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西部農業高新技術産業化步伐  

    中國作為一個人口大國,農業問題始終是關乎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的根本問題。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逐步實現西部地區工業化、現代化,就不能不首先考慮西部農業的産業化、現代化。沒有西部農業的産業化、現代化,就不可能有全國農業的現代化。

    解決西部農業經濟和農民收入增長問題,靠傳統農業不行,靠增加農産品産量來增加農民收入的空間很小,靠提高農産品價格來增加農民收入也不現實。西部農業最終要靠科學技術,要靠“發展高科技,實現産業化”來推動西部農業現代化。努力實現農業高新技術産業化,不失為振興西部農業,增加農民收入的一條重要途徑。

    西部農業發展高新技術産業的基礎和條件

    西部農業科技對農業和農民收入增長的貢獻率還比較低,多年來總是在30%左右徘徊,這是事實。但發展高科技産業,首先需要科技和人才來支撐。西部農業科技在乾旱和半乾旱農業的研究方面有著相當的積累,達到了相當的水準。僅以陜西為例,1934年楊淩地區就出現了西北地區第一所培養農業科技人才的高等專科學校。此後65年間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後,國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在這裡佈局和配套了10個農、林、水方面的大學、中專和頗具實力的科研機構。集聚了農、林、水64個學科的4000多名科技人才。幾十年間,他們紮根黃土地,艱苦奮鬥,在為國家培養出7萬多名農業科技人才的同時,還累計創造了5000多項科技成果。推廣成果創造的經濟效益達2000多億人民幣。僅以小麥為例,解放後我國黃淮流域小麥主産區一共有6個換代品種,其中4個就出自楊淩科技專家之手,使我國小麥畝産從解放初期的幾十公斤提高到目前的600公斤。為了科技成果的輻射和推廣基地,楊淩的農科機構還在西北五省區不同生態區建立了38個各類農業科技試驗和推廣基地。應當説,50多年來,我國已在西部農業科技、教育、推廣方面打下了一定的基礎,為實現農業高新技術産業化,進而實現西部農業的跨越式發展創造了條件。

    西部農業發展高新技術産業化的主要問題在於:①科技成果的有效供給不足。即具有廣泛推廣價值、有廣闊市場前景、有較高附加值的成熟技術不足。②科技成果及農業經濟的結合渠道不暢。即使是很好的可轉化成果,要真正推廣給農民也很困難。③成果産業化缺少必要的商業環境。商業環境差,小城鎮建設滯後,已成為發展農業新技術産業的主要障礙。④現有高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缺乏面向市場、興辦企業的創業精神,西部農業科技一方面缺乏吸引一流人才的環境,致使人才流失的情況日趨嚴重;另一方面,現在有的高科技人才,結構不盡合理。⑤西部農民科技文化素質有待提高。

    西部農業實現高新技術産業化,需要解決的問題還有很多,比如建立鼓勵風險投資的金融體制,增加農村基礎設施的投入,增加對農業高新技術研究和開發的投入,制定務實有效的經濟政策,等等。但在發展農業高新技術的初始階段,最重要的還是上述五方面的問題。

    楊淩農業高新技術産業示範區———西部農業高新技術産業化的初步實踐1997年,我國首先在地處陜西的楊淩開始了發展農業高新技術産業的實踐與探索。

    1997年7月29日,經國務院批准,我國第一個也是唯一國家級農業高新技術産業示範區在楊淩宣告成立。

    楊淩位於西安以西82公里,是一個遠離大中城市的農村小鎮。這裡聚集了大批農業科技教育人才。示範區成立前,由於城市化功能低,沒有像樣的産業提供經濟支撐,人才大量流失。據統計,“八五”期間就流失中高級人才450多人。這些科教單位每年創造的上百項科研成果,能夠完成推廣應用的不到20%。國家花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建立起來的我國西部最重要的農科教基地面臨逐步萎縮的嚴峻局面。

    國務院決定建立楊淩農業高新技術産業示範區,旨在著眼21世紀,用深化改革的辦法,依靠科技進步和農業科技成果産業化示範,從根本上改變西部地區農業的落後面貌,帶動西部農業經濟發展和廣大農民致富。

    楊淩農業高新技術産業示範區成立後的四年多時間裏,按照進行高新技術産業化、農科教相結合、産學研相結合、科教體制改革、吸引人才、行政管理體制、旱作農業和對外開放等八個方面示範的要求,從當地實際出發,主要做了六方面具有開創性的工作:

