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軟體業 差距有多大  
龔曉峰、曹方

    ■從産業規模看,我國軟體産業總體規模和印度相當,但出口能力與印度相比有較大差距。

    ■從企業發展現狀看,我國軟體企業與印度軟體企業相比有一定差距。

    ■我國軟體産業發展的戰略優勢在於,有一個巨大的國內應用市場;相比之下,印度國內資訊化基礎薄弱。

    ■從發展環境看,我國和印度都把發展軟體業提到了戰略高度。

    中印兩國的軟體産業現狀

    我國軟體業起步其實並不晚,20世紀60年代就開始了作業系統的研發。20世紀90年代中期,我國軟體業步入快速發展。印度方面,從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重點發展軟體産業。

    就産業總額而言,我國和印度基本相當。2001年我國軟體銷售總額96.3億美元,軟體企業約5000家,從業人員29萬。2001年印度軟體銷售總額102.3億美元,軟體企業約6000家,從業人員40萬。

    在軟體出口方面,我國則落在了印度的後面。根據中國軟體行業協會的調查數據,2001年我國軟體的出口額僅為7.2億美元,2000年與1999年分別為4億美元及2.5億美元。

    印度在軟體出口方面,則一直保持高速的增長。1990年印度軟體出口只有5000萬美元,1999年就達到了39億美元,2000年達到了62億美元,已經佔到了印度全部出口總額的10.5%。儘管去年全球IT行業出現了不景氣的局面,但印度的軟體出口仍有大幅增長。2001年印度軟體出口額為77.8億美元,同比增長25%。估計到2008年,印度軟體業産值將達到850億美元,其中出口500億美元。

    印度為何能成為軟體出口大國

    印度目前已成為除美國以外全球最大的軟體出口國,為發展中國家樹立了成功的典範。其成功的主要經驗是:

    一是從實際出發,選準適合本國軟體産業的發展模式。根據印度國內電信設施落後、資金匱乏、軟體市場小,但軟體人才相對豐富、成本低廉、海外學子多、母語為英語的現狀,印度政府選擇海外市場作為主攻方向。起步階段選擇進入門檻低而市場潛力大的勞務輸出、軟體定制加工等資訊服務業作為切入點,成功地進入了美國市場。另外抓住了解決全球電腦2000年問題,以及歐元轉換等商機,逐步形成了以軟體承包和服務出口為主的外向型軟體發展模式,使印度軟體産業迅速崛起。

    二是政府為軟體出口創造有利條件。針對基礎設施落後的現狀,印度政府組建軟體園,改善軟體企業發展和參與國際交流的社會環境。為加強政府對軟體産業的領導,將行業主管部門從國家局升格為內閣部。制定“軟體2000行動計劃”,明確目標,統一協調和逐項實施。

    三是重視軟體産品的品質和軟體企業的管理,樹立良好形象。印度大的軟體公司,其軟體項目按合同完成率高達96%以上,對時間、品質、成本的控制能力非常強。全球目前通過CMM5認證的57家軟體企業中,印度就佔了42家。印度軟體企業的整體水準和信譽在全球獲得很高評價,這是印度軟體能大量出口的堅實基礎。

    四是重視人才培養,具備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印度政府從3個途徑對印度軟體人才進行開發和培養:一是依靠高等院校培養;二是民辦或私營的各類商業性軟體人才培訓機構;三是為海外留學或工作人員回國開辦軟體企業或者從事軟體開發工作,提供各種優惠政策和便利條件。相比之下,我國軟體人才培養模式單一,過分依賴於高校及科研機構的電腦及軟體相關專業的學生。這限制了軟體人員培訓渠道的拓寬,使得軟體從業人員的知識結構、學歷結構單一。

    我國軟體出口中存在的問題

    第一,科研領域研究開發的軟體技術,與産業所急需的軟體技術嚴重脫節。由於軟體技術更新快,産品週期短,從技術—産品—商品—産業化—利潤化的整個鏈條週期較短,現有的科研體制難以適應這種快速需求。與此同時,我國軟體技術的資金投入相當分散,難以滿足重大軟體技術研發所需的大量資金,形不成合力。

