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市場化:加快農村經濟發展的關鍵環節  

    主要觀點

    ●農村市場化是突破制約農村改革和發展的瓶頸、應對加入世貿組織所帶來的挑戰、開創農村經濟發展新局面的必然要求。

    ●現階段推進農村市場化建設的基本思路是:以實現農業現代化為目標,以完善農村市場經濟體制、有機連接國內外農産品市場、幫助農民順利進入國內外農産品市場為重點,著力培育和提高市場主體的整體素質,充分發揮市場調節和政府宏觀調控兩個方面的作用,健全和完善農村市場體系和運作機制,加強對弱質農業的保護,擴大農業的對外合作與交流,切實增強農産品的市場競爭力。

    ●推進農村市場化建設,需要正確處理借鑒國外經驗與探索符合國情的發展道路,農村市場化與工業化、城市化,政府“有所為”與“有所不為”等關係。

    農村市場化,是指農村中的一切經濟活動以市場為中心,建立起市場體系健全、運作機制完善、市場關係規範、市場競爭有序、宏觀調控有度的農村市場經濟體制,將市場機制和市場行為貫穿、滲透于農村經濟活動的各個方面和各個環節,推動農業和農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深入研究、積極推進農村市場化,對於應對加入世貿組織所帶來的挑戰,開創農村經濟發展新局面,具有重要意義。

    加快農村市場化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百業農為本,農興百業興。在今天的社會經濟條件下,農業能否興旺發達起來,與農村市場化密切相關。

    推進農村市場化建設是新世紀之初突破制約農村改革和發展瓶頸的重大舉措。改革開放以來,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及其他各項改革措施,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農村生産力,使農村市場經濟體制框架初步建立起來,糧食和其他農産品生産大幅度增長,農民收入顯著增加,生活水準明顯提高。但是,當前農村經濟發展中也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概括起來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即“貨往哪賣、錢從哪來、人往哪去”,而這些問題都與農村市場化緊密相關:不斷增産的農産品只有通過市場才能賣得出去,農民收入和農村經濟發展所需要的資金只能從市場中來,農村剩餘勞動力只能靠市場進行合理配置來實現有序轉移。由此可見,只有加快推進農村市場化建設,才能有效突破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瓶頸,進一步開創農村改革和發展的新局面。

    推進農村市場化建設是應對加入世貿組織對農業所帶來的挑戰的關鍵性舉措。我國加入世貿組織,農業是受影響較大的産業,如何趨利避害,把不利影響降到最低限度,並抓住機遇加快發展,是一個緊迫課題。我國農民每人平均佔有土地、資源數量少,農村剩餘勞動力多,農民科學文化素質不高,農業自身積累能力弱,生産經營規模小且分散,市場綜合競爭能力不強,無論農村經濟管理體制還是農村社會組織形式,都需要進行深刻變革。解決好這些問題,最關鍵、最根本的舉措就是大力推進農村市場化建設,通過建立和完善農村市場經濟體制和運作機制,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資源的優化配置,全面提高農村市場主體的素質,使農産品的國際市場競爭力顯著提高。

    推進農村市場化建設是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前提和動力。農村市場化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前提,它同農業的工業化、科技化、可持續發展和技術裝備的現代化等,都是農業現代化的必然要求。農村市場化程度不高,農業現代化水準也提高不了。同時,農村市場化也是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持久動力。農業只有通過市場競爭,才能加快發展和提高,才能實現産業化、科技化和技術裝備的現代化。

    推進農村市場化建設的工作重點

    農村市場化的深刻內涵和新世紀之初農村經濟發展面臨的新形勢、新要求,決定了現階段推進農村市場化建設的基本思路應該是:以實現農業現代化為目標,以完善農村市場經濟體制、有機連接國內外農産品市場、幫助農民順利進入國內外農産品市場為重點,著力培育和提高市場主體的整體素質,充分發揮市場調節和政府宏觀調控兩個方面的作用,健全和完善農村市場體系和運作機制,加強對弱質農業的保護,擴大農業的對外合作與交流,切實增強農産品的市場競爭力。根據這一思路,當前應圍繞以下幾個重點來推進農村市場化建設:健全和完善農村市場體系。建立健全農村市場體系是加快農村市場化的基礎性工作。在農産品市場建設方面,應以專業批發市場為重點,在主産區和主銷區發展一批設施完善的大中型批發市場,並帶動相關産業的發展。在農業生産要素市場建設方面,應以農村信用社改革為重點,抓好農村金融市場建設;以建立和完善資訊網路為重點,加快農村勞動力和人才市場建設;把開拓農用生産資料市場與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村電網改造、小城鎮建設等結合起來。