    一是建立具有政府管理職能,真正體現精幹高效的示範區管理機構。黨政合署辦公,機構不上下對應,全部機構只有6局兩辦,只設58個編制,要求一人多崗、一專多能,實行“一站式辦公”,“辦文辦事限時承諾制”和“首問責任制、限時辦結制”,為科教人員、入區企業提供優質的服務和創業軟環境。

    二是著眼于吸引人才、吸引投資,創造良好的創業硬環境。在兩年多時間裏,多渠道籌措資金,按照高標準起步、高水準建設、高效益示範的總要求,完成了示範區規劃設計。在此基礎上投資30.1億元,完成了22平方公里“九通一平”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昔日塵土飛揚的沙石小路變成了平坦寬闊、綠樹成蔭的大道。30多萬平方米的高標準安居工程,使從事農業科技教育的知識分子每人平均住房面積從8.4平方米提高為21平方米。高標準的醫院、創業中心、國際會展中心、小學、幼兒園和水上運動中心等配套設施拔地而起。一座現代化小城市的雛形初步形成,基本具備了吸引産業投資和發展的“小氣候”和“硬環境”。

    三是成功地進行了科教體制改革,推進了産學研的緊密結合。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組建實現了科技、教育兩大門類所屬機構的實質性合併,實現了農科教、産學研的緊密結合,克服了過去存在的分散、重復等弊端,形成了農業科技教育的整體優勢,增強了針對西部農業發展的重大問題進行聯合攻關的能力。

    四是興辦高新技術産業。短短四年多時間,一個具有高成長性的農業産業群在楊淩悄然崛起,截至目前,已註冊農業高新技術企業400余家,註冊資金22.7億元,其中38家企業建成投産,其他企業正在規劃建設之中。許多企業的技術,來自楊淩科教單位。過去停留在實驗室和獎勵證書上的成果,變成了現實生産力。主要有節水灌溉設備製造、有機肥料、生物農藥、全降解農用薄膜、綠色食品、植物化工、生物育種、動物胚胎工程和體細胞克隆技術産業化。其中不少是填補國內空白的産業。其中生物技術育種、食品加工、動物胚胎工程、生物肥料已形成了公司+科教人員+農戶的生産經營模式和科技成果轉化的有效途徑,帶動了農民致富,促進了科技成果就地轉化。

    五是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引進、創新。發展農業高新技術産業,固然要立足於開發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技術,但僅有這一點是不夠的。西方發達國家數十年來,在農業高新技術研究方面,有雄厚的技術儲備,我們必須採取各種方式,引進國外先進、成熟的技術為我所用。為此,楊淩示範區制定了國際行動計劃,已同美國、以色列、法國、比利時、加拿大等20多個國家的科研機構、農業大學和著名企業建立了全面合作關係,100多項國外農業高新技術項目進入示範區産業化項目庫,引進國外農業先進技術已展現良好前景。

    六是舉辦以楊淩農高會為龍頭的各類涉農展會。每年由國家16個部委和陜西省政府聯合主辦的中國楊淩農業高新科技成果博覽會,全面展示各類農業高新科技成果和高科技項目,知名專家、學者、企業家和農民雲集楊淩,使這裡成為農業高科技發展的推動器。2001年的楊淩農高會,參會參展人員超過130萬人次;促成項目洽談、技術成果及産品交易總成交額150多億元,會上展示各種成果4000多項,其中農業高新技術佔40%以上;大會推介項目1000多項,涉及全國17個省、市、區。人流、物流、資訊流、資金流,在這裡聚散交融,達到共用共榮。農高會也因此被國際友人譽為中國農業的“奧林匹克”大會。農高會以其鮮明的特色,向世界傳播了楊淩概念,同時也將“科技興農”的觀念深深植根于西部人的心中。