    第二,對軟體企業發展規律了解不夠,對軟體企業存在的問題解決不力。對軟體企業的特殊性及發展規律認識不夠,習慣於用工業經濟的模式指導知識經濟,不能適應軟體企業發展以人為本的內在要求和高度技術風險與市場風險並存、個人創新與團隊精神並重的特點。許多軟體企業在技術開發的工程化、規範化方面程度低,軟體産品品質和標準化程度不高,普遍缺乏先進的軟體生産技術、經營管理模式和嚴格的品質監控措施。

    第三,缺乏基礎和核心技術,未能形成以産品開發為中心的技術創新機制。多年來,我國在軟體研發上投入嚴重不足,原始創新不夠,多注重跟蹤和模倣,造成在作業系統、大型數據庫管理系統和關鍵應用軟體方面幾乎沒有自主版權軟體的産品,不僅使得大量利潤流入外國企業,嚴重影響我國軟體産業的發展,而且還威脅著國家的安全。

    我們有一個巨大的國內市場

    印度軟體産業在高速發展的同時,也存在著不足:一是印度電子資訊産品製造業很不發達,資訊基礎設施建設極為落後,應用不普及。2000年印度國內電腦的社會擁有量為500萬台,僅為我國同期的1/5,嚴重制約了軟體産業的進一步發展。二是印度應用落後,資訊化建設滯後,國內軟體市場很小,導致印度軟體産業過分依靠歐美市場,受制於人,目前已出現出口增長速度減緩的勢頭。三是印度軟體企業的主要收入來源於外包加工和服務,缺乏自主創新的技術和産品,産業結構嚴重失衡。

    相比之下,我國軟體産業發展的戰略優勢在於,有一個巨大的國內應用市場。隨著我國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的發展,我國軟體産業主要以內需為主的優勢正逐漸釋放出來。

    首先,我國軟體産業的發展環境日益改善。政府高度重視軟體産業發展,以國務院18號文件的頒布為標誌,我國已將軟體列為體現國家綜合國力的戰略性先導産業來優先發展,有關政策正在逐步落實,併為軟體企業營造較為寬鬆的政策和社會環境。

    其次,我國高度重視電子資訊技術的推廣應用工作。20多年來從中央到地方初步建成一個完整的應用與資訊服務體系,形成了“抓應用、促發展”,“産用結合、共同發展”的良好氛圍。

    第三,內需的拉動。電信、銀行、交通、消費類電子、數控機床、醫療、社保等行業和領域中,國內軟體産品已經得到廣泛的應用,其中相當數量的技術和産品擁有自主智慧財産權。我國有13億人口、960萬平方公里土地、西部大開發和面向農村市場的資訊扶貧、2008年數字奧運等,這些內需的拉動將為軟體産業開拓巨大的市場空間。

    應該説,我國和印度軟體産業規模基本相當,但軟體企業的管理能力、國際化程度和開拓國際市場的經驗與能力、軟體産品的技術與標準化水準、骨幹企業的綜合競爭力等方面,目前與印度比還有很大差距。這就要求我們根據國情和行業實際,找準自己的立足點和切入點,走自己的發展之路。

    中印兩國軟體産業總額比較

     1999年 2000年 2001 年

    中國 53.2億美元 71.7億美元 96.3 億美元

     印度 67.5億美元 88.5億美元 102.3 億美元

    中印兩國軟體出口總額比較

     1999年 2000年 2001 年

    中國 2.5億美元4 億美元7.2億美元

    印度39億美元62億美元 77.8 億美元

    中印在全球軟體産業總額中所佔份額

     1999年 2000年 2001 年

    中國 1.00% 1.20 % 1.50%

    印度 1.30% 1.48 % 1.60%

    《經濟日報》 2002年6月13日


中國軟體去年出口60億
2002年我國軟體業前100家企業座次排定(附表)
軟體精英共商中國軟體産業發展大計 
謹防中國軟體業陷入誤區
誰領軟體業風騷? 十大領軍人物昨評出
軟體業高薪引發大討論
軟體業迎來“並購年”
中國軟體業西行取經
倪光南院士縱論中國軟體業熱點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