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質——大米出口受阻的瓶頸  
岳雷

    近幾年來,我國糧食生産在實現自給自足的同時,已有一定數量的結余。尤其是水稻生産,由於種植面積不斷擴大,為我國大米生産出口創造了必要的條件。但從近兩三年我國大米生産出口情況看,形勢不容樂觀。

    據海關統計數據顯示:我國2000年大米出口總量為295萬噸,較1999年增長9.1%,出口總值為561054千美元,較1999年下降13.9%;2001年出口總量為186萬噸,出口總值為329011千美元,較2000年分別下降37.0%、41.4%;2002年1—4月份出口總量為44萬噸,出口總值為86263千美元,與2001年同期比較降幅分別為25.6%和15.4%。從以上三組數據對比可以看出,2000年我國大米出口呈量增價減趨勢,2001年和2002年前四個月則呈量、價齊降的局面。我國的大米出口波動較大,市場極不穩定,其原因何在?

    出口大米品質不夠優化,在市場上屬於大路貨,國際市場佔有率面臨競爭對手強勁威脅。

    我國大米出口的競爭對手主要集中于東南亞的泰國、越南以及南亞的印度,以上國家因其地處熱帶、亞熱帶地區,氣候條件優越,光照足、雨量充沛,十分適宜優質水稻的種植,且一年可産三季稻,甚至四季稻,所産大米亮度高、粘性強、顆粒飽滿、口感好,品質檔次高,價格上、數量上都極具競爭優勢。從而使泰國、越南分別成為世界第一、第二大大米出口國,其年出口大米近兩年平均在350—400萬噸,國際市場佔有率分別達18%和15%。而我國水稻種植絕對面積儘管較大(據有關資料顯示:近年來我國僅雜交水稻種植面積就已達2.3億畝),但因我國人口眾多,水稻種植追求高産量,以雜交水稻種植為主,優品係水稻種植面積相對縮小,所産大米除保證國內供應外,可供出口數量比較有限,同時受水稻品種所限,國産大米品質檔次較低,由此造成我國出口大米數量、品質都遜於泰國、越南,國際市場佔有率不高,以2000年和2001年為例,我國出口大米的國際市場佔有率均未超過10%。

    國內農業産業化水準低,水稻種植成本高,國産大米出口競爭難有價格優勢。

    我國目前農業生産面臨的現狀是:土地總量還顯不足,每人平均土地佔有率居世界下游,農業生産條塊分割,集約化程度不高,水稻種植機械化“瓶頸”現象嚴重,上述諸因素的制約使我國出口大米生産成本居高不下,平均生産成本高達190—200美元/噸,高成本生産使我國的出口大米利潤空間極為有限。而泰國等國家出口大米品種優良,加工水準高,其出口大米平均生産成本僅為175—180美元/噸,價格優勢非常明顯。價格、品質方面的劣勢直接導致我國大米出口呈現萎縮之勢。

    出口市場的單一化使國産大米出口陷於裹足不前,甚至且戰且退的尷尬境地。

    我國的大米出口市場主要是第三世界國家,如古巴、朝鮮、巴西、伊拉克以及東歐、非洲一些貧困國家,僅有少部分出口至日本、南韓等經濟發達國家。造成此格局的根本原因在於國産大米品質較低,對經濟發達國家缺乏足夠的“誘惑”力,出口大米在被發達國家拒之門外後不得不轉向眼光較低的經濟落後國家。而此類國家進口大米考慮的因素首當其衝就是價格,價格上的劣勢迫使我國的大米不時要退出國際市場的競爭。

    綠色壁壘日益成為阻滯我國大米出口的重要屏障。

    隨著國際市場綠色食品的門檻越來越高,大米出口過程中的綠色屏障也越來越多,尤其是發達國家,其對進口大米檢驗項目之多、檢驗條件之苛刻超乎想像,如日本對進口大米的檢驗包括農殘、重金屬含量等共123個項目。因WTO協定中明確規定有“綠色條款”,因此綠色壁壘已成為發達國家頻繁阻擋我國大米入境的重要武器。

    國家政策扶持力度不夠,客觀上不利於國産大米的出口。

    2002年1月1日之前,我國對大米出口的稅收政策是出口前徵13%增值稅,出口後退回5%,同時給予一定的補貼。加入世貿後,為了向世界表明我國信守承諾的誠意,國家對大米出口的稅收政策調整為出口前徵13%增值稅,出口後全額退回,即實行真正的“零稅率”稅收政策,但同時取消任何形式的補貼。從綜合成本核算角度看,“零稅率”政策並未使大米出口企業得到實惠,企業出口成本不降反升,使本就微薄的大米出口利潤喪失殆盡,出口價格很難與競爭對手抗衡。而印度的大米出口,因其享受國內外補貼較多,同樣品質的大米其出口價格比我國平均低35—40美元/噸,也正基於國內補貼的重要因素,印度的大米在國際市場上極具競爭力,是近年來大米出口量上升勢頭最猛的國家。

    面對競爭日益激烈的大米出口市場,我國的大米出口應在堅持既有優勢的同時,努力提高我國的農業産業化水準,降低生産成本,化劣勢為優勢。同時,充分認識一些新興的國際貿易壁壘,掌握利用世貿組織的有關規則,促進我國大米出口,具體可採取以下做法:

    一、抓住我國幅員遼闊的國土優勢,加大水稻機械化作業水準,優化水稻種植品種結構,促進大米産量、品質雙提高。

    我國的水稻種植空間分佈廣,從黑龍江到海南島,從浙江到新疆,都有水稻種植,且用於水稻種植的耕地面積大,機械化作業空間廣闊,産量擴張大有潛力可挖。因氣候條件的差異,我國水稻成熟從一熟制到兩熟制、三熟制、兩年三熟制,種類齊全,適合不同品種水稻的生長,因此我國出口大米品種較多,既有長粒米,又有圓粒米和早秈米,市場適應度高、選擇空間大。

    二、加大科技投入,更新大米加工設備,提高加工水準,努力提升出口大米品質檔次。

    國內大米加工企業應放眼世界,以科技創新為先導,更新陳舊的生産設備,在加工水準上迎頭趕上世界先進水準,為我國大米出口打下堅實的品質基礎。

    三、出口大米經營單位要進一步強化市場開拓力度,堅持多元化市場戰略,為國産大米開闢新的出口渠道。

    四、增強綠色品牌意識,從水稻種植源頭抓起,合理施用農藥、化肥,保證我國出口大米符合國際標準,逾越國際貿易中的綠色壁壘。

    五、合理運用世貿組織規則,加大對水稻種植、加工的“黃箱”補貼力度。

    世貿規則對特定農産品或所有農産品的支援,實行微量允許,即只要綜合支援量不超過該産品生産總值或農業生産總值的5%(發展中成員為10%),就不必削減。我國財政每年給農業的“黃箱”補貼只不過約百億美元,實際補貼比率僅有2%—3%,根本達不到所承諾的8.5%。而美國和歐盟對農産品的補貼要高出我國多倍。因此,在不違反世貿組織規則的前提下,我國應大力加強對農業的支援,進一步提高農業的“黃箱”補貼,尤其應加強對水稻種植、加工的補貼,降低大米出口成本,以提高我國大米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市場報》2002年07月10日

    


“東北大米”暢銷江南
武漢查封300噸“毒大米”
既能果腹又有營養 “加料”大米將問世
入世後浙江大米出口會增加
衛生部通報廣東劣質大米案件
近期國內大米價格不斷上揚
綠大米並非天然長成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