尤其是對管網的投資(但目前仍然不能控股)。最近的消息可以證明洋水務對中國市場的重視程度:法國蘇伊士水務集團(SUEZ)主席和首席執行官GerardMestrallet近日宣佈,公司將在中國上海設立亞洲總部,借此進一步拓展在中國的業務。

    上市公司等待時機

    目前我國證券市場有四家以水務為主營的上市公司:原水股份、武漢控股和南海發展主業為供水業務,三家公司在政策支援尤其是大股東的利潤傾斜且沒有副業拖累的情況下,利潤水準很高;創業環保為僅有的主營污水處理的上市公司,業績也相當出色;另外錢江水利有部分供水業務,首創股份有部分污水處理業務。

    上市公司平均來看,供水業務盈利水準很高,毛利率和凈利率都十分可觀,但因其資産負債率偏低,致使其凈資産回報率相對偏低,這一點與成熟市場的水務公司有較大差距。

    可以説上市公司業績的行業代表性不足,但行業開放的浪潮對這些公司的衝擊仍然存在的,具體分析如下:

    原水股份(600649)

    主營業務為原水供應和自來水開發,主要是通過引水設施將原水從黃浦江上游、長江、臨江等處引入上海,輸送到各個自來水公司,目前公司提供的淡水已佔上海市的95%。

    公司現有業務趨於飽和,原水價格仍然取決於原水公司與自來水公司之間的協商定價,公司暫時不能從水價上漲中直接獲益,但如水價上漲幅度較大可能給予其提升原水價格的空間。同時因為公司原水生産的壟斷地位更多的依賴政策,風險較大。公司的發展機會在於能否向産業下游延伸,利用其上市公司的融資優勢,向水廠、供水管網和排水低成本擴張,減少關聯交易,包括在適當時機引入外資,才可抓住水務改革的機遇,與行業同步發展。

    今年5月,公司收購合流污水治理一期工程即是邁出了可喜的第一步。

    武漢控股(600168)

    公司面臨和原水股份相似的問題,目前的業務限于自來水生産和排水服務,不能從水價改革中直接受益。除介入管網之外,比較可行的發展措施是深度介入排水和污水處理領域,抓住武漢污水處理市場化的機遇進行擴張,減少對政策、補貼的依賴程度。

    南海發展(600323)

    公司同時擁有制水和售水業務,同時經營供水管網。但南海市非中心城市,水價提升空間有限,水價改革不能給公司帶來大的影響,目前業務發展只能依靠業務量的增加。因而是否能利用自身融資優勢進一步整合業務,走出南海、擴大規模,將是公司實現業務持續發展的前提。

     創業環保(600874)

    近2元/立方米的優惠價格(價格是按成本加盈利的方法,並與污水處理成本和資本投資的固定回報及獎勵金相掛鉤計算)使得公司污水處理達到很高的盈利水準,公司正在新建、擴建多個污水廠項目,並準備向天津以外的地區拓展業務。自來水價格的上漲並不能使公司直接受益,但一旦污水處理的行業政策到位,公司的利潤來源將更有保障,盈利能力將更加穩固。(國泰君安證券研究所 姚偉)

     上海證券報2002年08月06日


“洋水務”涌入中國市場
上海水務投融資體制實施改革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