    建立和完善農村市場運作機制。應從深化改革和依法治“市”兩個方面,建立和完善農村市場運作機制。在深化改革方面,通過深化農産品價格體制改革和大力推進農産品流通體制改革,儘快建立健全農産品價格形成機制、農産品成本控制機制、市場供求機制、市場競爭機制和利益分配機制。在依法治“市”方面,進一步完善市場交易規則,建立一套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法律法規,健全農業行政執法體系,創造和維護良好的市場秩序和市場環境。

    著力解決好分散經營的農民順利進入和不斷拓展市場的問題。在發達國家,農業生産的基本單位大多數仍然是家庭農場,這説明土地家庭承包經營與農村市場化並不矛盾,土地制度不是農民能否順利進入市場的決定因素,關鍵的問題是能否建立起將分散經營的農民與大市場緊密連接起來的“橋梁”。在發達國家,這樣的“橋梁”是各種類型的專業協會和合作社等社會化服務組織,這值得我們學習借鑒。應把籌建農村社會化服務組織作為推進農村市場化建設的一項重要工作,在大力提高農民自身素質和市場競爭能力的基礎上,立足各地實際,按照農民自願的原則,引導農民建立專業協會及各種合作組織,並積極引導小規模的農民流通仲介組織,通過合作和聯合,發展成為上規模、上檔次的流通服務組織。

    切實提高我國農産品的國際競爭力。大力推進農村市場化建設的一個重要目標,是增強我國農産品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能力。為此,首先要加快建立與國際接軌的農産品品質標準和監測體系。其次要認真研究國際市場上農産品的需求結構和需求特點,以及有關國家和地區的消費習慣,按照國際品質標準和進口國的習慣來組織生産和銷售,形成一批標準化生産、在國際市場上叫得響的名牌農産品。

    需要正確處理的幾個重要關係

    借鑒國外經驗與探索符合國情的發展道路的關係。

    各國國情不同,決定了農村市場化發展的道路不會完全相同。發達國家大多數走的是剝奪農民土地,通過實現工業化、城市化來帶動農村市場化發展,進而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道路。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又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工農差別、城鄉差別大,顯然不能等到工業化、城市化實現之後再去實現農村市場化;我國有8億多農民,每人平均耕地少,農村勞動力就業不充分;我國地區間自然資源、氣候環境、區位條件和經濟基礎差異很大,發展很不平衡。基於這樣的國情,如果照搬發達國家的模式,不僅會進一步擴大工農差別、城鄉差別,使現代化建設成為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而且還會出現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涌入城市、淪為城市貧民的問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積極引導農民進城務工就業的同時,大力發展農村工業和加強小城鎮建設,在農村和中小城鎮就地吸納了大批農村剩餘勞動力。今後,我們要繼續走好這條城鎮和農村共同吸納、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路子。

    農村市場化與工業化、城市化的關係。農村市場化與工業化、城市化都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由之路,三者之間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辯證統一關係:工業化的大規模集中生産拉動城市化向前發展,是城市化的“發動機”;城市化所産生的集聚效應和規模效益又反過來推動工業化的發展,是工業化的“推進器”;農村市場化與工業化、城市化密不可分,一方面農村市場化的發展能夠促進工業化、城市化的發展,另一方面工業化、城市化的發展可以為農村市場化拓展空間。我們應深入研究和把握工業化、城市化、農村市場化之間的關係,從而更好地推進農村市場化建設。

    政府“有所為”與“有所不為”的關係。在加入世貿組織的新形勢下推進農村市場化建設,各級政府必須提高按照市場規律和國際通行規則辦事的能力,不能越俎代庖,包攬應由市場、企業、農民去做的事情,要“有所不為”;同時,各級政府要承擔好對農村市場化建設的宏觀調控和服務職能,在這方面不僅要“有所為”,還要“為”得好,“為”得卓有成效。一是在減少審批、加強服務方面“有所為”。各級政府都要按照加入世貿組織和加快農村市場化建設的要求,改革行政審批制度,減少審批環節,增加審批透明度,提高涉農部門的服務效率和品質。二是在引導和組織農民進入市場方面“有所為”。比如在財力上給予農村社會化服務組織以一定的支援,使他們能夠對農民生産經營實行先服務、後從農産品銷售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服務費用的服務方式,在幫助農民順利進入市場方面更好地發揮作用。(習近平)

    《人民日報》2002-4-28

    


尹幼奇委員:我國出口蔬菜發展情況及進一步措施
路明:解決農産品安全問題需要建立五個體系
張寶文:農業發展基本思路是一個中心 四個戰略
張寶文:調整農村經濟結構要做到四個優化
北京農村經濟發展步入“快車道”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