    總之,楊淩示範區在短短四年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楊淩示範區已成為向亞太經合組織開放的工業園區之一,是全國六個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之一,是“十五”期間國家重點支援的開發區之一。四年前,示範區內只有17戶註冊企業,今天已達到400多戶,其中外商投資企業14家。四年前,新建技工貿易收入為零,今年底可達20億元。四年前,每年流失教育科研骨幹人才90人左右,而今人才流失的勢頭不僅得到遏制,而且已累計有67位國外留學博士來到示範區創業。四年前,楊淩科技人員子女就業無法解決,如今不僅解決了知識分子的子女就業,而且吸納了大批農村剩餘勞動力。示範區成立前,這個小鎮常住人口3.3萬人,暫住人口700人,流動人口7000人。四年間新增常住人口2.4萬人、暫住人口4萬人、流動人口3.1萬人。暫住人口中絕大多數是從附近農村來的青壯年勞動力,僅示範區轄區內的8萬農民中,就有8000人來到示範區從事二、三産業。四年前,科技成果轉化率較低,沒有一項成果通過轉讓形成大的産業。如今,在示範區已建成或即將建成的項目中,有46項源自楊淩的科技成果,有兩家企業已形成近億元的銷售額。四年前,楊淩沒有一家由科技人員創辦的企業,如今僅在創業中心進行孵化的就有76家,創辦人都是楊淩科技人員,參辦或以技術入股的就更多。四年前,楊淩農民的每人平均收入不到1400元,而目前,據不完全統計(到示範區短期務工和經營未計算在內)每人平均已達到2120元,年均逐增10.7%,大大高於全國平均水準。示範區積極向周邊地區輻射,先後在江蘇、山東、甘肅、寧夏、內蒙古及陜西省內其他地市建立了試驗與示範基地,其示範、輻射所産生的經濟效益從四年前的20億元增加到如今的100億元,累計效益近400多億元。

    楊淩農業高新技術産業示範區的初步實踐證明,西部農業走發展高新技術産業化的路子,不僅切實可行,而且大有可為。它不僅大大促進了農業科技成果産業化、全球化、市場化,吸引和留住了人才,激發了廣大科技人員創業的勇氣和熱情,加速西部農業現代化的進程,而且推進了城鎮化建設,促進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提高了農業生産效益,增加了農民收入。

    西部農業發展高新技術産業要做的主要工作

    1.總結楊淩示範區經驗,發揮楊淩示範作用。有計劃地逐步選擇西部若干有條件的城鎮,在當地政府支援和楊淩示範區的帶動下,迅速形成一個吸引農業新興産業的基本環境,創辦一批新的高新技術産業化基地。

    2.轉變政府職能,規範政府行為。一是改善創業環境,提高政府工作效率;二是落實各項改革措施,加大制度建設和制度創新力度,建立有利於高新技術及其相關産業發展的制度;三是完善市場機制,提供資訊、仲介等服務。

    3.建立風險投資基金。支援創新活動,幫助企業提高競爭力和佔領技術制高點,培養敢於冒險、不怕失敗的創新精神,建立一套與創新相適應的制度體系和支援體系。

    4.大力倡導和發展適應高新技術産業化的農村技術經濟合作組織。重點做好兩項工作:一是大力發展企業加農戶的生産、經營模式;二是大力發展農業專業技術協會。

    5.大力加強仲介服務的機構建設。堅持市場推動、政府扶持的原則,鼓勵社會各界創辦仲介服務機構;堅持創新,建立農業科研機構、高等學校、各類技術服務機構和涉農企業緊密結合的農業科技服務網路和農業科技推廣體系,把政府部門掌握推廣經費和組織、協調職能,逐步轉交給農業教育、科研機構。

    6.深化改革,促進技術創新和高新技術成果的産業化。一是在技術創新過程中,要把市場需求、應用作為研究開發的基本出發點,改革目前的成果評價制度,鼓勵技術的創新、開發和應用,更注重其在促進社會和經濟發展中的作用;二是實行鼓勵科技人員創新、創業的智慧財産權政策;三是通過改革,建立有效促進農業科技活動與經濟融合的運作機制,解決産業發展中科技成果的有效供給。充分發揮市場在知識配置中的主導作用,使從事農業應用研究和技術開發的研究力量真正轉移到農業高新技術企業,或與企業建立密切的聯繫,使其受市場的激勵、調控,在市場經濟的競爭中生存。

    《人民日報》 2002年04月25日

    


李子彬:西部開發要推進重點區域
陜北將投資66億元修建中國西部首條BOT高速路
經濟學家縱論入世後的西部大開發
入世後的西部正在成為國際經濟合作舞臺
上海六百科技項目助西部
特色農業激活西部農村市場
賀國強:西部十二省市既有競爭又有合作
西氣東輸:西部大開發中的重要一環 
中國西部公路建設加快
西部農民有“三盼”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