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海固農民告別種糧  

    “乾旱山區溝連溝,黃土山像個和尚頭。種地要到山上頭,下籽三升打一斗。”在寧夏西海固地區流傳的這句順口溜,形象地道出了當地農民為解決溫飽,而付出的沉痛生態代價。

    然而,近日我們走進大山裏的西海固退耕還林試點鄉村採訪時,卻看到了另一番景象。昔日墾荒種糧的貧困農民放下鋤頭,上山造林,他們吃著國家的供應糧,種著自家的樹,心裏憧憬著未來的美好生活。

    山道彎彎,霧氣朦朦。六盤山下的固原縣紅莊鄉馬場村瀰漫著少見的晨霧。我們迎著山霧走進路邊的張軍家,掀開廚房門簾,一家人正圍坐炕上準備吃飯。女主人揭開鍋蓋,熱騰騰的大米飯散開了香氣。張軍一邊端菜一邊説:“退耕還林,國家放糧,咱山裏人吃大米飯不稀罕了。”

    張軍是從2000年開始退耕還林的,他家的10畝承包地全部退耕種樹。他對記者説,像馬場村這樣的乾旱地方種糧食,有時候連種籽也收不回來,農民早就覺得種糧沒指望了。現在有國家的好政策,退一畝地給200斤糧食、20元補助,種好的林子還歸自個兒,就是種了草,也能喂牛養羊,收入比種糧好得多!如今,大夥退耕種樹的積極性很高,去年全村379戶共退了4799畝耕地。

    當我們來到固原縣甘城鄉甘城村時,天色已漸漸黑了下來,我們在鄉幹部的帶領下,來到村支書何有玉家住宿。我們坐在熱乎乎的炕頭上,與他聊起了種樹的話題。

    他説,退耕還林的好政策,給咱農民開闢了一條活路。退耕農民關健要經過種草種樹得到收益,不能走毀林種糧的老路。説到他家的種樹效益,他給我們算了一筆賬:他有10畝田種了杏樹,3年以後就可以賣杏仁賺錢,一棵樹所産杏仁在正常情況下可以賣8塊錢,一畝地有33棵樹,一年就可以賺260塊錢,10畝就是2600元。

    在過去的兩年裏,西海固地區共完成退耕還林任務104萬畝。今年,國家下達給寧夏的退耕還林還草任務是180萬畝。目前,國家以糧食換生態的政策,已經給當地部分農民帶來了觀念上的衝擊。一些善於經營土地的農民,運用市場機制,開始告別向貧瘠土地要糧食,通過種草養畜,營造綠色銀行,向土地要“錢袋子”。在旱垣上的海原縣賈塘鄉王塘村,種草養畜大戶擺文貴的妻子説,“種草也能致富,我家種著近20畝苜蓿,一畝産草1萬多斤,去年育肥出欄肉牛30多頭,純收入近萬元,吃飯花錢都不愁了。”在她家的帶動下,這個村有300多戶農民種草養畜,過上了富裕日子。

    當地農民的種草實踐表明,種紫花苜蓿,既能顯著增強水源涵養能力,提高土壤肥力,又能加工飼料。海原縣馬存玉縣長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紫花苜蓿耐旱、耐寒,適合當地土壤生長,且産量高、高蛋白,無論是粗加工,還是深加工,都是國際、國內市場上的搶收貨。種一畝苜蓿,可養三隻羊,可收入600元以上;一畝苜蓿可産青乾草40千克以上,收入近300元。縣上以每千克0.6元的價格從農民手中收購青乾草,銷往外地,使農民真切體會到種草比種糧和經濟作物更合算。目前,全縣的農民已種植紫花苜蓿30多萬畝。

    據了解,當地幹部群眾在退耕還林中順應自然條件,不斷尋找生態與經濟效益的結合點。有的地方探索出林草、林藥間作退耕模式;有的地方實行喬灌草合理配置,不但具有恢復植被的生態效益,而且具有經濟效益,深受退耕農戶歡迎。

     新華社 2002-4-8

    

    


西海固:退耕還林再造秀美山川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